APP下载

气象学家叶笃正的人生追求

2014-06-18

未来英才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气气象

事实是最重要的,但是不要局限于眼前,要向前看。

——叶笃正

青山隐隐,霞光满天。叶笃正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至今依然昂首挺立在时代潮头。

百年沧桑,风起云涌。他带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事业始终跟随着世界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我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去‘同国际接轨,而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叶笃正。这位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把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人民。

欣慰

2006年呼啸着第一股强冷空气的那天,叶老家中温暖如春。还差一个月就满90周岁的叶老精神矍铄,只是耳朵稍微有点不好。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叶老的年龄,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90岁的老人。叶老温暖的笑容、清澈的目光、平和的话语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让和叶老交谈的人如沐春风。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到老人耳中,对于这位经历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叶笃正来说,已经不会有太多的激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固然欣慰,但最欣慰的是听到美国曾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的那一刻。你们年轻人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们被外国人千万只脚踩的滋味难受啊。中国强大了,被外国人踩在脚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追梦

叶笃正出生于1916年,在1930年进入著名的南开中学后,他开始全面接触和认识社会。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很快就加入了这场爱国运动。两年后,他回到学校,在乒乓球台边结识的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下,放弃了喜爱的物理,选择了对国家更为有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并于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叶笃正的勤奋和聪颖,留美期间,他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长波能量频散理论”,由于发展了老师罗斯贝的“大气动力理论”,而使他蜚声国际气象界,并迅速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中国有希望了,被外国人一直踩在脚下的中国有希望了。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叶笃正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启程回国。

正在这时,叶笃正接到美国气象局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美国气象局下属的研究部工作。叶笃正告诉他们,他要回中国去。

美国气象局找到叶笃正的老师罗斯贝,让他劝说叶笃正留下来。罗斯贝也认为叶笃正应该留在美国,但叶笃正对罗斯贝说,中国在气象方面非常落后,他回国之后要在中国建立“芝加哥学派”的北京分学派,让“芝加哥学派”在中国发展。听到这句话,罗斯贝才笑着同意让叶笃正回国。

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作为科研人员与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科研中心的远离,这些都未被归心似箭的叶笃正放在心上。让叶笃正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不允许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回中国,尤其是不允许已经在美工作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员回国。无奈,叶笃正只能想方设法,辗转瑞典,最终回到祖国。

耕耘

叶笃正的回国,使新中国的气象事业除了竺可桢、赵九章以外又多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回到国内后,叶笃正很快便投入到中国大气科学的研究工作中。

比叶笃正小两岁的、我国大气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陶诗言笑称叶笃正是他的“头儿”。从195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起他们就在一起工作,到上世纪80年代初,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诗言任大气物理所代所长,叶笃正始终是他的“头儿”。

“叶笃正一直是我的头儿,同时,我们又是好朋友。”从1950年算起,同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的叶笃正和陶诗言,有着50多年的友谊。

在建国初期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有几个实力很强的人物,被外界称为“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分别指的是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3篇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科学界的重视。

“当时发表的那几篇文章很重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外不知道中国气象科学界在搞什么。那时,西方称社会主义国家为‘铁幕,原因是不了解‘铁幕的后面究竟在做些什么。”文章在Tellus上发表之后,叶笃正过去在美国、英国的老朋友才知道,原来叶笃正回国后还在继续做研究工作。

那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下设气象、地震、地磁、地球物理四个研究室,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的赵九章虽然是学气象的,但已经不管气象组的工作,而是转向了其他研究领域。叶笃正是气象组的负责人。

作为气象组主任的叶笃正把当时科研实力都很强的“四大金刚”团结得很好。Tellus上发表的文章署名为“集体工作”,在文章的脚注里,才写上每个人的名字。

当年的那几篇文章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始终在跟随着世界大气科学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1984年,一位美国气象学家带着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想法,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叶笃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既包涵基础理论,也是一个实用问题。

从此,年近古稀的叶笃正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另一个领域,从而使他成为了“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的开山鼻祖。

但在当时,叶笃正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一位院士就曾表示,“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叶笃正只能顶着压力干。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听到这句话之后站起来说,“不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

叶笃正是在提醒大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

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几年前,在东亚气候中心“973”项目北方干旱化趋势研究项目的讨论会上,在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地气候变化的作用。

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

由于在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叶笃正荣获2003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贡献。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6人。目前,叶笃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1998年,叶笃正把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110万元港币的一半拿出来,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所以此设立了“学笃风正”奖,这个奖不单用于奖励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人员,而且面向整个中国的气象界,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很多青年学者都曾获得过该奖。

叶笃正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芝加哥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上面,也表现在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等科研课题都在为我国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保持了一位优秀科学家的风范,一直带领我国气象研究与世界科学发展保持同步。

大爱无形,这就是叶笃正这位大科学家的坦荡胸襟。人民是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的。2006年1月,胡锦涛亲自为叶笃正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既是对他一生科学成就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精神的最大肯定!

猜你喜欢

大气气象
大气的呵护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