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技术探讨

2014-04-30石宝荣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植树造林森林资源技术

摘要: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林木的需求逐渐加大,森林资源消耗比较严重。充足的森林资源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文章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及造林技术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完善,做出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森林资源;植树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78-1

我国有着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5894.1万公顷,但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 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且在加入WTO以后,农业林业受到冲击,森林资源消耗一直比较严重。整体来说,我国森林生产产值低、经济效益低,森林资源消耗加剧,阻碍了林业的发展,生态效益也受到损害。虽然经过林业工作者的努力,森林面积逐年增加,但是目前可供开采的林木储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人力、物力、科技投入,加大力度造林整地、积极植树造林,努力促进林业发展,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1 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1.1.1保持水土,抵抗自然灾害 我国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灾害比较严重,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防风固沙,从而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1.1.2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可以有效地清除空气污染,改善环境,是天然的除尘器和氧气制造厂,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

1.1.3 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生态平衡遭破坏必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森林中生存着大批动植物物种,森林茂盛能为这些物种的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维系一个健康的生物系统,加之其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树木一直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利用,产生着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对绿色原生态的追求,与旅游相关的森林旅游及绿色森林食品也受到追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2 植树造林的技术

2.1 整地

造林地的整理是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做好造林工作的基础。造林整地的作用是给幼苗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提高成活率。通过造林整地一方面可以增加透光度,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小地形。在整地之前要提前对林地进行全局的详细规划,然后再按计划进行清理工作。

为了保护林木种苗与种子,必须将林地中的杂物进行彻底的清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割除清理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大面积的林地进行快速割除以提高生产效率,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施放化学药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并且可以保持水土不易流失,缺点是污染环境,而且对以后的林木种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炼山法。用火烧山是最省人力的清理方法,清理效果很明显,而且能有效防治虫害。同时火烧后林地升温,加之杂草灰屑是很好的养料,对未来林木的生长十分有利。缺点就是导致水土的流失与有益生物的被消灭。

清理工作完成就可以整地了。整地通常采取局部整地法与全面整地法。局部整地法即指块状整地法与带状整地法。在山地林地进行带状整地可以使用撩壕法、水平沟法、反坡梯田法等。平地上的整地方法则可以使用犁沟法、带状法与高垄法。块状整地即指按照块状的翻垦进行造林整地的方法。在山地可以采用的块状整地法包括块状法、穴状法等;在平原地区则可以使用高台法、块状法等。

2.2 造林

2.2.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指直接在造林林地上播种林木种苗种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进行机械化大面积播种,操作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造林立地的要求特别严格,而且造林后对幼林的管理抚育措施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播种造林中,适用的种子应当是容易发芽、种粒大而且种源比较广泛的树种。

2.2.2 植苗造林法 这是一种利用根系比较完整的苗木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其优点是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并能保持树种生长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栽培技术,必须要先育苗,尽量保护好苗木的根系,尽量保持土壤疏松、湿润,以确保苗木存活。

2.2.3 分枝造林法 分枝造林法就是采用树木的干、枝等营养器官来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节省人力物力,相对来说技术比较简单,苗木成活率也比较高。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

3 结语

经济建设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提高对植树造林在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被垦林区要及时地进行植树造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栽种,以尽快恢复被垦区的森林和生态,促进我国经济长足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力,常丽波.浅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0,(02).

[2] 曹立明,董传波.浅析植树造林管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7).

作者简介:石宝荣,宜君县国有阳湾林场,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植树造林。

猜你喜欢

植树造林森林资源技术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植树造林共参与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及其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