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电生理对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分析

2014-05-25张德才柳晓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神经炎面神经生理

姜 蕊 张德才 夏 晗 杨 伟 柳晓君 何 华*

(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钟祥 431900)

神经电生理对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分析

姜 蕊 张德才 夏 晗 杨 伟 柳晓君 何 华*

(湖北省钟祥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钟祥 431900)

目的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观察、评定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早期远道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常规治疗,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早期远道取穴针刺法治疗组分别于治疗14 d和28 d后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评定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远道取穴针刺法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远道取穴针刺法结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远隔穴位;针灸;急性面神经炎;神经电生理

急性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突发起病,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突出表现,额纹消失,不能抬额、蹙眉,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乳突区疼痛等。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约10%~25%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2]。较为常见的是面肌痉挛,口眼歪斜,影响面容,因此较多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焦虑不安、抑郁,严重者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等。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及减轻后遗症成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恢复期辅以针灸、理疗等手段。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古已有之,但何时针灸介入本病治疗以及如何针灸[3],目前临床尚有争论。本文旨在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早期远隔取穴针刺结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估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纳入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统编教材《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确诊急性面神经炎或面瘫诊断:患者发病至就诊均在1周内,通常起病较急,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吹口哨不能,口角漏风,临床主要症状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病灶测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抬额、蹙眉、鼓腮、不能完成,示齿口角歪向健侧,镫骨肌分支病变可出现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前损害可有舌前2/3味觉丧失等。

1.2 排除标准

要排除其他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如脑血管病变、颅底肿瘤、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外伤、手术损伤等;排除其病程已经超过1周或就诊前已接受过其他治疗者;排除应用糖皮质激素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如活动性溃疡病、重度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创伤、骨折等);排除拒绝行针灸治疗或不能较好配合的患者。

1.3 研究对象

收集钟祥市中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2月20日至2013年12月19日住院的急性面神经炎患者,2009年12月20日至2013年12月19日住院的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共计132例。其中男70例,女62例;年龄范围18~60岁,平均年龄(32.75±4.01)岁:发病病程1~5 d。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远隔取穴针刺+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平均年龄(34.25±9.7)岁,病程(1.9±0.6)d;对照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平均年龄(31.33± 12.2)岁,平均病程(1.8±0.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病程1周内,采用远隔取穴,取健侧穴位合谷及患侧穴位曲池、列缺、太冲、血海、内庭、足三里均行平补平泻法,轻度刺激。②同时给予激素、中药牵正散及维生素B1、B12、考虑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物口服。③病程1周后,面部取穴,主穴取患侧地仓、颊车、太阳、颧髎采用透穴法(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ā),翳风、攒竹、阳白采用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④治疗2周后足三里、合谷取双侧余穴位不变,均采用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对照组:其除治疗组①外,其他治疗方案不变。

1.5 使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4-5],患者均在入院当日,进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嘱患者安静平卧,于耳前位置给予电刺激,记录额、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电极,对其潜伏期、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电位波幅进行检测及对比分析。治疗14、28 d后分别再次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表1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治疗14 d后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表2 治疗14 d后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治疗28 d后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表3 治疗28 d后两组面神经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和28 d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由表l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侧面神经的潜伏期、波幅以及传导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经治疗14 d和28 d后,治疗组患者患侧面神经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提示: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以后神经电生理结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3 讨 论

面神经炎,目前专家学者认同多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染和水肿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而产生的面神经麻痹。病理表现为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6]。传统中医学认为可能是因为感受风寒侵袭导致面神经发生了痉挛,引起面神经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

目前国内医者对于针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时机尚有争论。有医者认为急性期针刺面部穴位可有效控制面神经炎症发展,促进患者及早康复;也有学者认为在急性期针灸面部穴位可加剧局部面神经水肿与变性,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而我们本次研究思路即是避开了面部针刺,也就避免了诱发面部神经水肿及变性的可能,取远隔穴位,早期疏通面部的经气,散风活络,其研究也证明了治疗14 d及28 d以后,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组较对照组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神经传导速度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我们知道面神经炎患者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个体差异不同,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面神经神经电生理结果是决定面神经功能恢复快慢和程度的生理基础,其研究结果表面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可更好有效的改善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与国内数家关于急性期针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杨家贵[7]根据面神经炎的病因病机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原则,经多年临床观察认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在急性期,而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疗程也越短、治愈率越高。王颖[8]研究也认同针灸时机选择在急性期组(发病1~7 d)疗效明显优于静止期组(8~20 d)和恢复期组(21~90 d),其2位专家的研究同时说明急性期(发病1~7 d)为针灸治疗最佳时期。关于急性期采用远隔取穴针刺为何效果更佳的原因,我们认为与面瘫的病机和治疗选穴原则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的手足阳明、少阳的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气血不和所在;治疗选穴上,局部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循经取穴方面,根据《四总穴歌》[9]一文中有“面口合谷收”,其合谷穴善治颜面诸疾;此外在《百症赋》[10]中提到也“太冲泻唇以速愈”。选用合谷和太冲两穴以调理脾胃,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内庭、曲池均为宣泄风寒的要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可以疏散风寒,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冲脉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血海为治血要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以起到益气活血,充溢空虚之经脉的作用。同时,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血海、足三里、内庭、曲池、太冲等穴位,对于缓解面神经水肿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与郑利群等[11]研究结果一致。研究提示临床上可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恢复期针灸理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远隔取穴针灸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

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在改善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结果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也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因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短,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确切疗效还需进一步探索。

[1] Wang PY,Xie SY,Zhang GW,et al.Prospective 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N-acetyltransferase-2 acetylator phenotype and hepatotoxicity in China[J].Chin J Public Health,2 009,35(3):300-302.

[2] Wang PH,Shen HB,Chen F,et al.Study on the signif 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crossover analysis in assessing gene-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J].Chin J Epidemiol,2005,26(1):54-57.

[3] 王寿彭.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的疗效对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101.

[4] 郭红敏.瞬目反射、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17.

[5] 罗苑媚.肌电图在急性面瘫的诊断与疗效判定价值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2,7(1):57-58.

[6] Cayan F,Ayaz L,Aras-at EN,et al.N-acetyltransferase 2 gene polymorphis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J].Int J Gynecol Cancer,2009,19(7):1186-1189.

[7] 杨家贵.专病笔谈-面瘫(1)针灸治疗面瘫何时介入最好[J].中国针灸,2005,25(8):555.

[8] 王颖.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 23-26.

[9] 程元江.《四总穴歌》解析[J].武当,2008,4:25-28.

[10] 段锦绣.《百症赋》症状针灸诊疗特点和规律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9,6:225-228.

[11] 郑利群.《分期针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8:88-90.

Evaluation of Stag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te Facial Paralysis by Neural Electrophysiology

JIANG Rui, ZHANG De-cai, XIA Han, YANG Wei, LIU Xiao-jun, HE Hua*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ongxiang TCM Hospital of Hubei, Zhongxiang 4319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tag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the Acute facial paralysis.Methods13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hich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Staging Acupuncture re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ssessed by the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Results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en we compared the Neurophysiological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 after 14 days and 28 days. The healing effect in Staging Acupuncture group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The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when we combined Staging Acupuncture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to treat Acute facial paralysis.

Staging; Acupuncture; Acute -facial paralysis; 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245

B

1671-8194(2014)25-0072-03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神经炎面神经生理
视神经炎的悖论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