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黄鹡鸰的繁殖习性

2014-04-30马丽芸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3期

摘要: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 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 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关键词:黄鹡鸰;繁殖习性;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32-2

黄鹡鸰(米otacilla flava)属雀形目鹡鸰科。在山西芦芽山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迁徙和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其目的是为鸟类资源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1 工作区地理位置及概况[2]

2 工作方法[3]

2.1 迁徙动态

根据黄鹡鸰在本区的活动和分布状况,我们选定河流谷地、居民附近、低山灌丛三种黄鹡鸰典型的栖息环境。设置长200米、宽200米的样带进行黄鹡鸰的迁徙观察。在2011~2013年,每年的4月和10月,隔日8:00~11:00,定位观察该鸟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以此确定该鸟在本地的居留期限。3年观察的样地、时间、方法和人员不变。

2.2 种群数量统计[4]

根据黄鹡鸰在本地活动规律,在上述三个地区分别选择长2公里的样线,于每年繁殖前4月和繁殖后8月,采用常规路线数量统计法,以1小时行程2公里,左右视距各50米的速度,于每天8:00~10:00统计三条样线内该鸟出现的数量,每月的上、中、下旬各统计3次,每月每条样线共统计9次,3条样线共统计27次54公里,每年2次108公里,3年共统计162次324公里,取3条样线每月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种群数量。3年来的工作时间、方法基本一致。

2.3 繁殖习性

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7月,巢营于河边岩石草丛、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在以上3个环境中,选择黄鹡鸰的繁殖巢,借助高倍望远镜和其他测量仪器定时观察和测定黄鹡鸰的繁殖行为,3年的观察时间和方法一致。

3 结果与分析

3.1 迁徙

将3年来观察到的黄鹡鸰的季节迁徙动态列入表1。

表1 黄鹡鸰的季节迁徙

由表1看出,黄鹡鸰每年最早迁来本地的日期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本地的日期为10月21日,在当地平均居留期为188天,迁离后的平均间隔期为177天。黄鹡鸰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1~2 天,相对稳定。

3.2 栖息地

观察表明,黄鹡鸰的栖息活动地包括营巢、夜宿、觅食和短暂停息地;营巢地选择在河流附近矮树灌草、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夜宿和短暂停息地选择在河流和湿地附近的坝墙、平地或灌丛中、居民附近等;觅食多选择在河流、湿地和池塘等附近地区。

3.3 种群数量

将3年来黄鹡鸰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列入(表2)。

表2 黄鹡鸰的种群数量

由表2可知,黄鹡鸰在本区繁殖前(4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1.61只,繁殖后(8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2.3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数量增长较明显。

4 繁殖习性

黄鹡鸰迁入本区后于5月上旬进入繁殖期,繁殖初期有明显的配对行为,常见3~4只黄鹡鸰不停地围在一起相互追逐嬉戏,动作敏捷而伴有吱吱吱的鸣叫声,2~3天后,配对成功,一雄一雌相伴活动,3~4 天后,雌雄鸟共同选择巢位进行营巢。我们对7窝黄鹡鸰的繁殖巢进行了观察和测量。3年观察发现,本区黄鹡鸰最早营巢于5月3日,最晚营巢期为6月9日,大量黄鹡鸰的营巢时间集中在5月上、中旬。

4.1 营巢

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巢呈碗状,主要以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羽毛和动物毛发。巢的平均外径为(8.8~9.3)×(9.8~10.4)厘米,内径为(6.5~6.9)×(7.3~7.7)厘米,巢深4.6~5.2 厘米,巢距地面高1.3~3.8米。巢址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4.2 产卵

3年观察发现,黄鹡鸰筑好巢后最早2~3 天开始产卵,在本区发现的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卵多在天亮前产出,日产1枚,每窝卵数5~6枚,卵为椭圆形,灰白色,被有褐色斑点。对7窝37枚卵进行测定,测量结果列入(表3)。

表3 黄鹡鸰卵的测量

4.3 孵化

黄鹡鸰产齐卵的第二天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2013年5月16日6:00~20:00对低山灌丛中的7号巢的孵卵情况隔日进行了全天观察,结果列入(表4)。

表4 黄鹡鸰全天孵卵情况

由表4可知,黄鹡鸰的孵化随着孵卵天数的增加,雌鸟全天坐巢时间增长,离巢时间缩短。雏鸟出壳行为相对一致,同一窝卵在同一日内全部孵出,第一只雏鸟与最后一只雏鸟出壳时间相隔4小时。

