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外语学院的国学“拓荒”

2014-04-26陈玲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陈玲

摘 要:通过阐述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的文化功能与当代价值,将“国学热”浪潮转移到外语领域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它作为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学术讲坛相结合,探寻这种承载方式的合理性。国学“拓荒”的必要性如下:加强国学涵养需要;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国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形成。

关键词:外语院系;校园文化;国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34-02

“国学热”大盛于各个文化领域,原因就在于国学能够古为今用。从《三国演义》学智慧,从《孙子兵法》学竞争,从《易经》学管理,从《礼记》学做人……这些汗牛充栋的书籍无非是在向大家阐述如何“古为今用”罢了。从大的文化视角来谈,只有现在的“古为今用”才算是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尽管中西文化的大碰撞早已开始,但无论是鸦片战争前对西学的不屑一顾,还是新文化运动后对西学的全盘接受,都是不健康的文化交流。只有当今社会背景下,文化传统尚未消磨殆尽,而西学也已渐渐从那高不可攀的神坛滚下,这两种文化才能够有更深层面的、生活化的交融。在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是一个新尝试,是对清末民国初年国学大师们学贯中西的反向复制。如果这种尝试真能取得一定效果,那么很多现在纠缠不清的问题或者就有另一种说法了。

一、国学今日

(一)国学的概念

国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后一个义项今已不用,前一个解释则现代性太强。

事实上,国学一词,至今文化界尚不能对它做出统一的定义。笔者较为赞同国粹派邓实的观点,他在《国学讲习记》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这个观点与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大国学”概念十分相似,季老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故而无论是邓实眼中的国学,还是季羡林眼中的大国学,都是对我国域内精华之学的统合,可以是器物层,可以是精神层,也可以是制度层,广阔精深,无所不包。

(二)“国学热”

20世纪80年代起,骤然兴起了“文化热”;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提出研究和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精神支柱,构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体系,“国学热”悄然兴起。21世纪以来,“国学热”继续升温,国家也开始重视这股思潮,在各个领域大力支持。从孔子学院的建立,到各高校国学院的建立,百家讲坛国学系列讲座的推出、国学经典名著系列丛书的出版……重建民族文化心理,更新社会价值取向,达到中华文化的自我超越,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基础,是“国学热”的至高主题,也是国家重视国学的重要原因。

“国学热”是在现代思潮越来越不能解释一些问题时,出现的一种“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冲击。这种“非主流”文化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博大精深,在沉寂百余年后又开始逐渐走向主流,并将以其优越的社会价值与经世作用继续为人们所用,“国学热”说明了人们在多元文化下已日趋理性。

二、外语学院国学“拓荒”的理据

(一)外语学院国学“拓荒”的必要性

1.加强国学涵养需要

部分国民的汉语水平已有所下降,而一些外语学院学生则对汉语产生了生疏感。语言尚且如此,依靠汉语承载的国学更是如此。国学式微百年,任何国民都有责任加强自身的国学涵养。外语学院学生与外国人交往机会远大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梦想,更是民族形象。一个不懂本国文化的人,走到哪都会让人看不起;一个不懂本国文化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外语学院学生应该比其他专业的更具有加强国学素养的必要。

2.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日俱进,这种文化交流已渐渐从理论学术走向日常生活。一个国家的文化大都具有同一性,载之于书的理论也必然会在生活各个领域有所体现。外语专业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国学素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不被外国人随意问倒,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国学。也只有不断传播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才能使国学不断更新、发展。

3.国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国学是域内精华之学的统称,不只是历史的,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国学发展至今,虽然有了“文艺复兴”式的“国学热”,但对于实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还远远不够。要加快国学复兴的速度,就必须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国学之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理解,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对错之分。因此,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读,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故而,由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很有可能会打开一个国学发展的新突破口,产生一种新的国学群体解读视角。

