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届学术会议

2014-06-01惠琼

中国材料进展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冶金院士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届学术会议

2014年10月21~24日,以“环境友好的化工、冶金与材料工业”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届学术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州大学承办。6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特邀院士,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国内化工、冶金和材料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等近300人齐聚福州。会议针对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国内外化工、冶金、材料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交流了学术思想、展示了最新成果、研讨了相关领域和行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思路,旨在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会议设有化工、冶金和材料3个分会场。

2014年10月22日上午,在福建会堂,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薛群基院士主持了开幕式。福州大学校党委书记陈永正,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吴贤德,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洪捷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先后致辞。

洪捷序副省长在致辞中,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福建省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他表示,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智力引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进一步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徐德龙院士在致辞中,阐述了化学、冶金和材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这些行业发展的现状,并表示举办学术活动、开展与地方合作,对活动举办地的科技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工程院将继续支持福建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东北大学工业生态学研究所陆钟武院士、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院士先后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陆钟武院士在题为“钢产量及钢铁行业能耗、物耗、排放的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钢产量及钢铁行业能耗、物耗、排放的战略研究工作的重要方法——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网络图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结论,网络图的参数组成和解读方法等,指出在钢铁行业宏观调控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找准少数几个主要参数间比值(如中医的穴位),进行调控。报告总结了过去几年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如实际完成的GDP统计值过大、投资率过高等问题,这些体现在几个关键参数间比值都过大。展望未来,陆钟武院士指出,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我国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的方向是将较大的比值稳步下降;调控的原则是协调配套、循序渐进,绝不能只是“硬压”钢产量,不进行全面改革,否则钢产量是会“反弹”的。

谢和平院士作了题为“CO2矿化利用研究新进展”的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被认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目标。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新的CO2减排路线——CO2矿化利用,该路线以烟气CO2作为原料,将其矿化为高纯碳酸钠(纯碱)、碱式碳酸镁、碳酸钙等具有高工业价值的化工产品,同时获取CO2矿化的化学能,并分享了CO2矿化利用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获取能量的可行性。谢和平院士指出,CO2不再是气体废物,其所蕴含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和开发,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来源。

江东亮院士作了题为“透明陶瓷研究进展”的报告,指出要使陶瓷多晶材料变得透明,就要减少气孔、杂质以及二相界面引起的光散射和界面反射。而这其中涉及众多基础科学和工艺技术问题,目前材料微结构与光物理之间的关系仍旧不太清楚。报告从性能优势、最新进展、发展方向3个方面,依次介绍了透明陶瓷在照明、激光、医用闪烁领域的应用及研究,具体展示了对于非立方结构材料在磁场下控制晶体的定向排列、采用多步烧结技术或者在真空下低温长时间烧结工艺来排除残余痕量气孔等高性能透明陶瓷制备技术。最后,江东亮院士总结到,透明陶瓷具有优良物理、力学和其他性能,已经实现商业应用,是高技术和国防的关键材料。发展高质量透明陶瓷今后还需要加强材料的基本原理、先进制备科学和材料的光物理机理3方面的研究。

2014年10月22日下午~24日,与会代表分化工、冶金和材料3个分会场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

化工分会场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汪燮卿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陈丙珍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张生勇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汪旭光院士、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林民教授分别做了特邀报告。汪燮卿院士总结了我国汽车节油减排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陈丙珍院士介绍了化工、石化工业过程优化系统运行中的“敏捷性”概念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张生勇院士展示了手性除草剂(S)-异丙甲草胺的不对称催化合成工艺及工业生产技术;汪旭光院士详细论述了爆炸物品示踪安检技术与产品、设备的核心技术突破性成果;谭天伟院士论述了工业生物技术和绿色生物制造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林民教授介绍了单晶多空心钛硅分子筛研制的最新成果。另有25位国内化工领域的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化工产品合成技术、反应过程控制、新型化工产品等的研究、应用技术进展作了精彩报告。

冶金分会场 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作了题为“真空蒸馏与结晶分离联合处理粗铅锑合金”的特邀报告。郑州大学刘炯天院士的报告题目为“褐煤的杂质赋存及能量脱除机制”,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高工报告题目为“湿法冶金在紫金山低品位金铜矿大规模开发中的成功应用”,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详细论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化轧钢工艺技术,吉林大学李元元院士报告题目为“国内外粉末冶金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来自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的21位代表也分别就所从事的相关领域作了报告。

材料分会场 共有4个特邀报告,分别是:徐德龙院士的《气固两相分离及电厂烟气治理》,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左铁镛院士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矿业发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信息科学系赵连城院士的《超晶格光电薄膜自适应焦平面红外成像》和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薛群基院士的《表/界面结构和组成调控——润湿行为及其应用》。另有34位材料界专家分别作了阻燃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3D打印材料等热点研究方向的报告,与会代表相互讨论,并对未来学科交叉领域的合作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是中国工程院重要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每2年召开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与会院士听取了我国化工、冶金及材料科研和产业的最新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科研、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是高校和研究院(所)及企业科研人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我国化工、冶金和材料科技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研团队确立自身研究方向及快速成长。

会议报告以及录用的会议投稿共108篇,将编入《环境友好的化工、冶金与材料工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论文集内容涉及面广、学术水平高,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根据福州大学科技处陈慧敏老师提供的会议报道素材整理 本刊通讯员 惠 琼)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冶金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院士寄语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河南豫光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冶金动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