7窝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参数列入(表5)。

由表5可知,本区黄鹡鸰的孵化率为91.9%,成活率94%,孵化率和成活率相对较高。所以,该鸟种群数量在繁殖后比繁殖前明显增加。

4.4 育雏

通过对7窝繁殖巢的观察,黄鹡鸰雏鸟出壳后由雌雄鸟共同育雏,巢内育雏14~15 天,亲鸟对刚出壳的雏鸟衔食喂育次数较多,随着雏鸟的成长,育雏次数逐渐减少。

5 结语

据笔者3年来对本区黄鹡鸰迁徙和繁殖习性的研究资料来看,有的孵化期较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记载的孵化期要多1天,笔者认为,这与观察研究者在繁殖期间的频繁观察干扰有关,频繁的观察和测量工作致使本来就警戒性很高的亲鸟多次离巢晾卵,故而延长了部分亲鸟的育雏时间。另外,据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的记载,黄鹡鸰可以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或林缘活动。本区据笔者3年多的观察,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林缘或平原未发现该鸟的活动踪迹,黄鹡鸰除了繁殖期行踪十分隐匿外,大部分活动范围在溪流、河谷或低山丘陵灌丛带。观察发现,黄鹡鸰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对农林生产大有好处,应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米].雀形目.吉林科学出版社,2001:52-54.

[2] 胡运彪,蒋迎昕,等.酒红朱雀的繁殖生态初步报道.动物学杂志,2013,48(2):294-297.

[3]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4):188-191.

[4] 吴丽荣.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野生动物,2012.(2):71-73.

[5] 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5):259-261.

作者简介:马丽芸,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

摘要: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 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 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关键词:黄鹡鸰;繁殖习性;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32-2

黄鹡鸰(米otacilla flava)属雀形目鹡鸰科。在山西芦芽山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迁徙和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其目的是为鸟类资源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1 工作区地理位置及概况[2]

2 工作方法[3]

2.1 迁徙动态

根据黄鹡鸰在本区的活动和分布状况,我们选定河流谷地、居民附近、低山灌丛三种黄鹡鸰典型的栖息环境。设置长200米、宽200米的样带进行黄鹡鸰的迁徙观察。在2011~2013年,每年的4月和10月,隔日8:00~11:00,定位观察该鸟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以此确定该鸟在本地的居留期限。3年观察的样地、时间、方法和人员不变。

2.2 种群数量统计[4]

根据黄鹡鸰在本地活动规律,在上述三个地区分别选择长2公里的样线,于每年繁殖前4月和繁殖后8月,采用常规路线数量统计法,以1小时行程2公里,左右视距各50米的速度,于每天8:00~10:00统计三条样线内该鸟出现的数量,每月的上、中、下旬各统计3次,每月每条样线共统计9次,3条样线共统计27次54公里,每年2次108公里,3年共统计162次324公里,取3条样线每月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种群数量。3年来的工作时间、方法基本一致。

2.3 繁殖习性

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7月,巢营于河边岩石草丛、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在以上3个环境中,选择黄鹡鸰的繁殖巢,借助高倍望远镜和其他测量仪器定时观察和测定黄鹡鸰的繁殖行为,3年的观察时间和方法一致。

3 结果与分析

3.1 迁徙

将3年来观察到的黄鹡鸰的季节迁徙动态列入表1。

表1 黄鹡鸰的季节迁徙

由表1看出,黄鹡鸰每年最早迁来本地的日期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本地的日期为10月21日,在当地平均居留期为188天,迁离后的平均间隔期为177天。黄鹡鸰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1~2 天,相对稳定。

3.2 栖息地

观察表明,黄鹡鸰的栖息活动地包括营巢、夜宿、觅食和短暂停息地;营巢地选择在河流附近矮树灌草、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夜宿和短暂停息地选择在河流和湿地附近的坝墙、平地或灌丛中、居民附近等;觅食多选择在河流、湿地和池塘等附近地区。

3.3 种群数量

将3年来黄鹡鸰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列入(表2)。

表2 黄鹡鸰的种群数量

由表2可知,黄鹡鸰在本区繁殖前(4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1.61只,繁殖后(8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2.3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数量增长较明显。

4 繁殖习性

黄鹡鸰迁入本区后于5月上旬进入繁殖期,繁殖初期有明显的配对行为,常见3~4只黄鹡鸰不停地围在一起相互追逐嬉戏,动作敏捷而伴有吱吱吱的鸣叫声,2~3天后,配对成功,一雄一雌相伴活动,3~4 天后,雌雄鸟共同选择巢位进行营巢。我们对7窝黄鹡鸰的繁殖巢进行了观察和测量。3年观察发现,本区黄鹡鸰最早营巢于5月3日,最晚营巢期为6月9日,大量黄鹡鸰的营巢时间集中在5月上、中旬。