4.有利于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形成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百年前的国难与文化冲击形成的伤口尚未完全愈合,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也仍在形成之中。新时代的新文化必然是以西方现代化思潮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因此,由外语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国学“拓荒”,并将一种较新的文化方式或理念扩散到各高校,进而传播到社会中去,对于符合我国时代特征新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二)外语学院国学“拓荒”的可行性

1.文化共通性

任何文化都具有共通性,中西文化在本质上虽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并非完全割离的对立体。很多层面上,东西文化都有着共同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贤哲的思想与经典著作,虽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其内涵却惊人的相似。文化的共通性决定了外语学生学习国学并非像想象地那么困难,正如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兴致勃勃学习外国文学一样。

2.国家支持

国家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为国学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社会大背景下的国学大热,国家兴办孔子学院、国学院,支持电视、网络等媒体国学节目来号召国民学习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学复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国学交流与传播

高校藏书多、教师多、学生多,教育资源丰富,且大多数高校有外语学院、文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等,具有良好的交流条件与学习途径。因此,外语学院应该加强与其他学院的联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向一些名师大家学习,与一些国学涵养深较深的师生多交流探讨。

4.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且有较强的国学接受心理

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并非晦涩难懂,凝执不通。大学生具有较深的知识积淀与理论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于国学之道学有所成是不难的。兼之当今社会,经济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已经使得人们对现代化有了一定的迷茫,开始寄希望于传统文化,希望能在国学中找到精神寄养。相比之下,大学生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较之一般国民来得更为彻底和直接,这就为国学教育的开展在心理上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外语学院国学“拓荒”的承载方式

1.开设大学生学术讲坛与塑造校园文化

调查结果表明,合计84.22%的同学认为开设学术讲座与塑造校园文化为最佳途径,这和我们平常调查谈话与理论分析得来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将它与正在研究的大学生学术讲坛相结合,得出了以开设大学生学术讲坛与塑造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基本承载方式。

2.实施方式

第一,增加国学授课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国学课程,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并将最终研究成果通过讲课的方式展示出来,接受师生点评。第二,成立国学研究小组。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形成国学研究小组,作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第三,进行国学比赛。具体可以有国学知识竞赛,国学问题的辩论赛,以及对热点问题进行国学思考,可经选拔后进行讲座。第四,建立国学校园风气。在开设大学生学术讲坛的基础上,烘托学院氛围,打出国学外语学院的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息。

四、外语学院国学“拓荒”的文化功能与当代价值

1.文化功能

国学具有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可以教育、感化和凝聚人心,而外语学院学生进行国学“拓荒”,可以激发全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斗志,振兴国学,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国学可以视为一门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功夫熊猫》这一类中国元素的外国电影由有国学素养的外语专业生来制作,也能产生很好的效益。文化需要对比,才能发现其不足,需要双语或多语者对其进行域外传播。

2.当代价值

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能引发全民积极性,带动国民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增添民族自信心,打破以西学为中心的可耻话语权。从外语学生入手,有助于寻找国学的当代视角,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学复兴到一定程度后,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为两岸统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五、结语

2012年莫言的《蛙》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籍作家的当代作品第一次获得世界的认可,然而国内读者对于莫言的作品却大多停留在买而不读的层面。这说明中西文化交流还远远不到位,莫言的作品虽符合了西方人的胃口,却难以满足本土人的需求,而国人仍浮躁地认为必须得到诺贝尔认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使外语学生进行国学“拓荒”的主观意义应该是造成一种形势,一种学外语的学生都觉得国学好,要重新审视度势。一种陈寅恪旅居欧美十三年,带回来的却是国学;季羡林奔走世界游学,却成了国学大师一类的势。这种形势才能使国民们真正重拾信心,认同并传承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东.大学国学教育的价值与现实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2]辛红娟.“国学重振”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6-139.

[3]赵忠德,邹璐.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0,(4):46-54.

猜你喜欢

国学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垂”改成“掉”,好不好?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趣味国学
众说“国学”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浅析绩效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