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2014-05-03首志平叶春霞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振动结构优化

首志平,叶春霞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511462)

雷达桅桅体优化设计

首志平,叶春霞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51146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特点,形成系统的桅体优化设计原则。

关键词:雷达桅;结构;振动;优化

0 前言

随着海工船舶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雷达桅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桅体振动过大问题往在船舶试航过程中经常出现,一般多由于结构型式自身的缺陷而引起,即使后期通过加强处理,其效果一般都不理想。通过分析各种雷达桅桅体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实现雷达桅结构型式设计的优化,形成适用于便于操作的雷达桅桅体设计原则。

1 雷达对桅体的要求

雷达天线布置时,S波段天线和X波段天线波束不能相对,需要确认海事卫星天线、GPS天线和AIS天线等不得安装在雷达波束内,避免烟囱、克林吊,桅杆造成的假回波影响。

根据上述要求,雷达布置可以分为平行布置和垂向布置两种。各有优缺点:

平行布置的优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1个,平台数量少,检修方便,缺点:雷达布置不在中心,在垂直角度内会一定干涉,平台的横向尺度大,平台尺寸大。

垂向布置的优点:雷达布置靠中心线位置,反射效果好,平台尺寸稍小。缺点:雷达结构平台数量为2个,平台数量多,检修需要穿插在两层平台之间,纵向尺度大。

S/X波段雷达安装时需满足AB长度不大于500米或不大于两倍的船长(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 规定)(图1)。

图1

雷达天线前±112.50区域可视没有任何盲区和遮挡物,后1350区域内总扇形盲区大小不得大于200,雷达安全护栏离雷达基座至少500mm(IMO SN.1 Circ.271 Installation Guideline规定)。

注意:雷达安全护栏、信号灯桅杆等都会对雷达产生影响,雷达波束内不得有物体进入,否则会对雷达产生影响形成盲区。

S/X波段雷达天线离VHF、MF/HF、AIS发射天线距离5米,不得进入雷达波束范围内。雷达2米区域和距离雷达波束5米内不能安装任何设备。

目前,船东对FBB通讯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满足船东要求安装FBB站要尽可能安装在没有障碍物并且要避开雷达波束的干扰的位置,目前主流的安装位置就是雷达桅杆和罗经甲板。安装在雷达桅杆上,必须安装在避开雷达波束和海事卫星C站干扰的位置。

2 几种形式雷达桅体的对比

2.1单柱集合式桅体

单柱集合式桅体主要优点:布置紧凑,号灯布置相对集中。缺点:由于号灯布置空间受桅体的布置制约,常造成号灯布置受限,如增大桅体,多造成头重脚轻出现。

针对该类型桅体,从高度方面设计常考虑一下因素: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桅体高度底层至少为6m,考虑加上失控灯布置要求至少为6m。仅考虑上述两个方面,桅体高度已经至少为12m。

对于每层平台,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和检修方面的影响,兼顾雷达及VHF的布置,故桅体雷达平台的宽度一般不小于6m。

该类设计,常造成桅体高度较大,重量较重。当桅体结构不够强时,会出现振动较大。

对于不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其雷达桅的布置仅考虑失控灯布置、雷达布置及桅体强度。型式相对简单,考虑实用及维修方面影响,桅体结构应采用单柱型设计。

2.2独立灯桅的雷达桅体

特点:布置分散,号灯布置容易。桅体设计一般相对简单。

由于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故桅体高度底层至少为9m。考虑号型的布置,故桅体平台的宽度一般不小于6m。

