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四大看点回顾

2014-06-09罗本成

水运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运转型智慧

罗本成

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航运市场低位徘徊、复苏维艰成为2013年航运业的基调。为促进水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以信息化促进行业转型、引领行业发展,成为全年清亮的声音,也寄托了航运界的厚望。经过一段时期的大步伐建设和发展,水运行业信息化成效显著,但“信息孤岛”“数据瓶颈”“系统林立”等问题凸显,行业信息化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局。顶层设计理念的兴起,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传统粗放型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终结。纵观全年,不难发现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进程整体趋于“平静”,但又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13年是真正意义上将水运信息化定格为行业发展战略地位的一年。

回顾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1 “大信息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以顶层布局和战略谋划为特征,在快速发展与理性思维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随着水运行业信息化规模基础建设逐步向集成应用转型,信息化发展面临“投资不等式”(即投资≠应用≠效益)的挑战。如何挖掘整体规模效益,如何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数据表明,现阶段90%以上的应用需求都可通过小规模的信息化模式来解决实现。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系统的复杂度、关联度将呈指数型增加,单纯“小”信息化带动“大应用”已困难重重。基于“大信息格局”规划未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是航运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3年年初,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作用;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10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在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四大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从顶层视角编制了总体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指南,突出工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集约性,为后续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顺利出炉,首次基于行业层面,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行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行业信息化顶层互联、跨部门应用及业务协同;海事信息化在“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下,有序推进“一系统、两平台”(即中国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和海事协同管理平台、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传统单项应用自成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同年,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区域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11月,国家级行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融合和共建。

2013年,港航企业进一步强化了顶层思维和战略布局,高质、高效地推进信息化转型工作。青岛港实施了“信息化升级”战略,加速“港口信息化”向“信息化港口”转变;天津港以“世界一流港口、世界一流企业”为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港口信息化产业发展;连云港制定了“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发展战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中远集团以打造世界航运领先企业为愿景,完成了集团信息化战略布局,将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促进战略转型发展;中海集团加强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全覆盖、系统的高集成以及应用的深融合;民营物流企业仁建集团应对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新态势和机遇,围绕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制订了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推进了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历经大步伐的推进和投资困局的考验,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航运界逐渐意识到,当行业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范畴概念,而是与政策、体制、文化、法规等密切关联的社会性事务时,更需要理性思考和战略布局。正如美国施乐(PARC)首席科学家约翰€凡祭仕裕骸肮谧ㄗ⒂谛畔⒒厝辉斐啥陨缁峄肪车暮鍪樱∏∈呛笳哂兄谌嗣歉玫厝鲜逗屠斫庑畔⒒!币源车墓ひ祷J嚼赐平幸敌畔⒒厝慌霰冢涑尚б不岽蟠蛘劭邸?

未来,基于哲学、社会、战略、系统层面建立的水运行业信息化“大格局”,将其纳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全盘规划中,顶层谋划、战略布局,行业信息化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应用前景。

2 “数据瓶颈”效应正在破局

2013年是水运行业的“大数据年”,各种基础研究、探索实践、交流研讨交织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谁获得了战略意义上的数据控制权,谁就掌握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再加上持续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核心数据资源控制权的明争暗斗,成为了2013年不言而喻的事情。一方面,航运界在加强数据积累和沉淀的同时,人为地增加了核心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数据质量差、共享难、开放度低等“三大问题”,成为困扰行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数据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割裂,无形地放大了“数据瓶颈”的掣肘效应并出现新的“数据怪圈”:有数据的不挖掘、不应用,想挖掘、想应用的却没有相应的数据。

为突破数据“瓶颈”和“怪圈”,2013年水运行业动作频频,相关的政策法规、方案设计、建设指南、工程实施齐头并进。在部级数据中心的框架下,全国水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顺利出炉,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数据资源的聚集、整合和深度应用;8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主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势下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和信息化转型推进的思路;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强化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综合利用。

