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递进式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幼儿故事讲述》课程为例

2014-05-03丁名夫孙一耕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讲故事幼儿园幼儿

张 停 丁名夫 李 鹏 孙一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他曾经提出“提倡一周可为幼儿讲10多个故事”、“幼儿教师不仅要重视给幼儿讲故事,还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讲故事”等论述。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中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丰富学习经验。”《指南》对以故事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非常重视,文中“故事”字眼出现了36次,其中“讲故事”出现了7次,涉及语言、社会、科学、艺术4个领域,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讲故事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是通过《幼儿故事讲述》这门课程获得和锻炼这种能力。

一、《幼儿故事讲述》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性质与作用

《幼儿故事讲述》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说”的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它以幼儿园实际工作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研究幼儿故事讲述的活动过程。幼儿期是人的语言、智力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幼儿教师讲故事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讲故事”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讲故事能力和水平是评价幼儿教师语言素养和从教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讲故事”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激发幼儿对文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中,常见的讲故事形式有读故事、讲演故事、即兴编演故事三种。《幼儿故事讲述》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传统高职教学过程中,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有些职业院校还运用“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和训练,但实践证明这些效果都不是太理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讲故事”职业技能不容乐观。

二、《幼儿故事讲述》“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简介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故事讲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为实现课程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根据多年讲授《幼儿故事讲述》、《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的经验,借鉴本校《幼儿游戏创编与表演》的教学和评价模式[1][2],在实践中探索了《幼儿故事讲述》“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设计理念

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在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与总结中完成“递进式”能力培养。

(二)教师的作用

教学项目任务的设计者、发起者、指导者与总结者。

(三)学生的作用

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者。

(四)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课程分成读故事、讲演故事、即兴编演故事三个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每一个项目下分若干个“递进式”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与总结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组训练法。按课程要求,结合学生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程所有实践环节均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和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被抽取朗读故事或表演故事的成员代表小组全体成员,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3.模拟课堂教学。在情景模拟的基础上,按照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模拟幼儿园课堂,教师按照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故事课程。

(五)主要流程

本模式主要流程是:“导→训→模→用→临→验→考→赛”8个教学环节,除第一个环节外,均以实践为主,这8个环节是层层递进式培养能力的关系。

导:是指任课教师依据“高于幼儿园、优于幼儿园”实际工作水平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并且把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布置相关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授一些已经非常成熟的知识与技能,如语音造型(利用语音塑造角色形象)、体语造型(利用态势语言在塑造角色形象)等。

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讲故事(包括读故事、讲演故事和即兴编演故事三个项目)训练。

模:模拟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幼儿园课堂故事教学活动,教师点评,占最终评价权重20%。这个环节要求各学习小组总结、讨论并设计出幼儿故事讲述活动方案。

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户外实践,到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幼儿讲故事并录像。结束后小组观看录像并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小组活动。活动后教师总结评价。(占总评权重30%)

临:到幼儿园见习故事活动,见习后讨论,教师点评。

验:为幼儿园班级集体幼儿讲故事并录像,检验自己的水平。活动后集体观看录像并讨论,教师评价。(占总评权重30%)

考:学生户外公共场所实践考核,采纳幼儿家长的评价。(占总评权重20%)

赛:进行幼儿故事讲述比赛,邀请一线幼儿教师和专家做评委,参考各环节考核结果,评选出“讲故事专长生”。

本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幼儿园教师讲故事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上述流程开展。体现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且是多形式、多场所、多内容的实践,实践目的各不相同,实践难度层层加大。

(六)“递进式”能力培养的体现

本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完成不同的实践任务,按照三个项目的实施完成能力培养,再加上顶岗实习,勾勒出了实践教学的一条主线,并体现了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七)教学时间安排

计划学时60,具体安排如下。

表1 “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课程学时分配

三、《幼儿故事讲述》“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按工作项目任务设置课程,充分体现幼儿教师的职业性特点;按工作过程设置项目任务,实现课程学习和实践接轨,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3]。本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还体现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起到深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作用[4]。

(二)课内老师的讲述都是针对实践结果进行的,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郭丽在《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中提出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应该做到理论课教学具有灵活性,而不是将僵化的完全系统化的知识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贯穿实践教学,让学生到真实的岗位上多看、多练、多想、多学,再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能力”[5]。这些理念与本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交替进行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三)课程采用“递进式”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次工学交替,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开放性的实践过程包括实践时间、时间地点、实践方法、实践内容,均体现了开放性[6]。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向来是弱点,本教学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递进式”、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和评价使高职教育理念实际化。

(四)每个项目的实践过程均是由校内到校外,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递进式”能力培养。周丽琴,李迎春等论述了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内涵,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从单一到综合,这种递进式项目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由好奇到好学,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7]。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到不同实践场所开展训练与实践,课堂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带有乐趣和挑战性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1]高波,李旭兰.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J].华章,2013(36).

[2]高波,李旭兰.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幼儿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01).

[3]苏敏,杨世诚.基于项目课程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5).

[4]王琳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2(08).

[5]郭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09(27).

[6]赵福水,陶栋材,龙英,王江兰.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系统的开放性[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7).

[7]周丽琴,李迎春,叶远坚.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08).

猜你喜欢

讲故事幼儿园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