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谈竖抱类弹拨乐器的发展现状(上)

2014-05-30李晓菲

乐器 2014年2期
关键词:柳琴三弦乐器

本刊实习记者/李晓菲

王惠然:(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王红艺:(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柳琴演奏家)

半个世纪以来,柳琴艺术从创作、演奏、教学等全方位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可谓是中国器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1.柳琴演奏人才的培养。现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都开设了柳琴专业来培养柳琴专业演奏人才,各地文化宫、少年宫、琴行,也多有柳琴教学点,培养了不少柳琴爱好者、学习者。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涌现出大量的柳琴演奏人才。一大批柳琴演奏教程《柳琴演奏法》《柳琴演奏教程》《柳琴考级曲集》《王惠然柳琴作品集》及音像资料的出版发行,为柳琴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海内外众多中国民族乐团(队)的编制中,均设有柳琴声部,填补了中国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的空白,使柳琴在合奏、重奏中发挥了独特功能,展示了特有表现力,确立了柳琴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

3.柳琴曲创作硕果累累,通过海内外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己呈现出题材多元化、风格多样化的局面。

在柳琴艺术大普及、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有以下几点可改进:

1.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对柳琴的教材、考级曲目、记谱符号等展开讨论、协商,制定出统一的版本,以利科学化、规范化。

2.在教学、演奏、比赛中,提倡尊重传统,继承、发扬传统,突出中国气派、中华神韵、民族风格,防止片面追求“快、强、怪”。

3.在乐器制作、销售中,要考虑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多生产价格适中、优质的产品。

4.作为一个新兴的“小专业”,柳琴曲目依然较少,衷心期待更多作曲家、演奏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柳琴曲来推动柳琴艺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此外,柳琴演奏技术的创新和柳琴艺术表演形式上的创新,也为柳琴艺术表现力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如王红艺首创的大指拨弦(全国首部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码下音(《节日拉萨》)、点指人工泛音(《查尔达斯舞曲》)、弦轴音(《嵩山印象》)以及“外轮内带”(《陕北随想曲》)等;《剑器》中的“右轮左拨”、“弹扫组合”,《雨后庭院》中的“长轮”和“连续滑音”的巧妙运用,都是柳琴演奏艺术的最佳创新。特别是胡登跳教授首创的“丝弦五重奏”,突出了柳琴在重奏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近期王惠然首创的柳琴、琵琶双协奏《嵩山印象》和柳琴、琵琶、中阮三重奏《我们永远在一起》,以及各音乐院校以柳琴为高音声部的拨弹乐组合,都为柳琴演奏艺术的创新作出了贡献,相信在柳琴人的努力下,柳琴演奏艺术的创新将持续发展,结出更佳硕果。

自1958年王氏三弦高音柳琴、1970年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成功并于1988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柳琴改革的尝试一直在继续中,如五弦、六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这些有益的探索,都为柳琴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教训。现在的四弦高音柳琴已经基本定型,但是还在不断地改进,如音窗形状的变化,竹品镶铜片或钢片、塑钢片的不同选择,支架大小、高矮、角度的不同等都在探索。总之,实践出真理,任何乐器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并要经受历史的检验,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客观规律。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柳琴这件新兴的“民乐珍珠”一定会日益完善,展现其更佳的魅力。

我们在柳琴作品的创作中坚持以下原则:①古为今用,传承创新。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灿烂辉煌的优秀中华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和创作源泉。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祖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加以吸收、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中国音乐。②中式旋律,华乐之魂。中国音乐的旋律美是我们的最爱,因为中式旋律是中国音乐之魂、民族之魂,是精华、是核心,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写好音乐作品的第一要素。为了让更多人欣赏中国音乐,应该把主题旋律写得更好、更美、更新颖。把动听、动人、动心这“三动”作为乐曲创作追求的目标。③内容为先,创新技法。在创作中重视从乐曲内容需要来选用最佳技法,防止出现与内容无关、不利于内容发展的技法。古的、今的、中的、洋的、传统的、现代的,都要了解学习。常言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关键是用的好、用的是地方、用的恰到好处,防止片面求奇求新、华而不实、故弄玄虚。④感恩祖国,历史使命。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中国音乐发扬光大。要有历史使命感,有坚定的意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实现,作百倍努力。我们一定要竭尽所能让中华民族的主导音——中国民乐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崔军淼:(中阮、柳琴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柳琴首席、独奏演员)

柳琴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最初是山东一带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王惠然老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柳琴创作了一批独奏曲,这批独奏曲成为了柳琴的传统曲目。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了解柳琴的人比较少,它在当今也算是比较冷门的乐器。近十几年来,在民乐大发展的整体趋势下,柳琴慢慢地被大家所了解。柳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管弦乐队高音声部不可或缺的一个乐器。

