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2014-06-05刘振宗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4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肾病

成 可 刘振宗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通 226001)

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

成 可 刘振宗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其对DN的早期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137例,按uMA的排泄率和SCr水平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DN初期组(B组)、uMA临床DN组(C组)、氮质血症组(D组),分别检测DD、FIB、CRP、uMA水平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4组DD、FIB、CRP与对照组比较,P<0.01,uMA除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P>0.05外,其他三组P<0.01;四组DD、FIB、CRP、uMA间两两比较,P<0.01;联合检测DD、FIB、CRP三项指标对DN的检出阳性率除D组外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各组DD、FIB、CRP指标与uMA均呈现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0.641和0.864,P<0.01。结论DD、FIB和CRP水平的检测特别是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DM早期肾损害的检出率,对DN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糖尿病肾病;临床;价值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该病起病较为隐匿,早期对肾损伤进展缓慢,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早期肾损害出现时的微量蛋白尿容易被漏诊,临床上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病情已较为严重且通常无法逆转,且肾功能呈进行性恶化[1]。因此,选择敏感有效的肾损害早期诊断指标,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其对DN的早期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取137例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65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4岁,平均(54.52± 10.21)岁。其中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34例;DN初期组(B组)47例;临床DN组(C组)37例;氮质血症组(D组)10例,排除可能引起蛋白尿的其他疾病。同时选取40例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象,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18名,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52.98±11.33)岁,两组人群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1 血浆DD、FIB、血清CRP、SCr和尿uMA水平检测结果

表1 血浆DD、FIB、血清CRP、SCr和尿uMA水平检测结果

1.2 方法: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其中1.8 mL置于含3.2%枸椽酸钠0.2 mL抗凝管中,分离血浆,其余静脉血分离血清。DD和FIB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原装配套试剂,CRP、uMA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SCr测定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各项检测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部分指标进行直线回归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四组DD、FIB、CRP与对照组比较,P<0.01,uMA除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P>0.05外,其他三组P<0.01;四组DD、FIB、CRP、uMA间两两比较,P<0.01(表1)。

2.2 联合检测DD、FIB、CRP三项指标对DN的检出阳性率,除氮质血症组(D组)外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表2)。

表2 DD、FIB、CRP对DN检测的阳性率(%)

2.3 各组DD、FIB、CRP指标与uMA均呈现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0.641和0.864,P<0.01。

3 讨 论

近年来研究认为DN与凝血及纤溶系统[2]密切相关,在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体内的炎症性状态有关,因为DM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是DM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基础[3]。

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剧烈活化,内源性纤溶活性降低,血栓前状态、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相继发生。由于一系列代谢紊乱,高血糖及脂代谢异常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或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同时也激活机体凝血机制和纤溶改变,导致高凝状态,其又促进微血管病变[4]。D-二聚体(D-dimer,DD)在凝血和纤溶动态平衡中产生,是交联纤维蛋白可溶性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一方面,DD是凝血和纤溶紊乱的结果。另一方面,其本身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的功能。近年研究发现,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5],其水平增高反应了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它是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物,因此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有价值的指标[6]。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的,在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反应凝血亢进和纤溶活力下降的指标,慢性高血糖可产生糖基化终产物(AGEs),它能使血小板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增强,促使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黏聚增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DD和FIB水平在DM无肾病组即显著增高,并随DN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且与uMA水平呈正相关,反应DN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和存在纤溶亢进,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浆DD和FIB水平的检测可为DN的诊断提供有益的指标,有利于及时采取适当的抗凝等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防止和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机体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一种天然免疫反应蛋白,其合成和降解主要在肝脏进行。CRP是炎症时急性时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标,是临床上最有效的炎症标志物之一。DN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也是DN持续进展的因素。CRP通过多种途径间接或直接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导致肾脏毛细血管床的阻塞、变窄,引起糖尿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CRP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在uMA增高之前(糖尿病无肾病组)即显著增高,与uMA呈显著正相关,随DM肾脏损害的加重而逐渐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CRP可造成肾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损害,使uMA增加,进而引起蛋白尿。CRP随DM肾脏损害的加重而逐渐上升也反应了慢性炎性反应的强度与DM肾脏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DD、FIB和CRP水平在DM无肾病组即显著增高,且随DM肾脏损害程度而增高,与uMA呈显著正相关,检测DM患者血中DD、FIB和CRP水平有助于DN的诊断和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DM微血管病变的加重及DN的发生。同时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的阳性率,提高了DN早期诊断的灵敏度。

DD、FIB和CRP水平是反应DM血栓前状态及微血管病变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并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DD、FIB和CRP水平的检测特别是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DM早期肾损害的检出率,对DN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苏宏业,王乃尊.糖尿病肾病治疗研究[J].医学综述,2008,14(10): 1376-1378.

[2] 佟之复,李宁华,苗俊梅,等.2型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2):241.

[3] Graves DT,Kayal RA. Diabetic complication and dysregulated innate immunity[J].Front Biosci,2008,13(4):1227-1239.

[4] Lehmann R,Schleiher E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ibetic nephropathy[J].Clin Chim Acta,2000,297(1):135.

[5] Yamada T.Sato A. Nishimori T.Importance of hypercoagulability over hyperglycemia for 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0,49(1):13-31.

[6] 康东红,李茂欣,邱明才.D-Dimer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J].天津医药,2003,31(6):359-361.

R587.2

B

1671-8194(2014)34-0200-02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肾病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