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盾 既在云端又在地上

2014-04-30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4年8期
关键词:女书谭盾交响乐团

李菡丹

从对乐理一无所知,仅凭一架破旧“三弦”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标准“贝多芬盲”,到享誉全球,敢于自称“贝多芬转世”的音乐家,一路走来,谭盾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唯一一位集作曲与指挥于一身的音乐指挥家,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作为作曲家,谭盾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众多界限,赢得了当今最具影响的各大音乐奖项;而作为指挥家,谭盾以指挥及策划具有多元文化、东方哲理及世界未来主义倾向的音乐会、音乐节而著称。“我是在作曲的时候学习指挥,在指挥的时候学习作曲。”正因为如此,谭盾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音乐指挥家之一。

“音乐泡菜坛子跑出的辣椒”

“在欧洲或西方音乐中,很少听到音乐作为一种自然之声的存在。因此,在我们的音乐中能听到人类在与自己对话。明显存在于谭盾音乐中的是那些我们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闻的自然之声。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共同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需的。”——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约翰·凯奇

2014年的音乐季,谭盾带领中国国家交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等在世界各地演出,并传播中国艺术理念和文化。

从1994年第一次在北京音乐厅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到2014年的国交乐季音乐会,正是谭盾指挥国交20年的纪念。谭盾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成就了我交响乐的梦!回归国交,就像回到老朋友的怀抱。”

谭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确是结缘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谭盾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天天泡在乐团里,他的第一部获奖管弦乐作品《离骚》、第一部电影音乐《艳阳天》、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等众多处女作都是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而作。

可以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既是谭盾的好友,也是他并肩的战友。“我在大学二年级时,就泡在中央乐团(现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里,我就是这个音乐泡菜坛子里跑出来的一只辣椒。”

“谭盾的音乐,既在云端、又在地上。”这是业内对他的评价,从《秦始皇》《牡丹亭》《地图》到《女书》,概莫如此。传播的是高雅文化,创作上又深接地气,这缘于谭盾特殊的人生经历。

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中华文化特别是楚文化对其音乐创作影响至深。说起乡下的童年生活,谭盾绘声绘色,“在那个年代,书籍是宝贵而稀缺的财物。偶然间找到一本叫《列宁与音乐》的书籍,改变了我的命运。”

“如果你还年轻,你还想做艺术家,你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只有11岁的谭盾,被书中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第一次萌生了“当一名音乐家”的梦想。第二天,谭盾的母亲就发现了儿子的异常,“书包上,怎么写着‘长沙乐团?”

原来,这是谭盾为了激励自己写在书包上的。“其实,长沙是没有乐团的,我也没听说过乐团是什么样。”谭盾笑着说。

谭盾的第二个举动,就是在书包的顶部,用线吊了一根筷子,逢人问起就说,“我背后吊着一根指挥棒。”在那时的谭盾看来,这有一种宣告感,“我要当一名音乐家”。

后来,谭盾在湖南乡下种田当过农民,后又进入湖南京剧团任演奏员,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11岁时的梦想。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英海学习作曲,随李华德学习指挥,取得音乐硕士学位。1986年,他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独树一帜,让音乐无国界、跨领域

“谭盾虽属于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但他那独特的个性及音乐的深度已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音乐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宏大的中国传统精神。他宽阔的音乐想象力,常常令人钦佩不已。在他的音乐里,我们听到了人类灵魂的声音。我确信,可以把他称为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日本作曲家武满彻

如果说在陈丹青的《纽约琐记》里,谭盾还是个初出茅庐、雄心勃勃一心想踏上国际舞台的青年才俊,那么进入21世纪,谭盾已经家喻户晓。由他作曲的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就获得了包括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在内的10个国际性奖项。

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谭盾道出了他的音乐理念:“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欣不已。我的另一个重要音乐创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让它们互补长短,比如通过对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细腻诠释让电影音乐更富于艺术性;通过引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观念而让古典音乐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之后,他又陆续和张艺谋、冯小刚等导演合作,为《英雄》《夜宴》等影片担任作曲,其中《英雄》获得了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当然,电影配乐并不足以成就谭盾。他首创了“有机音乐”这一理念,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出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包括吃的、睡的、住的、看的和听的,而有机音乐是用自然的声音,水的声音、纸的声音、石头的声音等创作了一系列交响协奏曲,以体现环境保护和中国人希望得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从1998年受纽约爱乐委约创作《水乐》,并首次将“有机之声”带入西方交响乐队,2000年受德国国际巴赫协会为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委约,创作的以水和石为音乐主音色的有机音乐剧《复活之旅》,到2003年为庆祝世界建筑奇迹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的落成,洛杉矶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纸乐》,以及2004年的作品《地图》,都是谭盾这一独特创作理念的实践之作。endprint

谭盾在《纸乐》首演式上说:“宇宙万物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都有一种相互依赖的生存之道。而我的有机音乐从第一步去大自然寻找自然之声,到第二步用心去排练、对话自然之灵,到第三步面对观众和大自然在人文、人性、人道层面上的沟通,都是对当今环境污染与心灵污染的疾呼。这些音乐是大自然的眼泪。”

《悉尼先驱晨报》给予评价:谭盾通过其独树一帜的创新和发明,让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生发出新的活力,体现出其自然的本源。

