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睹史陀谈古琴收藏及其他(下)

2014-06-06孟建军

乐器 2014年4期
关键词:款识音韵古琴

本刊记者/孟建军

记者:常听人说某某古琴的款是“伪款”,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伪款”?

睹史陀:通常,我们把出于牟利动机添加的造假题识称“伪款”,把出于文人情趣、寄托怀古幽思,因一定缘由而选择仿造的名人、古人题识称“寄托款”。可是,随着古琴的流传,谁会在意,谁又能区分得开是“伪款”还是“寄托款”呢?因此,古董派对题识往往更在意是新刻还是老刻,而不在意是真款、伪款还是寄托款。此外,由于腹款通常仅在制作、剖腹重修时才能写刻,而底板、面板等处的题识则可以随时添加,腹款就比其他位置的题识相对重要一些。面、底板等处题识,在判定断纹新老时,郑珉中等论者常以“断纹已通”为旧刻,而“断纹未通”为后刻。此论有误。断纹已通,恰恰说明,题识之刊刻在断纹出现之后,刻痕未影响到断纹的自然生长。而断纹未通,说明刊刻在断纹出现之前!那些未通的断纹,是在生成过程中受到之前刻痕影响,应力变化使得断纹不能一一对应,发现“断纹未通”现象。此点多被误会或忽视,这是应值得注意的。

记者:琴人派更看重古琴哪些方面?

睹史陀:琴人派所看重的依次是:古琴的声音、年代、制作、款识。

琴人派因为比古董派更懂琴,而琴首先是作为乐器为琴人派所看重,所以琴人派极其看重声音,这与古董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声音在古董派那里很少被讨论,而在琴人派眼里却是最主要的考量。如果非要量化地给个描述,个人感觉要占个七、八成的比重。古董派是把原汁原味的“老”贯彻始终,而琴人派通常是把音韵的优劣贯穿始终。

老琴基本上是传世的,自然年代越久远,存世量越稀少,也就越珍贵。琴人派看重年代,除此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古琴年代越久远,通常来说音韵也就更好!琴人派重视年代,跟声音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年代久远而声音不好,很难让琴人动心。同样一张唐琴、宋琴,原来因声音不好而受冷落,后来因修治或长期弹奏而妙音焕发,最终身价倍增的故事,在琴圈屡见不鲜!

记者:老琴的声音受哪些因素影响,琴的金石之声是怎么产生的?

睹史陀:老琴的声音受很多因素影响,重要的是形制、材质。也有一些容易发生变化的因素,如面底板、雁足、岳山、龙龈胶合不实,声音传导不畅,久经闲置而声音不活不透等等。前者经修复,后者经一段时间的抚奏,都会有很大改善。影响声音最大的因素是材质。材质老,声音就容易出金石声、苍古味;弹奏的历史长,琴体谐振通畅,声音清澈、通透而圆润。老琴毕竟材质老,被弹奏的时间长,妙音的物理基础是一直都在的。这也是琴人看重年代的原因。

记者:琴人派最看重的是哪种类别的琴?

睹史陀:名斫、琴人琴是琴人派特别看重的,也是琴人派选择古琴的必要条件。断纹,严格讲不属于形制范畴,依其重视程度放在形制的此处讲。毕竟,断纹算是外观的一部分。断纹是漆灰老旧的重要表现。重视断纹,一是断纹多寡会影响声音松透程度,二是断纹是古琴独特的审美内容,会让古琴具有沧桑、古朴之美。没出断、或者断纹少的老琴,极可能是斫制年代较近。年代久远的琴,即使重修,数年之内也极易出丰富的断纹。琴式种类比较多,但是宋代以来,以仲尼式最为普遍,此造型中庸、和谐,也利于发声。伏羲、灵机、落霞、蕉叶、连珠也比较多见。一些变形、独创的琴式,如果造型合理、美观,也颇受欢迎。如湖南博物馆的“鹤鸣秋月”,其造型是中轴对称的两只鹤(此点经王鹏先生指示),与琴名相应,造型典雅合制,极富巧思妙想,是极难得的好造型。琴人选择古琴是要常伴在身,时时抚弄的,造型不满意就很别扭,这也是琴人派比较重视外观、琴式的原因。

记者:鉴赏、品评老琴,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睹史陀:鉴赏、品评老琴时,声音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老琴与新琴本质的区别是声音。古人云:琴有“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刹飒以乱正声。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杨先生所云人力不可强为的四德,是只有老琴才具备的音韵特色。有人称收藏古琴应该从新琴开始,有人称新琴比老琴声音好,皆不值一哂。一般乐器,年代久远则朽坏无法演奏,古琴则年代愈久音韵愈妙,这也是老琴被重视,能流传上千年,在世数量远非其他乐器可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琴收藏的魅力所在。“淳淡中有金石韵”是品评老琴声音的重点。其次,古琴归根结底是乐器,要用来弹奏的,音韵优劣是根本。固然有人是交易、投资等等,但最终的归宿是琴人,最基本的用途是弹奏。声音好,恰如“一白遮百丑”,其他方面纵然有缺憾,作为老琴来讲,就在“及格线”以上了。我个人的看法,在权衡收藏价值、品评优劣时,声音要占八成的比重。

