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艺术与设计 曼雷与他的西洋棋组

2014-06-12方叙洁

艺术与设计 2014年5期
关键词:杜尚棋盘成品

方叙洁

提起20世纪以降的艺术发展,曼雷(Man Ray,1890-1976)在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绝对不容忽视。正在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举办的题为“光/影/幻/境”的曼雷艺术展,展出了曼雷著名的摄影作品、早期油画、现成品雕塑及影像作品。除了展品的涵盖面向广泛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术馆展览简介中还特别强调了在本次展览中“一次展出6组由曼雷设计的‘西洋棋组原作,收藏规模堪称全球最完整,也是台湾与亚洲首次完整展出”。我们不禁好奇,对于一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来说,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西洋棋”带来哪些重要启发?而由他所设计的西洋棋组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西洋棋具设计品对于之后的艺术及设计走向,又有何影响呢?

西洋棋盘的多重维度

下西洋棋原本就是曼雷十分热衷的嗜好,但对于他来说,下棋不只是兴趣消遣,在曼雷眼中,黑白交错的方格矩阵除了是棋子们的战场,也像是一种对于空间的诠释方式,由此激发了他开始思考二维与三维的空间结构。

早在1911年他的首件抽象作品《织锦》(Tapestry)中,我们就可以窥见曼雷对于方格图纹的挪用,他将搜集自父亲裁缝工作室的碎布,裁剪成一个个方块图样,拼接出一幅色彩纷陈的平面作品。接着,在曼雷1917年的复合媒材作品《板上走棋》(Board Walk)中,我们发现曼雷将原本等距的棋盘格渐次拉开距离,画面下方格距最宽、越往上则越窄缩,几何格纹再也不是单纯的二维画面底色,而为画面带来了三维空间深度。此外,曼雷还使用了木制抽屉圆形把手当作《板上走棋》中的棋子,创造出彷佛举手拿起棋子就会自二维空间拉出三维空间的可能。在这件作品中,曼雷先是运用棋盘格创造出第一个立体空间,然后又再借用现成物本身所代表的使用模式,创造出第二个立体空间,曼雷透过最熟悉的西洋棋组开始尝试突破平面的局限。“如何在平面空间中创造最多层次的空间可能?”成为曼雷创作生涯中持续不坠的探索重心。

延续他由棋盘开始对于平面空间层次的探问,曼雷逐渐发展出他最具代表性的摄影技法——实物投影(rayographs)。附带一提,曼雷的名字Man Ray,其实是改自他的原名Emmanuel Radnitzky,简化后改为Man Ray,英文原意为“男人、光芒”,对照他对于摄影的投入很值得玩味。其实实物投影技巧并不是曼雷所发明的,早在19世纪摄影发明不久这样的技术就已经被运用。大约在1921年左右,曼雷开始采用这一技巧,留影的过程不需要使用到照相机,只需将对象置放于暗房灯光下,浸泡过显影剂的相纸就能逐渐显像。既然不是原创技术,那么曼雷的实物投影为何能受到重视呢?与之前的实物投影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创作实物投影照片时,曼雷特别选用了不同透光密度的现成物,搭配让部分对象在光线下移动,这些时空中的过程都被暗房灯光一一记录,转化为照片中每一个略有落差的黑白光影层次。此些艺术概念的探讨与尝试,让曼雷的实物投影产生出独树一格的存在意义。曼雷也曾表示过,实物投影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深度”的概念首次引进摄影领域。

从现成品到设计品

曼雷对于西洋棋的热衷,同时也为他开启了与超现实主义大师杜尚(Marcel Duchamp)之间长久的友谊。1915年,杜尚由法国远道前往曼雷当时居住的里奇尔菲德(Ridgefield)艺术家聚落参访。两人之间艺术理念相通、且对于各自所属的法国及美国艺坛心怀向往,即使语言不通,但同为西洋棋爱好者的默契使两人建立起持续终身的友谊。在何内·克莱尔(RenéClair)创作于1924年的知名达达主义影片《中场休息》(ENTRACTE)中,还能看见杜尚与曼雷两人对弈的画面。对于超现实主义流派来说,现成物的挪用无疑是最广为大家所熟知的代表性手法,但是当曼雷或杜尚在面对最喜爱的西洋棋时,为什么不只将西洋棋看作是单纯可用的现成品,反而会对于西洋棋产生想要设计它的念头呢?

