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守护

2014-05-29张黎明

出版广角 2014年7期
关键词:仁心医者敬畏

张黎明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古老的职业。医字的繁体字写作“毉”,下面是个“巫”字。周之前医巫不分,医带有一种高尚、神秘和人文色彩,阻止生命终结的努力被赋予人文意义,不仅关涉医药科学,也连结文化和社会的意义。拯救身体,同时也慰藉心灵。晋代名医杨泉《物理论·论医》直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可见,医者是德才均备、科学人文兼具的典范。

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张抒扬教授主编的《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一书,从生命的敬畏出发,为医学人文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书中,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专家,叙述自己的从医亲历,贯穿始终皆肺腑之言。20万字的篇幅,生动、平和、真实、坦诚的语境中,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医之心,汇聚成情真意切的集体记忆。字里行间,皆是可触摸的医学人文,印证了一句名言,“医院天生是个宏大戏剧发生的地方”。阅读本书,谛听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词,体察特鲁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的格言,令人感慨不已。而手术台前前后后,医生所背负的常人很少知晓的苦乐悲欢,更是令人过目难忘,一种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例如,李小鹰教授题为《如果,能够重来》的文中,有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的记忆。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顾阿姨,一位肝癌晚期的白发老人,坐着轮椅在外面等了李教授两个小时。而她正忙于抢救,没能见上。老人几周后去世,弥留之际只说了一句:“没能见到李医生”。李教授为老人这两个小时的等待而揪心:“她想对我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竟成了她临终时唯一的遗憾”。这位著名的老年心血管病专家忆及数十年执业经历,最难忘病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充满信赖的目光。

孟子道:“医者,是乃仁术也。”从黄帝岐伯到扁鹊华佗,从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从希波克拉底到亚历山大·弗莱明,他们留给人间的故事充满神奇、温暖和活力。本书记述的执业往事,呈现了医学精神在当代的绵延,以仁术承载仁心,承载一种对病患的慈悲与理解。

本书回应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关切:医患之间的互动理解。序言提出,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医患双方结成了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张抒扬教授如此勾勒这种关系:敬畏生命的医生,离不开倾听、专业、关切、担当、慈怀的仁心;尊重医生、尊重医之科学的患者,具有信任、沟通、尊重、合作、向善的宽厚之心。有仁心的医生,让遗落的信任回归。具有宽厚之心的患者,使社会重拾对医生评价的公允。

医学飞速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但医学越发展越告诉我们,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多于已知,医学并非无所不能,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 有太多的时候他们无力回天,有太多的疾病尚不能根治甚至无法救治。这一残酷现实,与“花钱就得治好病”的意识、与医患关系被异化为消费关系和商业交易的现状交织在一起,给备受敬重的医生职业蒙上了阴影。人们期盼更多的好医生,却缺乏对现代医学特性、医生职业特征的理解,有时甚至误解、曲解。伤医事件频繁发生。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被殴致伤的医务人员超过1万,令世界震惊。

本书传递了医者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呼唤。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医之仁心,确需爱护、长养和信任。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真谛的遵从。尊重医生,则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是医生尊严的体现。

诗人慨叹“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春天,繁花似锦,生命绽放,是阅读的好季节,尤其是生命主题——人类最古老的话题——的阅读。展卷细读本书,那一幕幕远去了的挽救生命的场景依然揪动人心,依然让我们落泪,反思,让我们在狂躁中找到宁静,在抑郁中找到疏解,在纠结中找到释放。我们期待这些围绕生命敬畏和守护的作品能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提升生命品质,为社会积攒更多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仁心医者敬畏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国少年仁心大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烈火仁心
一些敬畏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