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鼓独奏曲《交错》演奏分析

2014-06-06莫翰音

乐器 2014年4期
关键词:鼓槌小鼓重音

文/莫翰音

第一乐章 传统的进行曲

正如第一乐章标题所示,作曲家运用最传统的小鼓演奏方式,通过在鼓皮上设立四个敲击点(1.鼓皮的边缘处;2. 鼓皮的中心点;3. 边缘处下方与中心点三分之一处;4.中心点上方与边缘处三分之一处)形成四种不同的音高贯穿此乐章,演奏时必须严格按照谱面所要求的敲击点演奏,将这四种音色准确地表现出来。

坚定有力的步伐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除了准确演奏音色变化之外,演奏者还需要把握好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演奏时需要在力度上强调每一拍的第一个音,这样便会使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行进步伐的存在。整个乐章演奏速度在一拍=90—104之间我认为都是合理的。

谱例1

对于乐曲刚开始连续出现的四个三倚音,我个人推荐使用rll或llr的手法演奏。这样的演奏手法对乐曲的诠释有两个好处:1.使倚音颗粒感增强;2.更有力度地带出主音,从而对行进节奏起到强调作用。在第2小节,作曲家便首次将四种音高完全展现。由此可见,准确地敲击四个音高点是完整传达该乐章音乐情感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同样,在第2小节中出现技术难点。在第一拍中心点强力度(ff)敲击完后紧接边缘处非常弱(pp)的三十二分音符,这对演奏者的鼓槌控制能力要求极高。演奏时应注意中心点到边缘处的手臂移动速度要尽可能快,为自己赢得更多准备时间。同时大指姆与食指应更紧地控制住鼓槌使其不会晃动,双手也应尽可能保持平稳状态。这样经过长期的练习便可以解决三十二分音符弱不下去或者敲不清楚的问题。

对于每位小鼓学习者来说,滚奏是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演奏技术之一。因为小鼓声音十分短促,所以用滚奏在小鼓乐曲中表现长音。此乐章中有大篇幅的滚奏段落,因此,滚奏的演奏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本乐章的完成质量。在练习滚奏片段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1.左右手的弹跳密度应统一,如不统一将直接影响滚奏的均匀度与丰满度。2.左右手交替连接的次数一定要在节拍里,而交替次数多少取决于乐曲的速度。这样就不会因为滚奏的出现而影响节拍的稳定。我们用乐曲第2小节第3拍的滚奏为例,这里根据一拍=90—104的速度我认为4个十六分音符的滚奏次数连接最为合理。

谱例2

乐曲第4小节第1、2拍出现了带单倚音的双跳。需要注意演奏时控制好双跳速度,保持节奏均衡,同时双跳第一个音不要因为有倚音而强于第二个音,这里没有任何重音记号,需要音量绝对统一。第5~8小节的第3拍是同样的三十二分音符节奏,只是作曲家标明要用不同手法(rlrlrlrl与rrllrrll)演奏,但不管这里使用怎样的手法,我们必须通过良好地控制而达到与之前相差无几的听觉效果。乐曲进行到第9~11小节,滚奏的交替次数依然采用4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这三小节要求演奏力度分别为:很强、强、中强(ff、f、mf),演奏中应特别注意在滚奏渐弱渐强后准确地回到此力度上,形成阶梯式的渐弱。后三小节同样是阶梯式渐弱,只是力度越来越弱。在此情况下需要降低滚奏交替密度,因为弱滚奏时,密度过大往往难以控制滚奏均匀度,使音乐的悦耳性大大降低。

乐曲15~18小节继续围绕滚奏进行,这四小节的八分音符滚奏需要使用一种新的滚奏技巧即单手压击式滚奏(press roll)。在演奏中尽量保持单手压击的饱满度,在换手之前弹跳切记不可断掉,左右手弹跳的速度、密度要保持一致,同时八分音符的重音力度也要统一。

谱例3

细心的演奏者可以发现在第26小节前3拍中,鼓皮中心点与边缘处的重音形成了四对三的节奏型,由于中心点的自然发声要强于边缘处,所以演奏时需要刻意加强边缘处的重音,以此来达到重音音量平衡的目的,使四对三这一节奏韵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7个小节换位渐强的滚奏形成了此乐章的结尾部。我建议在滚奏开始时力度可以控制在pp甚至ppp,从而为之后的渐强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使第一乐章在强劲的音响效果中结束。

