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在团队中这样追求

2014-05-12张秋爽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研修同伴交流

张秋爽

教师的工作虽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但其中有规律可循而且也会发生改变,让人有新鲜感和工作的动力。我们常说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是就停留在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上呢?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和引领能力,即能上课——会做,能表达——会说,能研究——会写,能引领——会策划。

一、实践能力:将学科教学知识内化为教学能力的实践过程

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亲身体验”“成在后续”等新颖的教研方式,让与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连续性的行为干预,让基层教师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上课、会做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团队成员的研修目标聚焦在课堂实践,锁定在一线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上。我们从研磨学情的准确把握、研磨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研磨理解教材的到位、研磨学生活动的有效、研磨教师教学机智的适时、研磨如何体现学习方法、研磨如何凸显数学本质等多个层面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复尝试与修正。有时是一个情景的改变与替换,有时是一个学具的改进与补充,有时是一个问题呈现顺序的更改与调整,有时是一个追问的增加与递进,有时是活动之后总结语的画龙点睛……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的巧在设计、赢在实践。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我们先后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设计。

《乘法分配律》设计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从成套的桌椅、成套的服装、成套的牙具等熟悉的素材入手,逐步抽象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设计二:以平面图形的拼摆为核心活动,发给每个小组长宽不一的六个长方形,其中有的图形长一样,有的图形宽一样,有的图形长、宽各异。让学生通过拼摆、重合,运用几何直观的思想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抽象出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设计三:以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把隐含的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凸显出来。老师给学生提供5个旧知识锦囊:乘法口诀的编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徒同时做零件、成套的衣服求单价等。

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修活动中,每一种设计都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哪种最好?我们说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差异就是资源,比较就有提高,尝试就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实践能力就是在这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中慢慢提升的。

有的课前前后后磨了十几次。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连续的行为干预,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逐步进行修改和调整、反思和提升。正是这一个个点滴变化铺就了教师成长的路径。这样的课例研修活动的价值在于: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深刻感悟。教师获得的新的知识和教育观念,并不全是来自说教,而是更多地来自学习者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不同的人交流,就是在交流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团队以课例研修为载体,践行有效的研修方式,从模仿到突破,课后访谈、同课异构、一课三上、连续干预,使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砺,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否定,获得了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二、交流能力:将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交流的过程

每位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一系列的工作似乎都是以教师“个体劳动者”的身份完成的,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人格素养,这是十分有限的资源。怎样才能将个体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加工成为资源,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呢?

张铁道博士说:“倡导团队合作学习、互为专业资源,并在为基层学校服务中发展自身能力。一个优秀教师并不能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应能总是帮助、引领同伴,成为促进同伴共同成长的资源。”工作站的每一位成员通过研修,把自己的思考、实践用同伴能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成为同伴的引领者。能表达、会说成为团队成员能共同分享的前提。

每次活动时由参与活动的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及感悟进行充分地交流表达,相互倾听各自不同的体会、心得和视角。我们进行交流有两种方式:一是听课过程中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短信息发布,人人都可以参与现场讨论,并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思考;另一种方式就是课后的互动研讨——参与式研修。把对课的感悟记录下来,张贴出来共同研讨,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畅所欲言,彼此分享智慧,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研修交流中,大家的话语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提问题谈困惑的;有说感谢,激励自身成长的;有掏心掏肺,甘愿追随的;有想未来如何建设的;有追忆过去谈深刻反思的……其实,这些就是大家的资源,看你如何去建构。

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升华为有益于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资源,并引导一线教师以问题为突破口,在集体研讨和交流中形成“教师共同体”。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研讨前测的结果,探讨对问题的解释。在这样的“教师共同体”中,导师和学员在向共同体贡献个人经验与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来自其他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在参与共同体的生活中,我们逐渐明白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视野的独特性,把学习当作一种使命和责任。在这样的“教师共同体”中,交流让我们有了共同的专业话语,一起来碰撞思想,实现了“水本无华,只因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只因撞击而生灵光”的境界。

同伴交流的范围扩大了,学习资源拓展了,使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结构,不断丰富鲜活的实践智慧。被局限的视阈悄然打开,视野得到开阔。endprint