记者:请您谈谈古琴的断纹问题。

睹史陀:断纹,几乎算是古琴除音韵审美以外的第二大项审美,也是判断新老、年份的一个重要看点。断纹看点有3项:一是断纹种类越丰富越好;二是越多越好;三是大、小蛇腹断为最古,流水断、梅花断、冰裂断次之,明琴多牛毛断为主,清琴如非老材,断纹会少些,分布稀些。梅花断多是人工作成,天然形成的极少,这也是古人误为最古断纹的原因。像梅花断、龟纹断一类,很美观,高看一等是很自然的。依靠断纹断代不准确,只是参考,主要还是从美观角度来品评断纹。

记者:影响古琴声音的因素有哪些?

睹史陀:漆灰的构成、厚薄,对声音好坏和琴的坚固耐用与否是很关键的。这两者对经常弹奏的古琴来讲很重要。明代的琴,灰胎偏薄,用瓦灰比较多。这样的工艺对声音的松透有利,只是不够坚固,容易磨损、受潮脱落。多数琴的灰胎是用鹿角霜,比较坚固耐磨,声音坚实清润。材质也是影响声音优劣的重要一项。老琴的琴材自然是老的。但是,通常说的“老材”,是指斫琴之时用的就是老旧的枯桐旧梓一类。古人斫琴很认真,选用老材斫琴是常能见到的。即使是新材,也多用窑焖、水煮等方法处理琴材。老材斫制的琴,因为材不易得,类似“雷击枯木、石上孙枝”,实为可遇而不可求,非常有收藏价值。

现代如杨时百先生所言:“尝论古琴以声音为第一,木质次之,断纹又次之,题识更次之。以二者可损坏,可作伪也。”作为品鉴古琴,木质与声音实为一体。杨先生此论是阅琴无数后的真知灼见。

记者:款识对于古琴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睹史陀:款识之于老琴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有些老琴上的款识,可以告诉我们传承、记载论琴的隽言妙语,让人大兴幽古之思,也极具文物价值。有些老琴,斫制精妙,可惜无款识,也只能推测是高手所斫,终究算不上名斫。而明确的款识,确实可让老琴身价倍增。

就投资一类的收藏来说,名家旧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毕竟,在古琴断代缺少系统理论、缺少权威的情况下,名家旧藏多经老一辈琴家品评并有文字记载,其判断相对可靠,也是公众判断年代的重要参照,公认度高。此递藏次序有的可从款识上获知,有些则需要检索清末、民国以来的文献资料。需要藏家注意的是,老一辈琴家的古琴演奏水平与断代眼力是两码事儿,与收藏水平也不尽相同。盲目追捧名家旧藏也失之偏颇。如汪孟舒先生,其琴技、名气稍逊管平湖、查阜西等,可是,其收藏水平却是同时代无人能比的,其旧藏唐琴“春雷”“枯木龙吟”皆是无上极品。因为收藏水平主要还是藏家热情、眼力、财力、机缘等因素决定的。

记者:您说人们往往忽视老琴的天地柱,那天地柱在古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睹史陀:古琴的天地柱是槽腹制度的重要内容。丢失天地柱的老琴,声音易虚而不实,易浊而不透。有无天地柱其实是老琴品相的一个重要指标。原来我以为此点是自己的吹毛求疵或“偏好”。后来在《蠡测偶得录》中看到郑珉中先生也持相同看法:董欣宾先生旧藏的“龙吟虎啸”琴,“音清越琳琅发金石之声”“是一张具有古人欣赏特点的宋琴,与那种胶合缝半开、天地柱脱落的宋琴之音,自然有泾渭之别”。既然称“泾渭之别”,还是不容忽视的。那于本身就需要剖腹重整的老琴,脱落天地柱其实不是大问题,依古法重配天地柱即可。对于品相尚好、有腹款而天地柱脱落的老琴,是否剖腹去恢复天地柱,实在是个棘手的窘况,需要细心分辨音韵特色去定夺。

记者:以上谈到的内容是你在古琴收藏中总结的经验吗?

睹史陀:是的,这些是我在收藏古琴时,与圈内同好交流过程中发现、总结的一些经验。虽然具体到个人,也许观点有差异,甚至有对立,但是不同群体的不同风格、侧重点还是有鲜明共性的。我个人原来属于琴人派的观点,后来在研究古琴断代的方法后,发现古董派有它的道理。我原来不重视的一些琴(主要是声音差一些),其文物价值,特别是在古琴断代研究中很重要,非常值得收藏。因为“原汁原味”保留了很多原始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资料。毕竟,古琴基本是以传世品作为标准器的,那些没“动过手”的琴,非常少而难得。其实,正因为弹奏较少,磨损就少,闲置时间长,才保持了原样。负面的后果是声音在松透、圆润方面差一些,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两种标准可以相互参照,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定标准。标准的制定还是要结合鉴赏、收藏的目的,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全文完)

猜你喜欢

款识音韵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寻访千年古琴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