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徵明 书卷轻抚,五湖春梦扁舟雨

2014-04-30孙聚成岑其

中华儿女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徵明沈周

孙聚成+岑其

春天又一次来到江南,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生机无限。苏州拙政园旁,一株紫藤跨越数百年的风霜,悄然绽放出碧绿的嫩叶,伸展开舒缓的枝芽。来来往往的游客则会在这里驻足瞩目,因为,这是明朝江南才子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它系出名门,另有一种不同的风采。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其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

文徵明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早期考取功名的仕途颇为坎坷,从英俊少年到白发丛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嘉靖元年53岁时,仍然未能考取。54岁那年,由工部尚书李充嗣举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向其求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一些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不容他在翰林院独得恩宠,想办法也要让他开路回家。文徵明心中闷闷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便上书请职回家。57岁那年,他辞归离京,买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不再求仕进,致力于诗文书画,以戏墨弄翰自遣。

文徵明自小开始就广泛学习各项艺术。9岁时拜吴宽为师,学习古典艺术,后又随李应祯学书法,20岁的时候,他开始藉着沈周的摹本学习绘画,此三人皆一代名流,文徵明从师于他们,在诗文书画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徵明终其一生埋头致力于书画,至80多岁还能写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他的勤奋自古闻名,早已在艺界传为佳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尤精山水。文徵明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他一方面吸收理解前人的成就,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画风画法。他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的技巧,对场景的构造能力有了独特的把握,自成一格。文徵明的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虽然师从沈周,文徵明却并未被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笼罩,反而偏爱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这与他独特的审美有很大关系。文徵明绘画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等诸特征,也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

一般认为,文徵明的绘画在65岁前后达到鼎盛。90岁时,他仍然创作不止,据传他为御史严杰的母亲书写完墓志,掷笔而逝,一代宗师留给后人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文徵明传世作品很多,其精品大多数现存国内的北京故宫、辽宁博物馆等地,一部分藏于台北故宫。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手里也有不少作品,国内民间也有他的作品传世。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为纸本,纵21.9厘米,横6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为文徵明中年作品,描绘文徵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在山下井畔饮茶赋诗的情景。作品运用青绿重色法,构图采用截取法,突出“茶会”场面。树木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并运用主次、呼应、虚实及色调对比等手法,把人物置于高大的松柏环境之中,情与景相交融,鲜明表达了文人的雅兴。笔墨取法古人,又融入自身擅长的书法用笔。画面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插,流畅中间见涩笔,以拙为工。

文徵明的《仿米氏云山图》为纸本墨笔,纵24.8厘米,横60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的文人墨气,抒写了沉静高洁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文徵明的《真赏斋图》为纸本淡设色,纵28.6厘米,横79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图是文徵明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名叫真赏斋。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创作此图时,文徵明已经是88岁的老人。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高梧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简洁几笔,即把人物写得生动而准确,使整个画面完整精美。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为纸本淡设色,纵100.8厘米,横35.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为文徵明人物画的代表作,根据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创作,画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后,前者手持羽扇,侧身后顾,似与后者对答,神情生动。人物造型来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形象古雅,体态修长,长袖飘逸,衣裙曳地,用游丝描,施朱红及白粉,精工古雅。从文徵明和王稺登的题跋可知,文徵明曾请仇英以此题作画,但自己看过后并不满意,又重新创作。可见,文徵明是在刻意追求一种“古意”,与仇英有不同的审美趣好。

文徵明还是一位书法大师,他的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文徵明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当文徵明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题写诗文,字与画交相辉映,便成为令人久久回味的佳作精品。

文徵明为人忠厚,宽以待人,几十年的勤奋终于将他炼成一代名家,“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来求字画的人几乎把门槛踏破。但文徵明却固守着自己的原则,“平生三不应”,不卖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建书院,以重金厚礼请他,被他断然拒绝。甚至连权贵严嵩路过苏州去探望他,他也没有按惯例回拜,还托人捎话给严嵩,“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我文衡山了。”才子唐伯虎一生天纵英才,狂放不羁,却对文徵明极为佩服,以颜回与孔子相比,称文征明为师,唐寅在信中写道,论诗与画,我可以与您一争高下,论学问和行止,我只能掩面而逃。文徵明的画名很大,作伪者也很多,有“寸图才出,千临百摹”的记载,然而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钤上。

文徵明一生穷究画理,用力实践,声誉卓著,与乃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长达50年之久。文徵明一家后代和弟子中有成就者很多,如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均是名画家,弟子中出名的钱谷、陆师道、陆治、陈道复、居节、朱朗等,人材济济,形成 一个绘画流派“吴门画派”,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代画坛。

目睹文徵明手植的紫藤,看它那蒙茸一架自成林的优雅,我们会为文征明那段曾经寂寞时光中的孤傲而钦佩,为他淡定从容中所创造的业绩油然而生一种敬仰。就如文征明在《感怀》一诗中所表达的那样:“五十年来麋鹿踪,苦为老去入樊笼。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漫赴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那种在淡然中挥洒的才情,那种在平淡中对艺术的坚守,弥足珍贵,成为永恒。

责任编辑 王海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徵明沈周
出入少陵:沈周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离合关系
“笨小孩”文徵明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富春山居图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吴门沈周
沈周的气度
文徵明: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