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故独立灯桅体高度一般为6m。

2.3连体雷达桅体

特点:布置分散,号灯布置容易。桅体设计复杂且结构重量较大,使用方便。

由于兼顾到苏伊士运河灯的要求,故桅体总高度至少为9m。考虑号灯的布置,通道平台高度为3m左右。

考虑失控灯布置的水平尺寸要求,故灯桅体高度一般为6m。

3 振动性能简析

H尽量不在4000~4900,要求主桅体高度不超过H/2。

在一般设计中,当桅体下方长度为2m时,桅体高度不超过10m。

4 桅体的优化设计

4.1号灯及电气综合布置

雷达桅上的环照信号灯布置要具通用及实用性,其数量、颜色、垂直灯距等,须适满足本船航行的各港口、运河湖泊规则要求的搭配。

环照信号灯应安置在不受桅、顶桅或上层建筑等不大于6°的光弧的遮蔽的位置上(IMO规则-附录1-9-(2))。须垂直装设2盏或3盏号灯时,最低一盏号灯应装设在船体以上高度不小于4米,号灯垂直间距应不小于2米(船长20米或以上)(IMO规则-附录1-2-(9)-1)。

前后桅灯在一切正常吃水差的情况下,从船艏1000米的前方,应能看出后桅灯在前桅灯上方并分开(IMO规则-附录1-2-(2))。一般选择船舶压载到港和满载出港两种装载吃水状态设计计算。

雷达桅结构布置如进入磁罗经中心4m半径球形磁性范围内,须用非磁性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制成,故最好能避开此范围布置雷达桅或其附属结构。

布置号灯时,前后桅灯、左右舷灯、艉灯、前后锚灯、失控灯一般为双层灯,须将上层灯后倾才得以换下层灯灯泡,故其灯座、桅结构应有足够空间,满足上层灯更换需求。

雷达布置按照要求,一般可以分上下两层独立布置或同一平台分开布置,不同的布置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雷达桅的设计形式特点。

雷达桅设计应设有供维修人员攀爬、登踏结构平台(可以为简易平台),以进行号灯维修。

4.2主桅体设计

主桅体型值建议要求:一般纵向高宽比不大于5,顶部尺寸最小不小于桅体宽度B+100。

对于桅体高度大于10m的桅体设计,建议采用底部与上部变宽度设计。桅体尺寸的选择一般根据船舶的肋位尺寸,桅体下尺寸应为整档尺寸,充分利用结构自身强结构,尽量避免采用单独加强的形式。

下图为一型船舶的主桅体尺寸优化对比:

优化前优化后

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度和底部尺寸型值太过接近;桅体顶部重量太重。

可以作出以下优化:将上部失控灯从桅体的顶部移出设置单独的灯桅,顶部等重量降低和增大底面尺寸降低固有振动频率。经修改后,振动性能可以有效降低。

也可按照将主桅体延伸至上一层平台,加大底部桅体尺寸(纵向增加一档)的形式,强结构桅体应到达第二层失控灯安装位置。

4.3一般平台的设置要求

结构平台为增加平台肘板的剖面模数,一般按照带折边的形式进行设计。

对于桁架平台支撑数量建议采用多于6个的布置,增加平台支撑自身的抗扭刚度。在设计节点上,建议采用“前窄后宽”的结构形式。

桁架平台支撑竖向结构对于上部桁架结构,应不小于5°进行设计,充分增加平台的整体刚度。

对于卫通顶层平台为降低其重量、减少平台的迎风面积,平台设计按照桁架结构进行规划,所有构件尽量采用管结构,实现降低平台振动可能性。

对于莫氏灯座支架,一般考虑到检修方便,在结构设计选型时,按照使用习惯,高度选择不超过4m。

5 结束语

通过优化设计,在雷达桅布置和节点设计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前期看图过程中关于一些尺寸方面的疑惑。同时通过对比《桅樯声光信号布置原理图》和《国际避碰规则》以及相关的规则规范,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材料。

在雷达布置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对比,分析了各种布置之间的优缺点,探讨了不同配置要求对桅体形式的影响;实现了雷达桅结构型式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上避碰规则[Z].

[2]国际海事组织规则、规范[Z].

[3]倪振华.振动力学[M].西安交通大学.1989.

[4]Japan Radio Co,Ltd厂家资料[Z].

猜你喜欢

振动结构优化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