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通唱法”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2014-06-10刘栋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俗咬字唱法

刘栋梁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民通唱法”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刘栋梁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民通唱法”由“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通过跨界、交融而衍生而来。是近年我国声乐界所涌现出的众多跨界唱法形态之一。本文通过对其形成逻辑和技法特征进行分析与阐释,对该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期待能为声乐爱好者提供借鉴。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民通唱法;声乐教学

“民通唱法”是声乐界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交融的动态表述,是演唱者将两种唱法的演唱技术与风格通过交融、渗透、皆有、改造直至超越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唱法形态。它集传统与时尚于一身的双重品格赢得了庞大的欣赏群体。众多声乐爱好者希望对该唱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希望对这一唱法的技法与风格熟稔于心。当然,要了解与学习这一唱法,我们不妨从它的形成逻辑说起。

一、“民通唱法”的缘起逻辑

俄国美学家普罗列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由它的境况所造成,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阶段,尽管朝代兴废更替,但儒、释、道思想却相辅相成。在这种生产关系制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占据了生产力的主导地位。这一文化生态铸就了中华民族以“仁、义、礼、智、信、忠、勇、和、平”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民族心理。在这种民族心理陶冶之下,“甜、脆、水、亮、柔”成为了民族唱法的审美追求。此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域在生活与劳作中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方法各异的唱腔形态,它们共同构筑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体系。当然,传统民族唱法在发声技术上存在问题,它多用真声演唱,高、中、低声区不太统一;音色过于尖亮、声线过细造成音量小,穿透弱等问题,使其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

“五·四”运动以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美声唱法音量宏大、音色明亮、声线宽广、音区统一、教学体系完善等特点展示出其发声方法的科学与规范。美声唱法的这些特点正是传统民族唱法需要弥补的。于是,我国声乐界先辈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尝试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运用到民族唱法的演唱与教学当中,形成了以“声、情、字、味、表、养、象”为审美标准的学院派民族唱法。学院派民族唱法以头、口腔共鸣为主,声音位置靠前,音色上追求甜美、脆亮;共鸣上讲究全通道歌唱;咬字上借鉴了传统曲艺的咬字规则,讲究字正腔圆;演员造型上追求清秀、水灵、靓丽;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审美旨趣吻合了当代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它迅速占据了我国演艺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但其“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舞台表现却也屡遭圈内人士诟病。

八十年代,通俗唱法在我国兴起,它声音自然、贴近生活、亲切感人且富有时代气息,加上歌手的偶像化包装与煽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通俗唱法迅速成为当下最受众喜爱的唱法之一。鉴于此,一些民族演唱领域的歌手尝试将民族与通俗两种唱法的演唱技术与风格通过交融、渗透、皆有、改造直至实现超越,开创出新的唱法形态——“民通唱法”。“民通唱法”的出现,不仅使传统民族唱法在技术与风格上实现了拓展,更是让这一传统艺术形态与时俱进的适应了新时期文化生态的发展需求,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民通唱法”的技法特征

“民通唱法”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通过跨界、交融而衍生出的唱法形态,在歌唱技法上,它以民族唱法科学的发声体系为基础,对通俗唱法的技术进行了恰当借鉴。

“民通唱法”以胸式呼吸为主,相对学院派民族唱法,它的呼吸要浅一些,但这种呼吸状态已经足够为歌唱者在演唱时值长或音域跨度大的乐句提供良好的呼吸支持,同时,接近自然状态的呼吸让歌唱者易于掌控。

在共鸣腔体使用上,“民通唱法”采用细声线的全通道歌唱,多用口腔共鸣,相对于民族唱法,它声音位置稍低,音色在明亮之中更显柔美委婉。由于“民通唱法”声线较细,所以共鸣不大,演唱便相对自然轻松,通过电声扩音设备的辅助,不仅能贴切的传递作品的情感与意境,而且富有民族声情意韵。

“民通唱法”的咬字依然遵循民族唱法的咬字规范,要求字头准确,字音清晰,但却不似传统民族唱法那样刻意追求字正腔圆。它歌唱的语气更倾向于通俗唱法,追求咬字的自然连贯,贴近生活。此外,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也是歌手们出新的手法之一。

在实践演出中,“民通唱法”借鉴了“通俗唱法”的表现手法,歌手往往借助舞台的灯光与现代布景手法来营造时尚动感的舞台氛围,借助优质的音响设备扩大与美化声音,获得自然、轻松、唯美的声音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民通唱法”歌手的伴奏音乐制作非常讲究,通常采用时尚元素极强的编曲与配器手法,并在伴奏中加入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或民族特色浓郁的伴唱,使得伴奏音乐节奏明快,音色丰富,民族韵味浓烈。

三、“民通唱法”的声乐教学实践

运用“民通唱法”诠释的作品集传统与时尚之美于一体的风格特点,赢得了广大欣赏群体的喜爱。众多声乐爱好者希望对该唱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期待通过学习掌握这一唱法的技法与风格。当然,要谙熟这一新兴唱法的技术与风格绝非易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如下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在选材上,“民通唱法”的审美品格决定了演唱者既要流拥有古典气质,又要兼有时尚与现代之美。这就对演唱者的形象气质和嗓音条件提出了双重要求。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身形气质较好、五官清秀且音域宽广、嗓音甜美的学生。

其次,在训练进度安排上,应该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再逐渐向通俗唱法领域跨越。“民通唱法”皆有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歌唱技术,但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始终是它的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一点是有前车可鉴。如:著名歌唱家李谷一,15岁考入湖南省花鼓戏专科学校,因主演花鼓戏《补锅》一剧拍成电影而成一举成名。1974年调入中央乐团后开始探索通俗风格作品的演唱,并在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跨界演唱上取得突破,最终成为了“民通唱法”的开山鼻祖;青年歌唱家谭晶,出生于音乐家庭,自幼在母亲的熏陶下学习歌唱,1994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开始系统的学习民族唱法。2000年,谭晶参加了全国第九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她运用“民通唱法”完美演绎了高难度的蒙古族民歌《大地》,并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而一举荣获了本届青歌赛通俗唱法金奖。除此以外,在“民通唱法”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于文华、汤灿、陈思思、王丽达等等的实践经历均同出一辙。

第三,在声音技能训练上,可分阶段进行。早期训练应严格按照民族唱法的训练规范进行。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呼吸训练,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功能和不同呼吸状态,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学会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方法;在练声母音的选择上,宜多采用“U”或“O”等母音,旨在让学生掌握全通道的歌唱理念;早期训练应以演唱发声练习曲为主,不宜演唱太多作品,且所选作品的难度不宜过大,音域以一个八度左右为宜。当学生具备基本的发声理念和状态后,便可进入中期阶段训练。中期训练阶段可选择跨度与难度稍大的练声曲目,尝试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民族声乐作品。本阶段的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发声状态;训练学生的咬字与共鸣、发声器官的密切配合;提高学生高、中、低声区统一与协调能力,扩展学生音域。在学生熟练掌握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后,便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风格间于民族与通俗之间的曲目了。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民通唱法”作为新兴的跨界唱法之一,它的产生符合当代文化生态的发展。当然,要熟练掌握它,需要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更要有艰辛努力与付出。

★本文为湖南理工学院2013年校级教研教改课题结题成果,课题编号:2013B04

[1]普列汉洛夫.论艺术[M].三联书社.1967:47.

[2]刘栋梁.对文化生态视阈下“唱法”跨界的思考.音乐创作.2013.01.

J616

A

1005-5312(2014)08-0118-02

猜你喜欢

通俗咬字唱法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Sumo Wrestling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