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草、棉籽壳栽培凤尾菇实验研究

2014-05-30阎锡海陈美云

关键词:棉籽壳培养料稻草

阎锡海,陈美云

(龙岩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凤尾菇,学名(Pleurotus sajor-caju(Fr)singer),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旺盛的食用菌[1]。凤尾菇是近年来崛起的食用菌中的“新秀”,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2]。凤尾菇所含营养极为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比目前国内栽培的平菇、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都高,而且具备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所以经常食用凤尾菇,可以使人体更健康[3]。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颇为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致使不少菇农出现了亏本,如何利用本地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成为食用菌研究的重要内容。

凤尾菇是腐生性极强,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生长的食用菌。以稻草、蔗渣、木屑和棉籽壳等作培养料,都能满足凤尾菇对养分的需要[4]。稻草营养丰富,碳氮比例适中,特别是晚稻草比早稻草生物转化率更高[5]。凤尾菇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有较严格要求,菌丝生长的最适合温度是24~27℃,高于30℃菌丝易老化,延长了栽培周期。还有可能被杂菌污染,造成减产。子实体在15~20℃时,生长良好,菇形粗壮,优质高产[6],菌丝生长的最适合湿度是65%左右,子实体生长的最适合湿度是85%左右。凤尾菇菌丝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形成子实体时,就需要足够的散射光。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和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使早熟,多出菇[7]。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中,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营养,更需要的在于保证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均衡。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培养基中的碳素、氮素的浓度要有适当的比例,即碳氮比要合理,凤尾菇在菌丝体营养阶段以20∶1为好,而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以30∶1 ~40∶1 为好。[8]木屑的碳含量是49.18%,氮含量0.10%,碳氮比为491.80,稻草的碳含量是45.39%,氮含量是0.63%,碳氮比为72∶30,棉籽壳的碳含量是56%,氮含量是2.03%,碳氮比27∶6,麦麸的碳含量是44.7%,氮含量是2.2% ,碳氮比是 20∶3[9]。

传统的凤尾菇栽培原料是木材或以木屑、麸皮等配制成的栽培料进行栽培,若大量用木材或木屑为主要原料栽培凤尾菇,对于森林覆盖面积较小,木材资源匮乏的我国而言,不仅会消耗大量木材资源,而且会使凤尾菇生产成本较高,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目前有用棉籽壳、稻草来栽培凤尾菇的研究报道[1,6],但却未见有将棉籽壳和稻草结合栽培凤尾菇的报道。

本文用稻草、木屑、棉籽壳等为原料,进行塑料袋栽凤尾菇实验。研究菌丝和子实体能否生长。探索稻草与棉籽壳之间达到何种配比时凤尾菇的生物转化率较高,找出最佳配方。本研究不仅达到获得凤尾菇目的,还不会耗费太多的林木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稻草、棉籽壳被视为“垃圾”遗弃或被焚烧污染环境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主要材料

实验主要材料:稻草收集自田间,棉籽壳农民出售,麦麸、木屑、石膏粉、聚丙烯塑料袋、白糖均市售,石灰粉、95%酒精来自实验室。

菌种来自龙岩市东肖镇菇农。

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超净工作台:SW-CJ-ID型、高压蒸汽灭菌锅:YXQ-SG46-280S、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240A、子分析天平:FA1004、低温冰箱:BCD-218,KK227-58TI等。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1 实验材料预处理

对收集的稻草选择干净无污染者,清洗晾晒干燥,剪成大概10 cm长,再粉碎成粉末状,将棉籽壳粉碎成粉末。

1.3.2 培养料的制作

本实验以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组(CK),再设置五个处理A、B、C、D和E。同时每个处理设置5个重复。处理组木屑含量30%为固定值,稻草、棉籽壳采用不同配比制作栽培料。详细配方(略),配方为干料的比重。

按照上述配方称取一定量的木屑、麦麸和石膏粉混合为主料,余料白糖和少许石灰水溶解于少量水后浇入主料中。边加清水边翻拌至含水量达60% ~65%(紧握料的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调整凤尾菇培养料的pH以8.0为宜[10]。

1.3.3 分装培养料

培养料拌好后要迅速分装到聚丙烯菌种袋中,以免堆料放置时间过长,造成酸败。培养料分装装入聚丙烯塑料袋,每袋大约装入高度18~20 cm,同时要压实,在培养袋上端套菌环后,盖紧含棉塞的盖子,棉塞不可碰触培养料。贴上标签标签,写明实验组次,如:A1,A2,A3……以此类推。此次实验用的菌袋是500 g级的,每个处理都做了5袋.