三、研究能力:将教学实践性知识策略化、条理化、逻辑化的加工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还要能研究,会写自己的实践和感受,也就是把话本转换成文本,获得资源建构的过程。

骨干教师的研究是指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采取对策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法。在经历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们经历了如何在实践中寻找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何把困惑问题提炼成课题的过程。

围绕实际工作而进行的学习、反思、积累和交流,是渗透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具有研究性质的、最普遍发生的行为。这四种行为,共同构成教师研究的基本行为系统,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浑然一体,螺旋上升。教师强化和改善这些行为后,即便没有做显性的课题,那也是在研究,甚至可能是比课题更重要的研究。

以实践为核心的基本研究范式是有价值的,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让“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成为团队每个教师的行走方式的真正要义。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的研修活动,秉承着“巧在设计—重在实践”的宗旨,每次上课都精心设计,用5倍的时间设计,用1倍的时间活动。活动之后,还要用10倍的时间进行反思、交流、梳理和提升。张铁道博士引领我们每做一次活动之后,先写大事记,然后再写总结报告。他希望工作站不管是上课还是开展活动,都应强调对实践的总结,要以案例的方式进行总结。

教师在实践中,有很多潜意识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合,自己却浑然不知,需要在交流中确认,在确认中引导,在引导中提升,在提升中内化,在内化中沉淀。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走进互动研修现场,分享每个老师的感受和收获。由此,我们可以说研修的主题词就是“引导、提升、内化、沉淀”。

活动之后,参与活动的教师每人写一篇活动体会,再由设计者把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撰写为大事记,成为更多教师学习和借鉴的资源,进行推广和传播。任何一次有意义的业务活动之后,团队都要形成不同形式的总结报告或多媒体资料,通过网络进行资源传播,让更多没有机会到现场的教师们也能够以它作为一种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现场心有所感、事后心有所悟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否则,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中获得的顿悟和灵感或许会稍纵即逝,剩下唯有感动而已。经验表明,要真正体验教学相长,就应善于设计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要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记录以及后期整理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化、理性化、系统化的过程。

虽然我们记录、整理、撰写的内容还很稚嫩,但在经历将话本转化为文本这一艰苦的过程中我们每位队员都得到了提升。

四、引领能力:将教学实践经验提升、辐射和引领的过程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学习力,能上课、会研究,更需要辐射和引领需要帮助的教师。这也就是能传播自己的实践经验,会策划活动让教师参与其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带领教师们共同成长!

策划专业活动,实际上就是尊重一线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依据他们的困惑和实际需求,设计开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经验过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一线教师一道享受“实践出真知”愉悦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研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既是对教师已有经验的反思提炼,也是对他们新的学习过程的预设、引领和全程体验。

如我们要设计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展示,为管理者、组织者提供具体可感的策略。

大家都清楚,校本教研要体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本学期,我们打算以学校的主题教研为例,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校本教研的内涵,为其他学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策略。

活动主题是课例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以带领教师进行磨课为抓手,让每一个教师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形式是三次备课、两次反思。

第一次备课:原汁原味的自己的思考

上课后(第一次反思:自己+同伴)

第二次备课:植入同伴的智慧

上课后(第二次反思:同伴、骨干、校领导、专业人员)

第三次备课:骨干教师、专业人员的引领

每一次的再教设计,都呈现出变化。

活动环节安排:

环节1:40分钟课堂教学实践(给大家展示的是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后的课堂实践)。

环节2:倒叙,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回顾第一次上课的教学设计+2位教师的同伴互助交流——第一次反思的过程。

环节3:呈现第二次备课的模式,突出在第一次备课基础上的变化点+2位教师的第二次反思过程。

环节4:对第三次上课的课堂观课维度、数据的一些说明。

环节5:参与教师、学校领导的互动交流。

环节6:专家引领。

活动目标:以一节课为例,引领一线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切实提高教师的PCK知识;以一节课为例,引领学校管理者组织、策划校本课例研修活动的能力。

我们就是在团队中这样追求的:努力成为一个能上课、善交流、重研究、会策划的新型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修同伴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