4.1 营巢

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巢呈碗状,主要以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羽毛和动物毛发。巢的平均外径为(8.8~9.3)×(9.8~10.4)厘米,内径为(6.5~6.9)×(7.3~7.7)厘米,巢深4.6~5.2 厘米,巢距地面高1.3~3.8米。巢址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4.2 产卵

3年观察发现,黄鹡鸰筑好巢后最早2~3 天开始产卵,在本区发现的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卵多在天亮前产出,日产1枚,每窝卵数5~6枚,卵为椭圆形,灰白色,被有褐色斑点。对7窝37枚卵进行测定,测量结果列入(表3)。

表3 黄鹡鸰卵的测量

4.3 孵化

黄鹡鸰产齐卵的第二天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2013年5月16日6:00~20:00对低山灌丛中的7号巢的孵卵情况隔日进行了全天观察,结果列入(表4)。

表4 黄鹡鸰全天孵卵情况

由表4可知,黄鹡鸰的孵化随着孵卵天数的增加,雌鸟全天坐巢时间增长,离巢时间缩短。雏鸟出壳行为相对一致,同一窝卵在同一日内全部孵出,第一只雏鸟与最后一只雏鸟出壳时间相隔4小时。

7窝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参数列入(表5)。

由表5可知,本区黄鹡鸰的孵化率为91.9%,成活率94%,孵化率和成活率相对较高。所以,该鸟种群数量在繁殖后比繁殖前明显增加。

4.4 育雏

通过对7窝繁殖巢的观察,黄鹡鸰雏鸟出壳后由雌雄鸟共同育雏,巢内育雏14~15 天,亲鸟对刚出壳的雏鸟衔食喂育次数较多,随着雏鸟的成长,育雏次数逐渐减少。

5 结语

据笔者3年来对本区黄鹡鸰迁徙和繁殖习性的研究资料来看,有的孵化期较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记载的孵化期要多1天,笔者认为,这与观察研究者在繁殖期间的频繁观察干扰有关,频繁的观察和测量工作致使本来就警戒性很高的亲鸟多次离巢晾卵,故而延长了部分亲鸟的育雏时间。另外,据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的记载,黄鹡鸰可以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或林缘活动。本区据笔者3年多的观察,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林缘或平原未发现该鸟的活动踪迹,黄鹡鸰除了繁殖期行踪十分隐匿外,大部分活动范围在溪流、河谷或低山丘陵灌丛带。观察发现,黄鹡鸰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对农林生产大有好处,应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米].雀形目.吉林科学出版社,2001:52-54.

[2] 胡运彪,蒋迎昕,等.酒红朱雀的繁殖生态初步报道.动物学杂志,2013,48(2):294-297.

[3]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4):188-191.

[4] 吴丽荣.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野生动物,2012.(2):71-73.

[5] 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5):259-261.

作者简介:马丽芸,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

摘要: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 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 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关键词:黄鹡鸰;繁殖习性;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32-2

黄鹡鸰(米otacilla flava)属雀形目鹡鸰科。在山西芦芽山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迁徙和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其目的是为鸟类资源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1 工作区地理位置及概况[2]

2 工作方法[3]

2.1 迁徙动态

根据黄鹡鸰在本区的活动和分布状况,我们选定河流谷地、居民附近、低山灌丛三种黄鹡鸰典型的栖息环境。设置长200米、宽200米的样带进行黄鹡鸰的迁徙观察。在2011~2013年,每年的4月和10月,隔日8:00~11:00,定位观察该鸟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以此确定该鸟在本地的居留期限。3年观察的样地、时间、方法和人员不变。

2.2 种群数量统计[4]

根据黄鹡鸰在本地活动规律,在上述三个地区分别选择长2公里的样线,于每年繁殖前4月和繁殖后8月,采用常规路线数量统计法,以1小时行程2公里,左右视距各50米的速度,于每天8:00~10:00统计三条样线内该鸟出现的数量,每月的上、中、下旬各统计3次,每月每条样线共统计9次,3条样线共统计27次54公里,每年2次108公里,3年共统计162次324公里,取3条样线每月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种群数量。3年来的工作时间、方法基本一致。

2.3 繁殖习性

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7月,巢营于河边岩石草丛、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在以上3个环境中,选择黄鹡鸰的繁殖巢,借助高倍望远镜和其他测量仪器定时观察和测定黄鹡鸰的繁殖行为,3年的观察时间和方法一致。