第二乐章 维也纳华尔兹

作曲家在延续上一乐章四个音高点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而每一种演奏技法在小鼓上产生的特殊音效与维也纳华尔兹的主题动机相融合,大大地丰富了此乐章的音乐表现力。在鼓槌使用方面除单一的两支小鼓槌外,作曲家还加入了定音鼓槌和鼓刷形成了马林巴式的四槌握槌方式,增加了演奏难度,同样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维也纳华尔兹节奏的特殊性是演奏者在演奏前需要了解体会的。与普通圆舞曲节奏(强 弱 弱)所不同的是维也纳华尔兹第二拍与之相比要稍靠前,而第三拍又略显靠后。由于此节奏无法在谱面上准确地标记,因此需要演奏者多听、多感受,使这一音乐韵律真正从内心流淌出来。

谱例4

乐章一开始便进入主题,四三拍的维也纳华尔兹节奏用定音鼓槌与小鼓槌交替奏出,演奏者需注意控制好两种音色的音量,定音鼓槌敲击的正拍音要加以强调,使舞蹈节奏的纹路更加明晰。第4小节左手演奏完装饰音后立刻用槌头压住鼓皮,后面的八分音符节奏由右手敲击左手鼓槌完成,目的在于产生一种俏皮、诙谐的特殊音色。第8小节需演奏者使用鼓刷在第一拍敲击一个重音后于鼓面上成圆形划动,填满整小节的时值,切勿提前停止。

第9、10小节连续重复三次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节奏组合,为了避免丢失华尔兹(强 弱 弱)的节奏韵律,演奏时需在每小节第一拍音上给予强调。

从11~16小节,因需用四槌握法在小鼓的不同音高点快速演奏十六分音符,所以成为了这个乐章最重要的技术困难片段。在练习时,注意手臂移动速度要快,渐强只靠手指发力来控制,在保证节奏准确的条件下,做到每个音符的清晰与音色统一。此后的30个小节,我把它们分为三段(分别为17~26小节、27~34小节、35~46小节)。作曲家在这三段中展现其非凡的想象力,在小鼓上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演奏方式,在看似单声部的音乐线条里交织了多个声部的对话,使得音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富有趣味。

第一段是小鼓槌敲击鼓圈所作出的特殊效果。小鼓鼓圈最常见的是用金属或木质材料制成,这里我建议使用金属鼓圈的小鼓演奏,这样可制造出木质与金属相碰撞的明亮音色。由于在鼓圈不同的地方敲击会产生出不同音高,所以在完成作曲家本意的前提下,我尽可能在敲击鼓圈时移动位置,这样带来了音高的频繁转换,使音乐更加活跃。

演奏时右手的装饰音可以呈渐强之势带出主音,大拇指更加用力压击,将华尔兹(强 弱 弱)的节奏韵律再一次清晰呈现。左右扳动响弦调节器时要注意除了节奏准确之外,还需控制音量的统一。

第三段延续第二段的节奏律动,作曲家将钢琴式的演奏方式改为用中指指尖在鼓皮面由下往上的划动摩擦,从而产生另一种微妙的音效。最后四小节演奏者重新拿回两支小鼓槌,将之前出现过的一些演奏方式组合演奏,回归主题精神。

第47~63小节我看作是一个炫技性的结束部。音符的增加给人一种情绪紧张的感觉,三次同样节奏的反复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内部力量不断积聚,使情绪步步高涨。演奏者需要层层推进,使演奏速度达到自己的极限,且音符保持清晰流畅,在排山倒海的气势中结束此乐章。

第三乐章 乡村舞曲

作曲家在第三乐章中继续展现他别具匠心的创作思维,彻底打破了传统小鼓的演奏形态,新颖独特的演奏方式使得音乐内容更加丰富。

如图所示,在乐章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将小鼓180度翻转使其底面朝上,响弦横着面对自己,再将一支鼓槌成十字形状插入响弦底部,然后拧紧响弦调节器使响弦绷紧,不要鼓槌晃动。

谱例5

乐章开始,左右手交替在响弦上演奏八分音符,重音在不同点出现所形成的不同节奏韵律与重音音色变化是整个乐章的主体思想。作曲家运用这样的敲击手法是为了模仿口簧琴(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的声音,这也是此乐章名为“乡村舞曲”的原因。第17小节开始重音音色出现变化,演奏者敲击被鼓弦绷紧的鼓槌两端。练习时注意左右手敲击的音色保持一致,这需要在鼓槌两端找到音色相同的两个点,准确地击打。

