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

2014-04-26金瑶邓俊熙王琼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民族院校

金瑶 邓俊熙 王琼

摘 要:民族院校辅导员是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民族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从正视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出发,着眼于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积极探索推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为此,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育专业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构建专业的培训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制度机制。

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46-02

民族院校辅导员是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民族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造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院校肩负的光荣使命。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素质过硬、水平高超、质量可靠的辅导员队伍,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理应成为当前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诉求

(一)正视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理性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还不足以满足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辅导员工作处于离散型的非专业、非职业化状态,不同程度存在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欠佳,专业意识淡薄,队伍稳定性较弱,科研能力欠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较低,工作执行力、胜任力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民族院校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民族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为己任,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研究与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破解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更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二)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首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质量跟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整体建设状况密切相关。复杂多变的社会成长环境和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民族院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专业动态的发展过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走上辅导员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可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制定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地位。

(一)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民族成分较多,个体差异明显的各族大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低层次、低水平运行,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专业知识而言,首先,民族院校辅导员必须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学科支撑和理论武器,有助于辅导员更科学地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民族院校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学科视野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加全面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辅导员还应该掌握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最后,作为民族院校的辅导员,必须努力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俗民风,把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工作方式方法更加贴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

就专业技能而言,辅导员队伍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思想引导技能、学习辅导技能、生活指导技能、心理疏导技能和就业指导技能,应对突发事件技能。民族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掌握上述技能,才能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少数民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二)培育专业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

辅导员的专业服务理念是指辅导员在思想观念上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事情对待,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服务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将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实际困难、关爱学生成长成才贯穿于学生工作始终,将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作为终极奋斗目标。专业服务理念有利于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激励辅导员将工作作为一项终身从事的事业对待。

职业伦理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体现,包括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就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而言,必须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公正公平、团结协作、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必须培育终身学习、勇于实践、团结协作、注重实效的职业意识,提升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克服职业倦怠、提高职业的认同度、归属感、胜任力、执行力,积极进取,不抛弃、不放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塑造阳光、开放、包容心态。

民族院校辅导员只有明确岗位职责,科学合理定位,准确把握职业特征,才能激发专业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才能自发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职业心态。

(三)构建专业的培训培养体系

“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培育、专业地位的提升,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辅导员培训培养,导致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开发力度不够,专业素养部分缺失。因此,民族院校应积极组建既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辅导员工作有真实体验和丰富经验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专业培训师资队伍,队伍成员应由思想理论课老师、民族学专业课教师、资深辅导员组成,建立一个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专题研讨、学历学位培养一体化的培训培养体系,不断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作为民族院校,培训培养体系要体现民族院校特色,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列入主要培训内容,将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观察调研、挂职锻炼,到对口支援高校交流学习作为培训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有条件的民族院校应该通过设立高校辅导员专业或研究方向,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搭建可以创新研究平台,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完善教学方式,汇聚专业名师,不断拓展民族院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思路,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制度机制

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配套制度,具体而言,应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环节的制度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政策环境,不断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族院校辅导员的选聘制度,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民族院校要逐步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专业规范、从业标准规范化,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培训证书方能上岗,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辅导员的专业分工,制定辅导员的专业标准,明确不同专业辅导员的责任、权利及任职要求,严格根据辅导员职业准入的学历标准、专业背景、职业资格区分辅导员职务层级和人员类别。专业背景出身的辅导员能够更好地胜任辅导员的各项具体工作,专业知识理论储备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科研教学工作。作为民族院校,应该积极吸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以此改变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科研水平整体不高,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不断增强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实力。

其次,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考核制度。要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多头管理的局面,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党委评估中的权重,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作为衡量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以及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依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最后,建立完善高校辅导员保障制度。民族院校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扩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要根据物价的变动,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岗位补贴,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人教师的平均收入相当,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系列评聘制度,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立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实施辅导员职级制度,可以考虑将辅导员职级的标准确定与教师职务级别对应起来,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对应设成四级、三级、二级、一级辅导员,在此基础上畅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口”,将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重要储备,对于有专业背景、又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辅导员,可以向教学科研岗位分流。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度的分享[J].社会学研究,2000,(5).

[2]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通知[Z].2006.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0.

猜你喜欢

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民族院校
刍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辅导员队伍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作用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 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