1.3.4 菌袋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在0.13~0.15 MPa,128℃条件下,灭菌2 h。

1.3.5 接种

灭菌后的培养料要及时运送至无菌环境中,即实验室的无菌操作台,待料温降至约30℃,进行了接种。无菌操作台需要事先进行紫外消毒0.5~1 h,接种前,还要对操作台里的台面、物品和操作者的手部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接种时,要先用镊子夹取掉菌种表面适量栽培种(菌种表面有老化菌丝和老种块,且这部分菌种容易染菌),再用已消毒的镊子夹取一小块含菌种的培养料,然后迅速接种到培养料表面,再塞上棉塞。贴上标签,注明接种日期。

1.3.6 培养

接种后,将菌袋置于室温下,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下培养,用塑料膜和遮阳布制造昏暗的条件,直至白色菌丝长满菌袋。在菌丝生长阶段,菇房温度控制在24~27℃,如超过30℃,早晚要开门窗通风降温,以免烧坏菌丝。接种20-25 d后可增加通风次数和光照,促使子实体形成[11]。培养期间要注意观察菌丝的生长状况,记录培养环境的温湿度以及各组菌丝长满袋的时间以及现蕾时间。

1.3.7 出菇管理

原基形成期:一般播种30~40 d后,菌丝体就可纽结形成原基,这时管理上通过增加通风次数和散射光。并喷以少量的水,保持料面湿润,促进原基进一步形成。若菌丝已长满全袋,却迟迟不长菇蕾,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造成,应采取降温和增加湿度以促进原基迅速形成。

珊瑚期:由原基发育变成参差不齐的短秆状,继续生长形成珊瑚状,即为珊瑚期。这时对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等条件要求较严格,如果温度高于25℃,时间持续1~2 d,光线和空气又不足,则出现菇蕾发黄,柄细长,甚至枯萎死亡等现象。这时应采取通风、喷水和增加光照,满足其生育要求。

幼蕾期:即菌盖形成。菌褶开始出现,孢子也开始产生,这阶段的管理,基本和珊瑚期相同。若出现菇体分叉,不形成菌盖等异常情况,是由于光线不足所致,应适当增加散射光,以利菇蕾正常生长。

成熟期:菇盖边缘出现微波浪式上卷,孢子开始散发,管理上要增加喷水量,每天喷2~3次,掌握轻喷,细喷,经常保持料面湿润。水分充足,菇体重,质量好。采收期切忌大水喷灌,以免造成菌丝退化和烂草、烂菇。

1.3.8 采收

待子实体生长发育至八、九成熟即菌盖开始向上向内卷曲时应及时采收。其方法是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捏住菇柄扭下即可。每采完一潮菇后,要把床面整理干净,把料压实,并停止喷水2~3 d,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喷水管理后,又很快长出新的子实体。每潮菇相隔7~10 d。记录好一潮、二潮出菇时间,长势,称重并做好相关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情况及现蕾时间

整个实验中,实验A组中菌棒长满菌丝耗时32 d,实验B组组耗时34 d,实验C组耗时37 d,实验D组耗时28 d,实验E组耗时28 d,对照组耗时30 d。其中添加棉籽壳的菌棒要比实验A组菌棒菌丝浓厚。添加棉籽壳的菌棒比没有添加的菌棒菌丝长势要好,但不是棉籽壳添加量越多菌丝长势就越好,D组和E组菌丝的生长明显比较快。以上的观察说明,在培养料中稻草为18%,棉籽壳为30%时的配比可以使菌丝长势更好。实验组中,现蕾天数实验C组的时间最长,为43 d。实验D组时间最短,为34 d,但都比对照组的时间长。