谱例6

第26小节重音音色继续变化,作曲家在音符上方标注RS,即边击(Rimshot):单槌同时敲击鼓圈和鼓皮。第33小节敲击鼓圈的音色元素回归,伴随着其他两种特殊音效一起置入舞曲特有的节奏律动中,加之对各种音色完美地编排,使演奏效果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因为此乐章属于“音色音乐”,故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但音色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每种特殊音效的自然音量大小不一,如敲击鼓边(Rimshot)所产生的自然音量就要大大强于敲击鼓圈所发出的自然音量,因此,演奏时需要精确地控制手上力度,使每种音色的音量达到统一。

乐章第41小节开始是整首乐曲的第一次即兴演奏。此段需要在遵照八分音符的主题节奏前提下自由演奏。此前所出现过的所有音色都可以运用到即兴演奏中,还可加入更多敲击方式,如鼓槌刮奏响弦、在小鼓各处压击滚奏等,也可通过控制各种力度变化来给乐曲增添更多的色彩。

即兴后的最后8小节回归到乐章刚开始的主题上,音乐重新恢复安宁,最后两小节力度与速度的回落预示着最后一乐章的高潮即将来临。

第四乐章 烈性、有活力的

与前三个乐章严谨、华丽、逗趣的风格特征相比,第四乐章作曲家围绕着热情奔放的南美音乐节奏而展开,演奏者需要如标题所示演奏得张扬、有活力,将观众带入音乐之中,在激荡的氛围里结束此曲。

乐章一开始便是典型且张狂的南美音乐节奏型。双手同时边击(Rimshot)的演奏技法将主题烘托而出。

谱例7

演奏时应注意双手落点统一、干净利落,由于边击的自然音量非常大,所以演奏者需要根据音乐厅的大小变换与控制落槌的力度。第4小节开始变为单手边击,此时需要加强落槌力度,与双手边击时的音量统一。第12小节在极快的速度中一支鼓槌敲击另一支鼓槌(stick on stick)后紧接边击是此乐章最大的技术难点。在练习边击的过程中,在鼓槌与鼓面上都要找到一个固定的敲击点,然后只移动手臂,记住移动的距离,保证每次动作相同,这便能大大提高边击的成功率。第15~20小节,作曲家将康佳鼓的演奏技巧运用到小鼓上,演奏者用左手手肘按压鼓皮,使小鼓音高产生变化,与此同时右手敲击谱面所写的节奏型。演奏时注意一定在左手按压鼓皮同时敲击音符,使观众能清楚听到音高变化而非滑奏的效果。随后转入两小节的即兴演奏,我建议此即兴段采用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重要的是在此节奏型上加以重音变化,形成具有典型南美音乐风格的节奏韵律。

第23~28小节出现了新的演奏技巧:演奏时快速转动手腕用鼓槌末端敲击(Backsticking)。此演奏技巧有多种转动手腕的方法,演奏者需要尝试练习每一种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从而达到在作秀的同时,丝毫不影响音乐的旋律线条,将视觉与听觉效果完美地糅合。之后同样是两小节即兴演奏。此段可以加入更多的音色变化(如边击不同音高点、鼓圈、鼓腔等),也可丰富其节奏型(如三连音、六连音等),演奏者将这些复杂的节奏与千变万化的声音自由编合,将所有力量集于一股,向最后的高潮迈进。

第31~36小节 ,作曲家虽然同样在谱面上标明节奏与敲击小鼓架的注解,但此时演奏者可以发散自己所有的艺术想象,让舞台上一切可以敲打的东西都成为自己的乐器。小鼓架、谱台、槌台、椅子、地板甚至自己的鞋子等等,在统一的速度下将这些声音完美连接,不断向前推动,积攒的感情一触即发。

在达到界线点之后,所有涌动的情绪突然戛然而止,音乐别出心裁地回到鼓槌互相敲击这样最简单的演奏方式上,利用敲击鼓槌前后两端所产生的不同音高配合着南美音乐的节奏型,最初的乐思浮现,乐曲也就此回到主题。此时,演奏者可以在演奏的同时慢慢地走下舞台,音乐也随之远去,直到演奏者完全消失在舞台上,曲终。

结束语:这首小鼓独奏曲是作曲家在创作上的一种新追求和新构思,同样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来说也是一种新设计和新充实。随着小鼓表演艺术与演奏技法的日趋多样、日益丰富,演奏者需要不断探究、掌握各种演奏技法,合理地运用,为艺术的表演和音乐的内涵而服务。

猜你喜欢

鼓槌小鼓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你好,小鼓
大鼓
小鼓
永远的小鼓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