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经典”:《项羽拿破轮论》

2014-05-14

读者·校园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士子曾巩大伙

高考作文出题,年年苦为谈资。出得正了,大伙嫌呆板;出得偏了,大伙嫌刁钻;引经据典,大伙嫌陈腐;结合时事,大伙嫌功利……

其实翻看历史,这考场作文,往往当不得真。中国以科举选拔文官,唐宋之时,要请士子写策论,其实是考士子的时事政才,兼考文章。本来嘛,科举是公务员考试,务实为主,又不是选拔文艺创作青年。所以考场好文章,就殊为难得。韩愈这种继往开来、博古通今的大才子,其实也有“黑历史”。他老人家考完后,回身一读自己的考场作文,甚为羞臊,“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几个月都羞羞答答,简直想否认那是自己写的东西,但回身一想,还是要怪考场作文这体例太没劲了嘛!他还特意搬出司马迁、孟夫子、司马相如、扬雄、屈原这些心中偶像申斥道:“这5位如果蒙了名字去参加考试,估计也考不中!”

这番话虽有自辩之嫌,但“蒙了名字”之说,确有其事。宋朝时,士子的文章交上去,都得匿名,以避免来考的士子和考官关系太好,给了高分。然而考官们不是笨蛋,也颇自律,以至于矫枉过正,出了这笑话:欧阳修批卷子,批到一篇文章,好得太过分了,甚至传遍同僚,大家一起激赏。等欧阳修冷静下来,便思索: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好朋友曾巩写的;如果老夫批他高分,一定会被人说偏袒,还是改列第二卷吧,于是列了第二卷。然而这篇文章实非出自曾巩之手,而是苏轼写的。这也不能怪欧阳修低估了那年的考生水准:那是宋仁宗嘉祐二年,可能是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年。那年的考生包括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唐宋八大家”就到了3位。

蒙名字这事,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唐朝时,科举制度不够规范,不少士子跟贵族们一勾结,就能免去考场里写些让韩愈恶心的文章。王维年少时,听说太平公主内定了一位叫张九皋的做头名,于是打通关系,酒席间给公主弹了一首《郁纶袍》琴曲,再献诗文。公主心醉,当场就定他为头名——这个故事听起来浪漫,但如果搁到现在,就是徇私舞弊了。不过反过来想想:王维的文章清新如画,真进考场里谈为政用刑、财赋军资,也煞风景得很——你会想让王羲之去题写“多快好省,提前完成任务”的大条幅吗?

当然了,韩愈其实也有点理想主义。毕竟古时的考场作文,就是考察个大概。对“唐宋八大家”级别的才子的确该少些拘束,但对普通人来说,题目出得太超前,人家真没法写。晚清时,把拿破仑译作拿破轮。科举考试为了显得新潮,出了个《项羽拿破轮论》,大概想把两位旷世名将做个比较吧。可怜有士子不通外务,真以为让项羽去拿个破轮子,上来就想当然,发了一句感慨,遂成千古考场作文经典:

“以项羽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举也!”

猜你喜欢

士子曾巩大伙
赶考步履不停
巨大的回报
哪里哪里?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良知”的颜色
曾巩生平
老人的尊严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