表1 菌丝生长情况及现蕾时间

2.2 凤尾菇的出菇情况

由图1、2、3、4中可以看到凤尾菇的整个生产过程,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基形成期、珊瑚期、幼蕾期、成熟期,通过栽培凤尾菇,我了解到了凤尾菇整个栽培过程需要注意的点,比如在原基形成期,菌丝已经长满,菌丝体开始扭结形成原基,此时需要增加通风次数和散射光,在白天时最好是能够多打开门窗,增加通风次数,让凤尾菇多在有光照的环境下生长,但此时还要注意到保湿,凤尾菇出菇过程需要一定地水分,所以要用喷雾器喷以少量的水,保持料面湿润,促进原基进一步形成。当然也可在菇房里的四周喷些水来保持空气中的湿度。若菌丝已长满全袋,却迟迟不长菇蕾,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造成,应采取降温和增加湿度以促进原基迅速形成。而在珊瑚期,由原基发育变成参差不齐的短秆状,继续生长形成珊瑚状,此时对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等条件要求较严格,如果温度高于25℃,时间持续1~2 d,光线和空气又不足,则出现菇蕾发黄,柄细长,甚至枯萎死亡等现象。这时应采取通风、喷水和增加光照,满足其生育要求。在幼蕾期和成熟期,一样要保证凤尾菇栽培环境有足够的水分、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控制好这三项,才能收获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凤尾菇。

图1 原基形成期

图2 珊瑚期

图3 幼蕾期

图4 凤尾菇成熟整体图

通过对所栽培的凤尾菇进行观察,可以得知凤尾菇的子实体成熟过程中,菌盖颜色由深到浅,由厚变薄,菌盖中央凹,状似凤尾,形态优美;菌柄侧生,白色,中实,上粗下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可以得知实验组的凤尾菇虽然收获的数量比较多,重量比较重,但实验组的凤尾菇子实体整体较小,菌盖更薄,颜色更浅,菌柄细长。但实验组D组的凤尾菇不仅数量上、质量上都比对照组优胜,D组的子实体整体也比实验组的较大,菌盖颜色也比较深,比较厚,菌柄也比较粗且短。

2.3 实验各组凤尾菇质量数据处理及分析

实验结果由表2数据中的平均值可以看出,第一潮产量多于第二潮,但相差不大,这是由于培养料中固有的营养物质不断的消耗,导致了每潮的收获量不断的减少,如果想增加产量,可以在每潮收获结束后,向培养料中喷洒营养液,补充培养料失去的营养物质。总产量 C组最少为 898.4 g,平均为179.68 g,D 组最高,为 1060.4 g,平均为 212.08 g,除了A组低于对照组 CK总产量756.5 g,平均151.3 g,外,其余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从高到低依次为D→E→A→B→C,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实验组,无论按照凤尾菇平均产量还是生物转化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均为D→E→A→B→C,最高D组为42.42%,最低C组为36.34%,从通过对表4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大的是D组,值为212.08 g,而平均值最小的是 C组,值为181.68 g,二者的差值是30.4 g,且所有的实验组的平均值都比对照组的平均值大,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大的D组的平均值和对照组(CK)的平均值相比,差值为60.82 g,而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小的C组的平均值跟对照组(CK)相比,差值为30.42 g。对每个处理的平均值两两进行差异性显著比较分析,可知:D组和E组差异性不显著,D组和A组差异性显著,D组和B组差异性显著,D组和C组差异性极显著,D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E组和A组差异性显著,E组和B组差异性显著,E组和C组差异性极显著,E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A组和B组差异性不显著,A组和C组差异性不显著,A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B组和C组差异性不显著,由以上观察可以得出实验组中无论哪一组的平均值都与对照组差异性极显著。