2004年,在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谭盾推出了作品《地图》。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并将其命名为“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的音乐手稿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收藏展出,谭盾成为享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作曲家。

近几年,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谭盾的建筑音乐作品《水乐堂》,以及他担任制作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始终热热火火地表演着。在他的身上,商业、艺术、普罗、学术兼具一身。不仅如此,因为谭盾的影响力,借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明代艺术大展之际,他制作的《牡丹亭》,还踏进了世界顶级的博物馆。

寻根,记录一个时代遗留的财富

“寻根”一直是谭盾的创作核心之一。一年夏天,在台湾演出完毕的谭盾,走在台北夜市中,“我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诚品书店,看到坐了一地睡不着的年轻人,在看书。”谭盾随即席地而坐,随手拿起了一本书——《女书》。

通过《女书》,谭盾了解到一种女人发明的只在女人闺蜜间流传的语言。随着阅读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女书”的神奇和深奥,“女书”不仅是种特殊的语言,还是种有趣的文字,它刻意避免了方块造型和横竖笔画,用语言和文字构筑起了女性之间的秘密。

“这样一种文化,不能让它就这样自生自灭地流失。”一种创作欲在谭盾心中跃然而生。他想把“女书”与交响乐融合,做一部反映这些特殊女子的作品,“因为她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故事和文化。”

回到上海,谭盾立即飞往湖南,搜集创作“女书”的素材。在女书村落,谭盾遇见一位老太太,唱着极其优美的歌声,“音调是山泉音,心跳型的节奏,传达着酷似原始社会打猎求偶的旋律……”谭盾惊呆了,这就是最动听、最原始的有机音乐。

那一刻,以创新而著称的谭盾觉得,光靠音乐的再创作,承载不住这样有文化的东西,因为他还发现,“女书”不光是妈妈教女儿世世代代吟唱的语言,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书法,绣在背袋、书包、手绢、密扇等女人最隐秘的物件上……

如何更形象地展示这种文化,音乐或许只能是一个层面,它还需要视觉的传达。“微电影交响诗”——这一全新的概念在谭盾的大脑中闪现。

谭盾用摄像机记录下原声生态的影像,13个懂得“女书”的老奶奶就是天然主角,《母亲的歌》《穿戴歌》《哭嫁歌》……他还把独奏乐器——竖琴,与镜头中传统的女书歌谣搭配起来,发出如古琴一般的音色。至于那些美丽的书法,谭盾想到了水,“把宣纸放在镜子上面,用墨攥着水,写在宣纸上,镜头在镜子下面拍,反的字经过电脑处理成正的。”

2013年10月20日,《女书》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中国首演,由13个交响乐章和13部微电影两部分组成。这是第一部以声像方式、通过数码科技手段展示古老“女书”文化的艺术作品。

完成了《女书》的创作,谭盾把目标从熟悉的湘西,转向大西北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石窟。“我去过无数次女书村,每次走时都非常难受,害怕回来的时候又少了一个懂女书的。”谭盾叹息,当初拍摄时懂“女书”的13个老奶奶,等作品完成时只剩下8个。面对这些民族传承和“非遗”文化,谭盾有种与时间赛跑的感觉,“女书”如此,“敦煌”亦然。

谭盾说,敦煌石窟不像教堂、庙宇,后两者体现了极致的权威,在权力号召下才能建起。但敦煌石窟属于个人的自发行为,古代画家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戈壁滩,租一个洞,一挖就是六七十年,挖了再精雕细琢。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这些创作者,这些发自内心的信仰,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和苦苦寻找的。”谭盾说,石窟反映了中国幽深的信仰源流,而在这源流背后的隐藏着一个民族远去的文化。谭盾正在用音符和创想,记录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财富。

兴风作浪,中国的伯恩斯坦

谭盾是位迷人的指挥家,他流畅细腻的手势让精美的音律如藤蔓般缠绕,在最为从容的自信中将声音的色彩发挥到了极致。——荷兰国家日报

刚被任命为费城交响乐团创意总监和荷兰交响乐团荣誉指挥的谭盾,与国际顶级交响乐团的合作频繁,除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外,曾执棒众多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交响乐团,包括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柏林爱乐、费城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慕尼黑爱乐、意大利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

他以他独特的中国音乐哲学和训练方式,成为第一个指挥全球顶级乐团的中国指挥。到21世纪初,他已成为世界15个顶级交响乐团的常客,被法国费加罗报誉为“中国的伯恩斯坦”。

此外,正如他的精神偶像马勒、伯恩斯坦一样,他也把交响乐的写作与指挥艺术结合起来。比如:为了要配合指挥马勒的《大地之歌》,他创作了《垚乐:大地之声》;为了要指挥德彪西的《大海》,他写了钢琴协奏曲《火》;为了要指挥普多柯菲耶夫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他写了小提琴协奏曲《爱的三次方》等等。

《纽约时报》曾评论,“谭盾的指挥为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都带来刺激。”谭盾说:“指挥的风格、手势取决于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文化,中国音乐前所未有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急需我们去发现和发展一种崭新的指挥技巧和风格去吻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当前中国交响乐正在全世界‘兴风作浪,你不去做,谁做?”

谭盾以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之路。他站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王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书谭盾交响乐团
女书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传承
卡内基特别支持,为青少年音乐家搭建平台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