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半明半暗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2014-06-06汪兰芳汪贻谋

山西建筑 2014年16期
关键词:洞顶进洞管棚

汪兰芳 汪贻谋

(1.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2.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13)

1 概述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高速发展,山区公路隧道越来越多,且很多隧道洞口处的地质、地形条件较差,埋深较浅,围岩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流冲刷严重,围岩承载能力差[1]。故隧道洞口的设计与施工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进洞及今后的运营安全,尤其在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洞口的设计更需要得到充分重视[2]。因此在设计与施工时,需特别注意隧道洞口段的特殊性。

近年来,工程建设对环保和生态保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植被,成为工程施工关注的一个焦点[3]。此外,当隧道洞口位于地形严重偏压地段时,为贯彻“‘零’开挖”理念,并确保施工安全,避免洞口“大挖大刷”形成高边坡、仰坡,常采用“半明半暗”的进洞方法[4]。该施工方法不仅减少了对洞口植被的破坏,对隧址区自然环境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是对建设生态性、环保性工程指导理念的有效运用。然而,半明半暗洞口段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荷载多变,而且其本身结构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

1)半明半暗段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大多处于偏压位置;

2)当受到施工扰动或雨水影响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易发生较大变化;

3)半明半暗法施工工序多,结构受力复杂。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易产生大变形,严重时甚至出现裂缝。

因此加强施工监控成为保证这些特殊隧道结构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

2 工程概况

十白高速SHTJ-5标堵河隧道全长808 m,左线出口洞口,地质条件差,岩体极其破碎,岩体中掺杂着黄土,进洞困难,围岩等级均为Ⅴ级。洞口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轴线经过地段地面高程约200 m~348 m。山体植被繁茂,洞口总体覆盖层较薄,实测结果显示,洞口段13 m为半明半暗形式,隧道呈偏压结构。

3 偏压隧道施工研究分析过程

堵河隧道进口紧邻堵河,洞口位于山体的半山腰,距地面约60 m,无法正常进洞施工,而且山势陡峭,洞口无法展开施工,而出口洞口较低,修便道易到达洞口,因此,经过研究决定从出口单端掘进。

堵河隧道左线出口洞口,位于V形冲沟的上方,地形坡度为45°,沟底距洞口高差为14 m,洞口段围岩呈松散块石状,中间夹着黄土,厚度约为7 m,遇水成泥。山体植被繁茂,洞口总体覆盖层较薄,隧道埋深浅且偏压严重。在开挖边仰坡时会引起洞口左侧土体的滑动或坍塌,尤其是在暗洞施工时左侧土体还可能会产生下沉或使隧道产生冒顶,对隧道的施工极不安全,工期得不到保障。

原设计出口里程为ZK22+541,右侧成洞面里程ZK22+531,左侧成洞面里程ZK22+539,洞口采用半明半暗施工,隧道偏压非常严重,左侧临时开挖面设计为1∶1的坡率,经过测量发现,左侧边仰坡开挖高度较高,达到32 m,无法保证边仰坡的稳定性和进洞的安全性,同时开挖难度极大;通过业主、设计及监理单位多次到现场会勘,最后把隧道出口里程向外延伸6 m,确定在ZK22+547,左侧成洞面里程定在ZK22+545,边仰坡开挖高度降至20 m左右,提高了边仰坡的稳定性,保证了施工的安全,降低了一定施工难度。偏压隧道施工以新奥法为原理,坚持管超前、短开挖、弱爆破、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的原则。

4 施工方案

洞口施工好坏直接决定着隧道是否能够顺利进洞,因此对偏压隧道洞口施工做好策划工作,十白项目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方案为:优先做好洞顶截水沟施工,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然后开挖边仰坡,开挖时必须避开雨天,逐级开挖后立即施作锚杆、挂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支护,开挖至洞顶时在洞口的左侧采取打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处理,进行洞口偏压挡墙的施工,然后开始套拱和管棚的施作。在偏压挡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开始进行反压回填,以上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暗洞的开挖和支护。要加密监控量测点,观测洞口上方沉降指导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

总体施工工序安排:原地面复测→截水沟施工→边仰坡测量放样→边仰坡开挖→小导管加固注浆处理→偏压挡墙施工→套拱施工→管棚施工→反压回填→洞身开挖、支护。

4.1 洞顶截水沟施工

隧道洞口开挖前,在洞口开挖边坡线5 m以外施作截水沟,截水沟通向路基边沟,以防雨季山坡汇积水冲洗已开挖的坡面,保证流水畅通,见图1。截水沟截面净宽600 mm×高600 mm;壁厚300 mm;用M7.5号浆砌片石砌筑。截水沟采用爆破和人工开挖相结合。