表2凤尾菇产量

表3 各组凤尾菇的平均产量与生物转化率

表4 用Duncan检验对不同配方凤尾菇单袋产量(g/袋)进行差异性检验

实验结果由表2数据中的平均值可以看出,第一潮产量多于第二潮,但相差不大,这是由于培养料中固有的营养物质不断的消耗,导致了每潮的收获量不断的减少,如果想增加产量,可以在每潮收获结束后,向培养料中喷洒营养液,补充培养料失去的营养物质。总产量 C组最少为 898.4 g,平均为179.68 g,D 组最高,为 1060.4 g,平均为 212.08 g,除了A组低于对照组 CK总产量756.5 g,平均151.3 g,外,其余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从高到低依次为D→E→A→B→C,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实验组,无论按照凤尾菇平均产量还是生物转化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均为D→E→A→B→C,最高D组为42.42%,最低C组为36.34%,从通过对表4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大的是D组,值为212.08 g,而平均值最小的是 C组,值为181.68 g,二者的差值是30.4 g,且所有的实验组的平均值都比对照组的平均值大,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大的D组的平均值和对照组(CK)的平均值相比,差值为60.82 g,而实验组中平均值最小的C组的平均值跟对照组(CK)相比,差值为30.42 g。对每个处理的平均值两两进行差异性显著比较分析,可知:D组和E组差异性不显著,D组和A组差异性显著,D组和B组差异性显著,D组和C组差异性极显著,D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E组和A组差异性显著,E组和B组差异性显著,E组和C组差异性极显著,E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A组和B组差异性不显著,A组和C组差异性不显著,A组和对照组(CK)差异性极显著,B组和C组差异性不显著,由以上观察可以得出实验组中无论哪一组的平均值都与对照组差异性极显著。所以利用棉籽壳、稻草部分代替木屑栽培凤尾菇比单独使用棉籽壳或者稻草栽培的产量要高,但实验组的产量都比对照组的产量略高,可能是实验组比对照组所含更优的为凤尾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添加棉籽壳、稻草不仅不会使凤尾菇的减产,还会适当地增加凤尾菇的产量,提高凤尾菇的质量。对于实验组,D组是本次试验研究的最佳配方。

3 结论

①凤尾菇的产量较高,生物转化率可以达到58% ~65%[5],本实验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总产量从转化率可知偏低,D组转化率最高为42.42%。其中的原因可能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本实验只采收2潮菇,栽培料中营养物质没有吸收利用完,是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要再采收,需配制喷洒营养液,那样计算转化率较复杂,本实验未进行此工作,有待尔后进行。第二、当菌丝长满栽培袋后,应向四周洒水,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促进出菇。出菇时应经常向地面和四周喷水,但栽培料表面不宜喷水过多,使其湿润即可。水份过多易淹死菌丝,料面干燥不易出菇,而本实验由于料面略干燥,也会影响产量,为此我一天三四次去喷洒水,保持室内的湿度和料面的湿度,并盛了好3盆水置于室中来维持空气中的湿度,但仍达不到最佳,这可能是导致产量有下降的主要原因。第四、凤尾菇是在实验室内培养,光照比较不充足,而凤尾菇要良好的生长,在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由于条件限制,导致凤尾菇无法接收更多的光照,导致凤尾菇减产。第五,凤尾菇出菇阶段需要增加通风次数,本研究通过开门窗解决,为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能经常(特别是夜晚)开窗开门通风,这也可能是导致凤尾菇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第六,凤尾菇的培养料是500 g,培养料偏少,而接种的凤尾菇菌丝体又比较多,可能导致凤尾菇菌丝体争抢营养成分,营养有限,也可能成为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②虽然现在凤尾菇实际生产多以木屑作为主要培养料,产值较好,但是会引起大量的木材资源消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森林覆盖面积较低(12.7%),木材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减少木材资源消耗,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合理、有序、科学利用方面具非常积极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此外,用稻草、棉籽壳部分替代木屑栽培凤尾菇,可以使当地资源得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凤尾菇栽培原料价格,在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为社会提高廉价产品方面亦有极其重要意义。

③从本实验可知,实验组的凤尾菇比对照组的凤尾菇长势好,可能是实验组比对照所含更优的营养物质。在实验组中用D组产值最大,经济效益最佳。

[1]苗长海.凤尾菇及其棉籽壳生料栽培技术[J].河南农林科技,1983(4):21-22.

[2]李鹏翔.野外林阴下凤尾菇的栽培方法[J].农业科技·园艺,1999(7):36-37.

[3]黄晓春.林荫下凤尾菇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7(4):50-51.

[4]Chang S T,M iles P G 著.食用菌及其栽培[M].杨国良,张金霞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93.

[5]吕焱雄.凤尾菇高产栽培技术要领[J].中国食用菌,1984.(4):24-25.

[6]利民.如何用稻草栽培凤尾菇[J].农村科学实验,2005(1):31.

[7]高举.凤尾菇生长发育对气候的要求[J].天津农林科技,2002(4):40-41.

[8]潘熙筑.食用菌栽培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4 -35,103.

[9]陈士喻.食用菌生产大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0]陈志松.培养料pH值对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9,19(2):36.

[11]胡发添.用棉籽壳栽培凤尾菇[J].农业·园艺,1984(7):52-53.

猜你喜欢

棉籽壳培养料稻草
稻草熊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棉籽壳质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初探
棉籽壳饲用现状研究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棉籽壳作为绵羊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
两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