从曲目上来讲,近几年有不少作曲家针对柳琴高音音色明亮、清脆的特点,创作了一批流传很广的乐曲,这为柳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从教育方面来讲,过去学柳琴的人少,音乐学院经常是几年都招不上来一个柳琴专业的学生。这些年随着柳琴专业的发展,音乐学院从附中到本科、研究生各个阶段,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来报考柳琴专业。柳琴专业虽然相对其他的民族器乐专业而言规模不大,但是整体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柳琴现有的独奏曲并不多。尤其是跟一些“大专业”二胡、琵琶相比,曲目就少了很多。曲目少,演奏的人少,了解的人就少。我是在乐团工作的,有机会去推广柳琴作品。但是目前的演出市场中,还是很少有柳琴独奏的形式。这主要就是因为作品匮乏阻碍了柳琴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作曲家不了解这件乐器,他们写民乐作品时就经常只为二胡、琵琶等乐器创作新作品;另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学院学习柳琴专业的学生比较少,他们约作曲家写一些新作品的量就会低很多。

一个乐器的发展从演奏技法、乐器制作上,肯定是需要创新的。我本人也改编过一首关乃忠先生的《澳门狂想曲》,最初是作曲家为葡萄牙的十二弦琵琶写的,我学习了古典吉他的技法,又将此曲改编成了四弦的柳琴曲。

在乐器制作方面,很多专家都在不断研究如何改良柳琴能使其音色更好听。最早期是王惠然先生开始柳琴改革,他将柳琴发展成四根弦;之后,张鑫华老师将柳琴背板的孔打开,并将柳琴的“音窗”做了一些调整;后期,香港中乐团的阮世春先生,也在积极地改良柳琴。我本人认为柳琴需要改良之处,一是柳琴的弦比较硬,弹的时间久了会出现沙音,这个比较难改变;二是柳琴的音区比较高,从远处听高音区的音色比较“干”,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都是今后需要探索之处。

谈龙建:(三弦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三弦在民间音乐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时代在发展,三弦的作品创作、技术体系、教学体系的建立,相对于过去几十年来说,还是完善了很多。但是现在三弦的发展状况其实是不乐观的,大家对于三弦这个乐器的了解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是一种退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坚持,我想让大家了解这个乐器曾经的辉煌,我想让大家了解三弦是一件优秀的乐器。我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文化有多么宝贵,从而主动积极地入到对文化的维护和对乐器的保护中去,这才是进步。

民族管弦乐队是自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新品种,是一种善于表现宏大题材和复杂体裁的音乐品种。但是,如果以民族管弦乐队的需要(如:声部建制、音色协调、音域宽阔、音量洪亮等)为民族器乐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标准,就会造成许多认识或实践上的偏误。由此三弦已经被认定为特色乐器,被排除出管弦乐队,遭到了边缘化待遇,这对三弦的普及很不利。什么是进步?对我们文化的珍惜才是进步。我觉得三弦这个乐器受到了很多偏见的伤害。我们大家都在努力,但是我们的力量很小,很难改变大家的偏见。

三弦的普及需要国家的支持。三弦的入门难、时间成本高、师资少等因素造成了三弦的普及程度不高。老话说,千日琵琶百日筝,三弦一辈子弹不成。这就是说入门太难,这就给普及增加了很多的困难。

乐器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这个新,不是标新立异。我们要看这个“新”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推动历史,能不能经受得住历史考验,能不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创新应该是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去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才是创新。只是为了追名逐利来标新立异的“新”,不是创新。我们三弦演奏家这几十年都在努力,在坚持推动三弦的发展。虽然三弦的发展尚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很踏实地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觉得看待民族音乐的发展,大家一定要冷静,要踏实。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文化的核心,不要脱离文化的根去谈创新。

到现在为止,乐器改革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多年来,我们乐器改革基本是以满足民族管弦乐队的需要为出发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是否需要考虑,三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三弦改革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改革和改良要以我们的目的为准。我们要完善我们的工艺,推动我们工艺的进步。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传统的乐器制作工艺都濒临失传。手工制作一把三弦需要三百多个工序,非常的繁琐细致,既要音色的好听又要形式上的美观,既赏心又悦目,这种乐器制作的技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我们把祖上做乐器的技术保护继承下来,其意义更重于我们去搞乐器改革。现在有一些三弦制作者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在三弦的琴鼓和蟒皮上钉钉子,这太可怕了。众所周知,三弦有四大特征:三根弦;长指板,没有品;蟒皮;琴杆由上至下贯穿琴体,但是现在有些三弦的制作者为了简化制作工艺,将穿插在琴鼓内箱的那部分琴杆替换为一根钢棍,从而影响了三弦的音质。

猜你喜欢

柳琴三弦乐器
学乐器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爷爷的三弦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乐器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