4.2 边仰坡开挖、支护

边仰坡防护采用锚喷支护,洞口边坡采用从上至下,分层开挖,开挖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自上而下逐段进行开挖,人工刷坡,分层高度2 m~3 m,每开挖完一层后就及时进行边仰坡的支护,初喷4 cm的C20喷射混凝土,再打入φ22砂浆锚杆并注浆,锚杆间距1 m×1 m,呈梅花形布置,长4 m,然后挂设钢筋网,钢筋网采用φ6的圆钢,网片间距25 cm×25 cm,最后复喷至10 cm,如图2,图3所示。

图1 洞顶截水沟施工

图2 隧道边坡开挖

4.3 偏压挡墙施工

偏压挡墙为C25素混凝土,基础宽5 m,高度100 cm,挡墙总高度11.7 m,背墙采用1∶0.25的坡率。偏压挡墙基础开挖时,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证不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基础的底层基础开挖时不能欠挖,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高程后,要求检验墙底地基承载力达到350 kPa,立即浇筑基础混凝土(如果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应加宽加深基础)。在基础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5%后进行墙身模板的安装,考虑到施工的方便性和支撑的稳定性,基础采用一次成型的方式,并且在四周预留接槎钢筋,接槎钢筋采用φ22螺纹钢,长60 cm,间距40 cm,外露30 cm。偏压挡墙墙身采用分层施工的方式,每层施工高度约为3 m,每层间预留接槎钢筋。每层施工时需要在上一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模板的安装,见图4。

图3 隧道仰坡开挖

图4 偏压挡墙墙身施工工艺

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合,罐车运输,混凝土在拌合站拌和好后用罐车运送至工地,然后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30 cm~45 c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严禁碰撞模板防止跑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且初凝后,洒水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夏季温度高时,采用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法养护。

4.4 套拱及管棚施工

由于隧道处于偏压且洞口半明半暗,洞口土质松散,施工难度较大,为确保顺利进洞,项目将套拱管棚分成两部分施工,即在不同部位施工套拱管棚,偏压挡墙施工完成后,先施工洞口套拱,然后施工明暗交接处套拱,套拱施工完成后进行管棚施工,见图5,图 6。

图5 洞口左侧套拱管棚施工

图6 洞口右侧套拱管棚施工

4.5 洞顶回填土

堵河隧道出口左线洞口桩号为ZK18+547,明暗交接处为ZK22+545和ZK22+535,在进洞时须先把洞口 ZK22+535~ZK22+545处回填起来,靠回填土、碎石与边坡相适应的侧向土压力来抵住洞顶左侧土体的滑动,使洞口处的暗洞开挖保持稳定。

1)材料要求:回填土质必须是渗水性好的砂性土质。

2)施工工艺:基底清理→拱背回填→拱顶回填→铺防渗层。

3)施工技术要求:洞顶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 m,其两侧回填土高差不得大于0.5 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要求高度,夯实度不小于90%,达到设计高度后,回填层表面应施作50 cm厚粘土隔水层,隔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良好,封闭紧密,并有1∶5的横向排水,防止地表水下渗影响回填体的稳定。

5 结语

本文对浅埋偏压隧道洞口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初步探索,主要阐述了半明半暗隧道洞顶截水沟,边仰坡开挖、支护,偏压挡墙施工,套拱及管棚施工,洞顶回填土等的施工方法。该隧道现已安全进洞,经实践证明,该施工技术方案切实可行,同时为此类隧道的洞口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姜同虎,霍三胜,叶 飞,等.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1(3):117-122.

[2]郝文广.刘家梁隧道进洞方案选择及横洞与正洞交叉段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2(6):102-105.

[3]易春林,蒋 莉.试析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J].中国建设信息,2013(9):60-61.

[4]陈小勇,陈绪文,刘 旸,等.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09(3):89-92.

[5]李彦东.浅埋偏压隧道快速进洞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2,38(12):229-230.

猜你喜欢

洞顶进洞管棚
泄洪洞洞顶余幅与补气洞通气平衡特性分析
断层破碎带隧洞管棚支护参数设计方法
勇气掉进洞里了
勇气掉进洞里了
小球进洞了
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管棚预支护技术研究
蝙蝠尿尿的时候,会尿到自己头上吗
高填方黄土明洞顶EPS板和土工格栅共同减载计算及土拱效应分析
零开挖进洞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