同年,海事云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全国海事系统基础数据的汇集和筛选,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上海航运交易所定期发布的《港航市场动态》、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定期发布的《水运决策参考》等,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权威、准确、系统的资讯服务;港航企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积极建设信息枢纽平台,在数据积累和应用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福州港通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的生产动态信息,为目标用户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综合物流信息服务,未来将重点推动口岸相关部门的信息互动;上海港在推进集团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升级、口岸协同发展;大连港依托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口岸监管机构、港航物流企业及货主等在物流操作、物流跟踪、通关监管、增值信息服务等业务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启动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了我国港航领域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数据量突破80万条,与克拉克森和德鲁里的航运数据体系相比,尽管还不够成熟,但为未来大数据的挖掘、应用迎来了良好开端。

在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大数据时代,行业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资源的垄断和相互割裂,必然引发一种新的现象――“纳什均衡陷阱”①,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水运行业本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创造使用、信息的开放共享乃大势所趋。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建立开放、共享、创新、文明的水运大数据应用体系,终结“数据瓶颈”掣肘效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大解放”。

未来,随着航运界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大数据的应用将逐步变成常态,水运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将提速。

3 精细服务成为行业转型的利器

2013年的水运行业可用“乍暖还寒”来形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三大市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运输市场)蹒跚前行,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但如何转型、转什么型,一直是航运界争论的焦点。

2013年,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相关指导意见先后出台:6月,加快物流业发展;9月,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12月,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调研全面展开。“转型升级”是国内各大相关论坛最为关切的话题。10月,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港航发展论坛”讨论了“转型与合作”的主题;11月,享有“海运达沃斯”之美誉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在宁波召开,业界权威人士热议了“经济变革中的航运”;12月,由中国航务周刊举办的“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探讨了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2013年,国内航运业经营惨淡,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远航运等公司均告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运巨头马士基超预期地实现了全年盈利,仅前3个季度就累计盈利11.97亿美元(第一季度盈利2.04亿美元、第二季度盈利4.39亿美元)。为应对全球航运业的严峻形势,2011年推出“天天马士基”服务模式后,又于2013年积极倡导和推动了P3联盟,引起航运界剧烈震动。马士基的“逆势”盈利,固然离不开其对市场形势的准确预判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但与其对行业态势、市场格局、港航动态、客户需求等内涵式挖掘和分析不无关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才是马士基盈利的关键所在。

航运界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马士基的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产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在信息化时代,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烙上深深的信息化印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知识化、服务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服务经济,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根据阿里研究中心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体规模为8.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达47.8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网络信息服务收入突破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亿元,同比增长32%。

对于水运行业而言,由面向供应链管理向物流需求链服务转型,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增值信息服务产品,即时响应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未来,精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衡量综合软实力的新基准。

4 启航的“智慧水运”

相对“大数据”的广泛理解和认识,航运界自“智慧水运”理念提出以来一直充满了种种疑惑和不解。

IBM公司于2008年率先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两年后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从而引爆全球“智慧风潮”。在此背景下,“智慧水运”理念得到萌芽和发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示范试点陆续开展。2013年,“智慧水运”理念的实践逐步渗透到了行业监管、经营生产和运输服务的方方面面。惠州将2013年定格为“智慧港口启动年”,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智慧航运高层论坛”上,就以“智慧航运”打造中国航运升级版达成一致共识。

2013年,各种“智慧水运”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浙江“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广州“智慧港城”一期工程、长江“智慧巡航”工程、天津“智慧海事”二期工程、舟山“智慧港政”等。不少部门也在积极谋划2014年“智慧水运”实施方案。一年来,航运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智慧水运”的内涵,使之更加务实、接地气,从而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水运现代化进程。

“智慧水运”作为行业发展和知识创新相互驱动而催生的一种新的理念,其内涵极为丰富。现代信息科技只是智慧水运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智慧水运”并非水运信息化的简单升级版。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运行业,其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水运,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现阶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水运”,在技术、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都将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发挥航运界创造性的智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应综合考量行业特点、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等因素,理性地判断如何启动、如何有效推进“智慧水运”的建设,并找准突破口、创新模式、革新理念,让“智慧水运”理念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劲推动力。

猜你喜欢

水运转型智慧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