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宗盛:越过山丘做吉他

2014-06-11谢凯

中华手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琴师李宗盛吉他

谢凯

2013年,华语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出了新单曲《山丘》。MV里的他,依然吟唱着历经尘世的沧桑心声,告诉人们“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不同的是,抱着吉他的李宗盛——这一刻在我们眼里,俨然一个忘情投入的手艺人。

16岁那年,在一把向朋友借来的破烂尼龙弦木吉他上,李宗盛学会了第一个和弦,让因学业平平而略显自卑的他在音乐里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抱着一把吉他闯出了自己的音乐天下。吉他改变了李宗盛的一生,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李宗盛走到音乐人生的第23个年头时,他毅然决定回归音乐母体,成为一名制琴师,定居北京全心打造手工吉他品牌“李吉他”。

替创作人做一把好吉他

怀抱吉他,忘情弹唱,是李宗盛留给我们最多的印象。对李宗盛来说,吉他是他的灵魂伴侣,也是他最忠诚的伙伴,“我写歌,在没有给任何人听之前,吉他听过。它知道我刚写的时候有多糟,一遍一遍地改,它知道我内心所有的不安和沮丧。”然而,在李宗盛纵情华语歌坛的三十几年里,他遗憾地发现,虽然华语乐坛人才辈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是没有一个被音乐人衷心认可和接受的华人吉他品牌。作为华语流行歌坛功成名就的领头人物,李宗盛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使命去改变这种现状。“那时我经常对自己说,小李,你必须去做一件对这个行业、对整个华人音乐圈可能有百年影响和贡献的事,你不要再迷恋往日的荣光,那已经成为过去。”事实上,早在1997年,暂别一线歌坛的李宗盛就前往因制作顶级手工吉他而闻名世界的加拿大。在那里,他遍访顶级制琴师,从设计到选料再到后期制作,潜心学习每一道工序。

5年蛰伏,李宗盛实现了从音乐人向制琴师的转变。2002年回国后,李宗盛在江苏角直古镇租下一间狭小而简陋的阁楼,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和尝试,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问世,如今它们仍被李宗盛珍藏在琴柜里。次年9月,李宗盛把吉他工坊迁到北京的大山子,并扩展成200多平方米的高级手工吉他制作中心。在这里,李宗盛把对待音乐创作的敏感和苛刻,付诸于吉他制作的每一处细节中,把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名贵木料,做出一把把独一无二、动人心弦的吉他。

“我觉得我对音乐的理解,我对琴的理解,对整个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我会用我的后半辈子虔诚地去做这个事。”作为公众人物,李宗盛的这次“跨界”自然备受关注和猜测。有些人认为李宗盛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不必当真;也有不少人根本不相信李宗盛能做出和西方百年吉他品牌相媲美的吉他。在面对偏见和质疑时,李宗盛并没有辩驳,作为一名弹了几十年吉他的音乐人,他坚信在面对由偏见和质疑形成的壁垒时,吉他弹出的音乐具有穿透性的力量。十多年后的今天,李吉他已被越来越多怀着音乐梦想的人所熟悉和牢记,也成为众多音乐人在台前幕后演出创作时的第一选择。

“我希望在百年后,人们看到某张旧的音乐海报,哪怕那位吉他手已经作古,但是他怀里抱着的是李吉他。”李宗盛坦言,属于他的时代终究会过去,但一把好的吉他可以流传百年,如果李吉他能引发更多年轻人对音乐的投入,继而创作出超越李宗盛的好歌,“在这过程中有李吉他的参与,我会觉得自始至终都和他们的音乐在一起,想一想,这是多么浪漫和幸运的事!”

凡人的吉他哲学

定居北京后,李宗盛过上了凡人的生活。除非有重大的安排,在平常的日子,他每天朝九晚五去自己的吉他工坊干活,下班后去超市买菜,回家亲自下厨为母亲和两个女儿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如同千千万万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一样,如同他创作的那首《凡人歌》。不过,李宗盛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晚上能和家人一起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是不是?”事实上,在李宗盛创作的歌里,于缠绵悱恻或另类冷峻之外,总能嗅到这样的人间烟火气。或许,这正是李宗盛的歌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听众心弦、引发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