3 结果与分析

3.1 迁徙

将3年来观察到的黄鹡鸰的季节迁徙动态列入表1。

表1 黄鹡鸰的季节迁徙

由表1看出,黄鹡鸰每年最早迁来本地的日期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本地的日期为10月21日,在当地平均居留期为188天,迁离后的平均间隔期为177天。黄鹡鸰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1~2 天,相对稳定。

3.2 栖息地

观察表明,黄鹡鸰的栖息活动地包括营巢、夜宿、觅食和短暂停息地;营巢地选择在河流附近矮树灌草、河边护坝缝隙和低山灌丛中;夜宿和短暂停息地选择在河流和湿地附近的坝墙、平地或灌丛中、居民附近等;觅食多选择在河流、湿地和池塘等附近地区。

3.3 种群数量

将3年来黄鹡鸰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列入(表2)。

表2 黄鹡鸰的种群数量

由表2可知,黄鹡鸰在本区繁殖前(4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1.61只,繁殖后(8月份)平均每公里遇见数2.3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数量增长较明显。

4 繁殖习性

黄鹡鸰迁入本区后于5月上旬进入繁殖期,繁殖初期有明显的配对行为,常见3~4只黄鹡鸰不停地围在一起相互追逐嬉戏,动作敏捷而伴有吱吱吱的鸣叫声,2~3天后,配对成功,一雄一雌相伴活动,3~4 天后,雌雄鸟共同选择巢位进行营巢。我们对7窝黄鹡鸰的繁殖巢进行了观察和测量。3年观察发现,本区黄鹡鸰最早营巢于5月3日,最晚营巢期为6月9日,大量黄鹡鸰的营巢时间集中在5月上、中旬。

4.1 营巢

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 天。巢呈碗状,主要以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羽毛和动物毛发。巢的平均外径为(8.8~9.3)×(9.8~10.4)厘米,内径为(6.5~6.9)×(7.3~7.7)厘米,巢深4.6~5.2 厘米,巢距地面高1.3~3.8米。巢址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4.2 产卵

3年观察发现,黄鹡鸰筑好巢后最早2~3 天开始产卵,在本区发现的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卵多在天亮前产出,日产1枚,每窝卵数5~6枚,卵为椭圆形,灰白色,被有褐色斑点。对7窝37枚卵进行测定,测量结果列入(表3)。

表3 黄鹡鸰卵的测量

4.3 孵化

黄鹡鸰产齐卵的第二天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2013年5月16日6:00~20:00对低山灌丛中的7号巢的孵卵情况隔日进行了全天观察,结果列入(表4)。

表4 黄鹡鸰全天孵卵情况

由表4可知,黄鹡鸰的孵化随着孵卵天数的增加,雌鸟全天坐巢时间增长,离巢时间缩短。雏鸟出壳行为相对一致,同一窝卵在同一日内全部孵出,第一只雏鸟与最后一只雏鸟出壳时间相隔4小时。

7窝黄鹡鸰在本区的繁殖参数列入(表5)。

由表5可知,本区黄鹡鸰的孵化率为91.9%,成活率94%,孵化率和成活率相对较高。所以,该鸟种群数量在繁殖后比繁殖前明显增加。

4.4 育雏

通过对7窝繁殖巢的观察,黄鹡鸰雏鸟出壳后由雌雄鸟共同育雏,巢内育雏14~15 天,亲鸟对刚出壳的雏鸟衔食喂育次数较多,随着雏鸟的成长,育雏次数逐渐减少。

5 结语

据笔者3年来对本区黄鹡鸰迁徙和繁殖习性的研究资料来看,有的孵化期较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记载的孵化期要多1天,笔者认为,这与观察研究者在繁殖期间的频繁观察干扰有关,频繁的观察和测量工作致使本来就警戒性很高的亲鸟多次离巢晾卵,故而延长了部分亲鸟的育雏时间。另外,据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的记载,黄鹡鸰可以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或林缘活动。本区据笔者3年多的观察,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林缘或平原未发现该鸟的活动踪迹,黄鹡鸰除了繁殖期行踪十分隐匿外,大部分活动范围在溪流、河谷或低山丘陵灌丛带。观察发现,黄鹡鸰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对农林生产大有好处,应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 [米].雀形目.吉林科学出版社,2001:52-54.

[2] 胡运彪,蒋迎昕,等.酒红朱雀的繁殖生态初步报道.动物学杂志,2013,48(2):294-297.

[3]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4):188-191.

[4] 吴丽荣.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野生动物,2012.(2):71-73.

[5] 王建萍.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野生动物,2010(5):259-261.

作者简介:马丽芸,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