曼雷开始尝试设计西洋棋,主要是因为杜尚的关系。曼雷曾经说过:“先开始设计西洋棋的是杜尚,但他对棋局本身太入迷而很难专心在设计上。而对我来说,西洋棋设计简直就像一块发明的沃土,我下棋技巧没那么高超,但设计新样式的西洋棋组是我最大的兴趣。”此外,美国著名艺术家兼画商威廉·柯普雷(William Copley)也曾在他的著作《一名年轻画商的艺术肖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Dealer)中提到:“我认为西洋棋对曼雷来说很重要,这样的热情无疑来自于杜尚的影响……西洋棋是曼雷很多绘画的主题,我们也展出过许多由曼雷设计的西洋棋组。”透过曼雷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将西洋棋组中棋子的团体关系,援引为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视为同属一个群体的态度。例如在1934年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西洋棋盘》(The Surrealist Chess Board)中,曼雷就挪用西洋棋中每只棋子各据一格的身份分隔概念,将20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黑白头像以照片拼贴的方式呈现,其中包括达利(Salvador Dali)、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毕加索(Pablo Picasso)、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米罗(Joan Miró),以及曼雷自己都在其中。

其实,曼雷早年求学期间曾经获得攻读建筑的奖学金(虽然后来他没有接受),并且在毕业后曾在曼哈顿担任制图员及商业设计师,对于设计领域曼雷其实是比较熟悉的。此外,曼雷与杜尚对于现成物运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杜尚大多单纯为现成品取上新的名称,然后藉由命名的力量让现成品的意义改向;但对于曼雷来说,他对于对象本身的组成与结构也很有兴趣,曼雷喜欢将不只一件的现成品重组或改造,进而创造出对象新的意义。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曼雷的创作生涯中,对于最喜爱的西洋棋一直保有重新设计的动力。

早在1926年,曼雷就曾受到当时富有的印度大君委托,制作出以银质打造的西洋棋。在这件目前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西洋棋组设计中,曼雷舍弃传统西洋棋子的具象形体,改以抽象形状为设计主轴:国王以金字塔状代表帝王权威、皇后取中世纪后帽的圆锥体为代表、主教棋则为酒壶状代表教会酿酒传统,原本微弯的骑士棋则以小提琴头取代。有趣的是,1926年曼雷创作了一件以小提琴头加上断裂的琴弦所组成的现成品雕塑,并就其无法发声的状态取名为《让我一个人静一静》(Emak-Bakia),而在长达16分钟的同名影片中也能够发现这件雕塑。此外,曼雷所设计的西洋棋也曾经出现在电影《潘多拉与飞行的荷兰人》(Pandora and the Flying Dutchman,1950)当中,他自己曾说过:“我的西洋棋组设计很成功——电影明星们会来向我购买,我猜多数人是为了增加话题”,由此可见曼雷设计的西洋棋组的确很受欢迎。

设计,可被量产的艺术

在1944年纽约Julien Levy画廊所举办的“西洋棋意象展”(The Imagery of Chess)中,杜尚所设计的展览目录即采用类似曼雷的棋盘概念,罗列出32位参展艺术家的名字。此次颇具规模的西洋棋主题艺术展中,曼雷所设计的西洋棋盘也参与展出。

但是,有别于多数参展艺术家为展览而特地制作的棋组,曼雷将他所设计的西洋棋如版画般标示数量。对他来说,所设计的西洋棋组不只是如版画般可复制的艺术品,同时更是可以被量产和实际使用的设计对象。在20世纪40年代期间,他曾表示:“画廊会帮忙处理销售我所设计的西洋棋组。通常以60美元零售价卖出时,我会收到40美元的利润。如果可以再量产,价格就能够压低,让更多人购买使用”,他甚至曾设法吸引美国西岸的一家百货公司一起售卖他所设计的西洋棋组。

曼雷希望能有更多人使用他所设计的西洋棋组的想法,也反映在他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巧思。他曾经设计出一组带有磁铁的西洋棋,即使在床上也可以对弈。在1983年83岁高龄时,他还设计出一款带有压克力格架的西洋棋组,让想中途暂停的棋手们可以盖上格架,而无须担心棋局散落的可能。这些重视实用度的设想,使得曼雷所设计的西洋棋盘更贴近所谓的应用艺术,即设计品。

2012年,英国著名的Saatchi画廊就继承了“西洋棋意象展”的概念,举办了一场名为“西洋棋艺术”(The Art of Chess)的设计展,邀集当代16位艺术家以西洋棋为主题进行设计,崔西·艾敏(Tracey Emin)、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提姆·诺贝与苏·韦伯斯特(Tim Noble &Sue Webster)等均参与设计。可惜的是,当代艺术家们大多以自己的艺术风格为设计主轴,而未如曼雷一般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考虑。但毋庸置疑的是,曼雷对于西洋棋设计的投入,早已为当代艺术家跨界设计领域立下绝佳范例。

(编辑:孙源)

猜你喜欢

杜尚棋盘成品
“我什么都不信!”——由杜尚引发的一点思考
杜尚
2017年1—4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1—3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2017年1—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棋盘疑案
棋盘游乐园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