对平凡生活的回归和迷恋,不仅让李宗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味,也让他得以抛开演艺圈的纷繁复杂对做吉他倾注更多的心力。对李吉他,李宗盛有自己的坚持,“一是手感要好,好不好弹很重要;二是要做得扎实,吉他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三是音色,李吉他的声音要有东方人的血统和情怀。”虽然全手工制作一把李吉他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但是最基础、最要紧的还是选择木料。“我经常到野生森林里挑选木材,很多人到那里会感到害怕,但是我很喜欢待在森林里,就像回家一样,抚摸那些大树的感觉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李宗盛强调,一个有责任和良心的制琴师要对树木、对大自然和生命怀有诚心和敬意,“一棵树好好长了100年,你把它砍倒做琴,你要对得起它,要通过做吉他让木头得到重生,而不能随便做。”

事实上,手工制作吉他绝不像做家具那么简单,因为即便每把琴的选材、制作程序和工艺全都一样,但做出来的琴仍然千差万别。“吉他,绝不仅是一件伴奏乐器,它也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完全和人一样,有什么样的气味,就会招来与之相投的人。”在李宗盛看来,吉他就像爱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音乐人和吉他之间最难得的就是“合适”。所以,李宗盛特别在意量身定做,他会根据音乐人的气质、演唱风格和弹奏习惯,制作出一款和使用者本身完全相配的吉他,到目前为止,罗大佑、周华健、五月天、品冠、陈绮贞和朴树等音乐人都拥有李宗盛制作的专属吉他。对于如何挑选吉他,李宗盛说一定要亲手把吉他抱在怀里,用心体验它的手感和质感,寻找共鸣的感觉,“这个过程就像寻觅最亲密的伴侣一样,浪漫得超出你对所有爱情故事的想象。”

传递音乐文化信仰

“吉他是为音乐服务的。”尽管李宗盛醉心于吉他制作,但他并不希望李吉他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更不希望构建某种乐器拜物教派。在他看来,李吉他的价值并不在吉他本身,而是在那个弹奏它的有才华的音乐人身上,“当他弹奏着吉他,释放着内心的情感,传递音乐信仰的力量时,吉他才有它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之外,吉他只是几块木板加6根琴弦而已。”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李宗盛赋予了李吉他更多的品牌内涵,使其成为建立和传递某种音乐信仰和文化脉动的载体,就连吉他的名字也投射出李宗盛内心的期待。如李吉他中的“慎始”和“蛰伏”两款吉他,其名字就缘于李宗盛对生活和音乐的态度:取名“慎始”,是想告诉想要学习吉他的年轻人,要慎重地对待自己学吉他的想法,想好是不是真心热爱音乐而学习吉他,凡事开始都要慎重,不能轻易开始又轻易放弃;取名“蛰伏”,是想告诫年轻人,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充满着诱惑和不易,这时候需要潜心“蛰伏”起来,不因外界而动心,也不因困难而放弃。

除了制作吉他引发更多年轻人对音乐创作的投入,李宗盛还举办了多种音乐活动来搭建与新一代音乐人的沟通桥梁,如李吉他校园创作大奖赛、李吉他星光音乐会、李吉他音乐小讲堂等,“我渴望在年轻一代吉他手的相互比拼和较量中,看到年轻时代李宗盛的影子,然后把我正在做的事交给他们去做。”李宗盛说,希望年轻一代的音乐人把李吉他看成是李宗盛个人的延续,是传递音乐文化信仰的载体。

“坦白地说,我做李吉他已经十多年,虽然价格不菲,普通的一把至少也要4000美元,但是因为李吉他不是贴牌生产,每一把都是手工制作,每一把我都要亲自调音,所以一年最多做五六十把,根本不赚钱。”在李宗盛身上自始至终都看不到一丁点商人的市侩气,“李吉他不是一门生意,而是我必须虔诚去做的事业,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

干净的吉他工坊、满墙的制作工具、一丝不苟的专注眼神……从音乐人跨界成为制琴师,李宗盛翻越了人生的一座“山丘”,十多年来,虽然“早已白了头”“、发现无人等候”,但他依然“直至死方休”。

猜你喜欢

琴师李宗盛吉他
自制吉他唱摇滚
李宗盛的手势成龙的歌
自己做吉他
李宗盛的语文是谁教的
断弦
断弦
我的吉他学习之路
李宗盛的后台
《庄子说》(九)
自己做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