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NT-proBNP水平的影响

2014-06-05赵淑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4期
关键词:溶栓血浆入院

赵淑兰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内科,辽宁 朝阳 122000)

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NT-proBNP水平的影响

赵淑兰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内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及急诊PCI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T-proBN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分为直接PCI 组(n=38),溶栓组(n=32)和对照组(n=18),抽血查入院即刻、24 h、入院后7 d、l4 d及28 d血浆NT-proBNP浓度。观察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入院时3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NT-pro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此2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最为显著。

溶栓;PCI;急性心肌梗死;NT-proBNP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是危害人类健康重大疾病之一,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回复心肌再灌注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AMI的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接受冠状动脉溶栓及PCI患者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浆NT-proBNP的变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预后给出新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病例来自于我院2009年~2014年CCU病房住院患者,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证,无禁忌证,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将病例分为PCI术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78岁,平均(59.7±9.8)岁。溶栓术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60~75岁,平均(58.9±10.4)岁,未经溶栓及PCI组18组。

1.2 治疗方法:再灌注及与未再灌注组一般治疗原则相同,均给与扩管、抗血小板、调脂、抗凝及对症治疗,PCI由有经验的心脏科介入医师进行,手术成功标准以冠状动脉狭窄解除,血流达到TIMIⅢ级,静脉溶栓组阿替普酶8 mg静脉推注,余下42 mg在90 min内静点结束,配合肝素应用,根据临床血管再同标准血浆NT-proBNP测定 所有病例入院后同意治疗前入院即刻、24 h、48 h、入院后1周、2周及4周同时采静脉血行NT-proBNP的试验,以300 pmol/L为NT-proBNP临界值。

2 结 果

急性心肌梗死分别行PCI与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变化见表1,2。

表2 NT-proBNP与病死率、MACE发生率的关系[n(%)]

入院时3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P<0.05),PCI组及溶栓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CI组浓度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此2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AMI患者经PCI治疗对预后的改善明显。

3 讨 论

NT-proBNP是利钠肽(NPs)家族一员,它们主要作用为控制水盐调节,介导血管舒张,特别是在心力衰竭个体,作为一种代偿性生物学标志物,用来维持循环系统相对稳定的容量、渗透压和压力。NT-proBNP与BNP等分子分泌,而NT-proBNP由于缺乏特征性17-氨基酸环,则没有BNP的生物学活性作用,相对于BNP,其半衰期较长,所以NT-proBNP浓度更稳定,AMI后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均受损,加之,AMI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血浆中NT-proBNP水平迅速升高,所以,NT-proBNP的水平与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与患者预后呈反比,同时可以反映左室功能,国内很多文献均报道心肌梗死后测定NT-proBNP对判断左心功能不全、左室重构、死亡危险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1-2]。AMI治疗的目的是及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坏死心肌,防止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 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治疗是目前AMI的首选的2种治疗方法,但哪种办法更优越是一直困扰医师的问题,通过本实验证实急诊PCI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静脉溶栓更好,更优越,更能改善预后及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血浆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24 h内便开始升高,及时再灌注治疗将明显降低其水平,入院时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不是很大,观察人院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PCI组明显低于溶栓组。本实验证实急诊PCI较溶栓的优越性,也为是否及时开通血管提高了信息[3]。另外,本实验还证明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前可有所下降,6个月后随着患者心功能的好转患者NT-proBNP水平也继续降低,动态反映了AMI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情况。在心在临床血浆NT-proBNP水平已然成为评估AMI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是否改善及评估预后的一个标志物[3]。

表1 两组患者间血浆NT-proBNP的比较(pmol/L)

[1] 张寄南,杨国平,苏恩本,等.血清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5):382-385.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7.

[3] 刑柯,王其新.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再灌注治疗中的差异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08,1(1):34-36.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34-0230-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34-0230-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34-0230-02

猜你喜欢

溶栓血浆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