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类证与Tei指数的关系探讨1)

2014-05-28徐慧聪李红娟戴洁琛邓屹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阳虚证主症气阴

徐慧聪,李红娟,戴洁琛,邓屹琪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患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研究了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于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有帮助。Tei指数是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新指标。1995年日本学者Tei将该指数用来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因不受心室几何形态、二维图像质量、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研究选取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好的Tei指数作为观察指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Tei指数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11年4月—2012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及各分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均为气虚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8例,男89 例,女29 例,年龄28 岁~75 岁(64.3 岁±1.4岁)。各组受试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体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生命体征、合并用药等,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年龄18岁~75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LVEF)≤40%;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中医辨证存在气虚或气阳虚或气阴虚。

1.3 排除标准 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填塞,心包疾病;严重原发肺部疾病;严重精神疾病者;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共有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3个证型。辨证标准具体如下。

1.4.1 气虚证 主症:乏力,气短,心悸,活动后加重。舌脉:舌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1.4.2 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疲乏,气短,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1.4.3 气阳虚证 主症: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形寒肢冷。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1.5 方法

1.5.1 观察指标 ①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②临床观察:呼吸困难症状,肺部啰音。③全身体征观察:尿量、水肿、肝脏大小等。④心电监护:持续监护心率、心律失常等。⑤Tei指数检查。⑥中医四诊资料及辨证分型。

1.5.2 Tei指数的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Tei指数测定取1个心动周期中,二尖瓣口血流A 峰终止处至下1个心动周期二尖瓣口血流E 峰开始处的时间间隔(a),减去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口血流开始至终止处的时间间隔(b)即得等容收缩期(ICT)与等容舒张期(IRT)之和,再除以b。Tei指数=(ICT+IRT)/ET =(a-b)/b,连续记录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均数采用t检验。

2 结 果

Tei指数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Tei指数由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呈升高趋势,Tei指数在气虚证和气阳虚证患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1),气阴两虚证患者的Tei指数和气虚证(P=0.395)及气阳虚证(P=0.142)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3种不同证候Tei指数比较

表1 3种不同证候Tei指数比较

证候 n Tei指数气虚证69 0.56±0.09气阴两虚证 28 0.59±0.08气阳虚证21 0.63±0.08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至今仍没有权威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关于心衰的辨证分型参考标准多达十余种,不利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实践结晶和理论沉积。随着中医的发展,证候研究将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客观化。疾病证候规范化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当今中医现代化、规范化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慢性心衰的证候研究逐渐增多,并逐步标准化、客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气虚类不同证型之间Tei指数有差异,Tei指数由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呈升高趋势,气虚证和气阳虚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1),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证(P=0.395)及气阳虚证(P=0.14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气阳虚证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最严重。临床观察表明[2],气虚证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必有的初始证候。本研究结果显示Tei指数从气虚证到气阳虚证患者呈恶化趋势,提示气虚证是慢性心衰初始的基本证候,病情相对较轻;合并阳虚证的出现意味着病情加重。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2] 黄平东,罗懿明,黄衍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2):685.

猜你喜欢

阳虚证主症气阴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生脉饮合百合固金汤对中晚期肺癌(气阴两虚证)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及睡眠质量效果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筛选(一)——基于文献的条目的筛选方法和操作规程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