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4-04-26王永刚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困境

摘 要:在改革开放助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却并未有效跟进,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现状、主体、原则,理清思路,创新我国教育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品格教育;公民教育;现状;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84-02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也陷入了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强邻都曾经历过的“思想退化陷阱”,这种退化近年更为多见。其不仅表现在社会公共道德生活领域,也表现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前者以漠视或破坏社会公共道德秩序为基本特征,后者则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远离甚至发展为对国家法律的违背,其核心都是具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将对自身利益的极大追求作为人生目的。这种现状对社会的良性运转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解决迫在眉睫,我们应借鉴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机制。

一、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素质培养的现状,地方高校尤为甚之。这种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品格与公民教育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教育上的形而上学;二是因教育工作者本身认识的不足而导致的高校大学生对此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产生了品格及公民教育实践中的被动和偏离。

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队伍由专兼职构成,专职队伍的教师大多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背景,而兼职教师来源广泛,主要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党政领导和院系辅导员等政工干部兼任,且兼职教师居多,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存在先天性师资缺陷。我国地方高校主要通过开设“两课”来推行品格与公民教育,这种课程设置在凸现忠诚教育和政治信念灌输的同时,却存在塑造学生个体内心品质、理性道德判断、公民知识掌握和公民身份履行等领域的严重不足。教学实践中,政治教育统领一切思想教育,反而制约了教师独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媒体也曾有报道,个别教师因遵循教育自身理念对政府和传统文化提出异议而遭到学生举报,这种尴尬的情形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课堂之外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一方面强调培养大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热爱自然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却出于安全考虑,甚至都不敢组织类似春游一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教师努力给学生灌输着社会公德知识,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的乱贴乱画和人为破坏的门窗桌椅等公共设施;一方面高校系统强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很难容许不同的建议或意见。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存在着模式的固化和内容的空洞,其表现在于:一是利用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内容基本涵盖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红色歌曲比赛;一是通过定期班团活动、各类假期前的安全教育等日常管理强化安全意识的品格与公民教育,主要在教室内通过教育者的灌输、学生干部宣讲、学生演讲等环节来完成。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为普遍性的抵触,一般的依靠严格的考勤和批评教育等措施来推行,显然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良好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养成。

二、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基本思路重在创造和出新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品格教育或者公民教育提法,更多只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公民教育更是被边缘化。2013年4月份,笔者曾在某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中针对“什么是公民教育”作过课堂调研,52位学生中只有不到5位同学能准确回答,并能较好地区别传统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地方高校将品格与公民教育体现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在突出政治教育,客观上弱化了心理品格和公民教育,即便有相关课程开设,也存在数量少和应试化教育现象,缺乏相应的公民实践体验和社会环境熏陶。

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在地方院校明确提出品格与公民教育,并把它法定下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宽泛的提法。其次,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不是简单复制拷贝西方模式,而是借鉴西方有助于个体成为拥有良好社会公德、过硬心理品质、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义务主体的措施方法。西方既是品格教育的鼻祖也是公民教育的发源地,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教育模式,其根子都在古代希腊,茁壮于近现代西欧社会,由于美国社会实用主义的惯性思维和自由主义精神,最终在美国被发扬光大。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一体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美国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强大、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雄厚令世界为之震惊,尤其是其除了知识技术之外的精神教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关注的焦点,从二战之后移民趋势和留学教育选择不难看出这一点。品格与公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工具性特点,目标指向是社会个体,也正因为如此,品格与公民教育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可能。

西方的品格与公民教育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我们主张借鉴性的学习而不是完全拷贝。这些年中国国内社会公德的下滑其根本就是西方原始资本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再现,负面影响不亚于中世纪欧洲黑暗时期的社会公德败坏,而这种情形就是不加思考复制的结果。

三、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博弈方分析及其合理分工

创新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关键是明确各参与方的博弈分工,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单纯从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其指向是在校大学生,围绕这一教育对象,存在着多方的博弈关系,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是最基本的博弈方。其中,学生是这一博弈体系的核心,使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具有过硬综合素质的个体是教育的归宿。但是受生理、心理特质及诸多因素所限,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公民道德知识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冲突,体现在对道德知识的熟悉但缺乏理解,往往不自觉的以道德的名义破坏道德。并不能成为掌控教育的绝对核心,但这并不排斥学生在其他环节的主导权。学生的权利体现在对学校、课业、教师的选择上,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存疑、对学校、国家建设的参与及监督上,这是学生品格与公民教育应有之意。作为家长和社会则应担任好裁判和协助引导的职责,负责对孩子日常品格与公民认知及实践的监督考核,协助学校做好此项工作。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育提供应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而不是教育的具体执行者,现实中政府通过各级教育部门直接决定地方高校的方方面面。政府参与地方高等院校的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失衡,表现在学校每时每刻都忙于各种政府性的事务,挤占教育时间,行政化领导使得教育自身规律性被破坏而影响正常的品格与公民教育教学开展。就目前来看,正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直接管理致使学校思想领域的教育机械化、政治化,从事品格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无所适从,反而与教育目标规定的“四有新人”相去甚远。

学校是推动品格与公民教育的中坚,但是有前提性,那就是教育与行政相分离,政府不直接参与教育运作。当前,学校只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具体实行者,体现在公立大学校级领导由教育部门直接任命和以行政指标对高校进行考核上。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校将如何迎合政府喜恶作为头等大事,很少顾及教育本身,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方向性与尴尬性也就显而易见。而教师的职责是按照教育目标,立足教育规律,灵活性的对教育对象进行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知识传授、实践训练。

四、创新地方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表象上看,创新品格与公民教育是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瓶颈下的必然产物,但这并非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在于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实质是为了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且社会稳定,还是为了每个个体独立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如果将创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视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那么我们在对西方品格与公民教育借鉴上,可能会陷入利用西方已有的手段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措施、队伍和对象,使思想教育达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设想的政治效果,却不顾及个体的综合道德养成和健全权利义务主体的塑造。这显然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相背离,既不符合西方万恶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者本身的终极主张相背离。其结果必然使人工具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附属而失去人自身存在的价值。

从人类发展趋势来看,一次次的阶级社会更替和社会发展展现出来的都是个体对于自身发展的渴望,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身心上的。奴隶社会的奴隶觉醒甩脱了自身工具性的完全物化地位,封建社会的农民觉醒摆脱土地依附关系,现如今资本主义世界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也是被奴役方期望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追求人自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同理,创新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目的首先必须满足个体独立而全面的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个体自然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推动器,即使有某些不安和冲突,也会基于理性而妥善解决,这也是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吵而不乱”的原因所在,恰是良好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结果。所以,创新高校品格与公民教育既要正确看待西方过分关注个体的一面,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张,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我国学生思维训练的管理解析[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51-53.

[2]邓毅富,大学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女学生到公安局告密[EB/QL].(2008-12-01)金羊网http://www.ycwb.com/news/2

008-12/01/content_2020389.htm.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困境
跟踪导练(一)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