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预防

2014-04-26龙玲陈世海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预防

龙玲 陈世海

摘 要: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形势严峻,性侵害折射出家庭监护和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善,社区照顾不足,社会风气不良和政府保护不力。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预防,需要提升家庭的监护和教育能力,改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发挥社区的照顾功能,引入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加强政府对女童的保护。

关键词:留守女童;性侵害;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43-03

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以此推断我国农村留守女童近三千万。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照顾和保护,农村留守女童极易遭受性侵害。

一、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形势严峻

根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媒体报道的儿童性侵害案件的统计,自2006年到2008年媒体共报道了340件儿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自2009年到2012年媒体报道的案件数超过了500件;2013年1至6月期间,媒体又报道了超过100件儿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2]。

媒体曝光的性侵案件中,受害者主要是农村留守女童。留守女童性侵害形势严峻,具有性侵女童低龄化,性侵主体多元化,性侵地点集中化,性侵手段多样化,性侵取证困难和性侵伤害严重等特征。留守女童性侵案中,受害女童年龄偏小,10岁以下的女童易遭性侵,留守幼童在幼儿园被性侵的案件屡屡曝光。性侵女童的犯罪嫌疑人主要是女童所在学校的男性老师,女童所在社区的熟人和女童家内的男性亲戚。犯罪分子利用老师的身份,在学校放学后,以检查女童的功课或补习作业的名义,把女童单独留在学校的教室里或办公室里,伺机对女童进行性侵害。学校附近的社会人员,利用学校夜间安全的漏洞,进入学校对住校的留守女童进行性侵害。在女童去学校的路上,在社区荒废的场地,也极易遭受社区熟人等性侵害。性侵施暴者事后以恐吓、威胁、给钱、买零食等方式哄骗女童,让女童保守秘密,多次对女童进行性侵害。性侵害伤害了女童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的撕裂,增加了感染乙肝、性传播疾病、艾滋疾病的风险;性侵害可能带来女童的意外怀孕,甚至危及生命[3]。令人担忧的是,留守女童由于年龄小,不少女童被性侵害后不敢告诉家长,没有及时求助。由于报案时间的延后、体外射精、嫌疑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给生物物证检材的发现和提取带来很高的难度[4]。女童性侵害后的无力感、愤怒感、自责感、耻辱感等情绪如果没有得到疏导,将长期困扰女童,负面的情绪和阴影将伴随女童的一生。在比较闭塞的农村,传统的“处女”情结至今影响着村民,性侵害将影响女童未来的婚姻。性侵害的污名化使性侵女童在学校和社区中贴上“不洁”、“坏女孩”的标签,女童及其家庭被社区和学校排斥,影响女童的社会融入。

二、留守女童性侵害的原因分析

1.家庭监护和教育不到位

《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是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防止被监护人受到不法侵害;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农村留守女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对女童的照顾和保护,没有尽到父母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与女童的沟通,没有履行好父母的教育责任。在农民工与留守子女日常沟通的话题里面,留守子女的学习(考试)成绩、在家是否听话、饮食状况、人身安全、钱是否够用是排在前五位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青春期爱情状况、照顾者的态度等交流较少[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性教育难以启齿。在女童的儿童期,缺乏对女童的性别教育;在女童的青春期,缺少对女童的性知识教育;在女童的成年期,缺少对女童的性道德教育。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和性安全教育,不少女童成为性侵害的受害者。

2.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善

学校对留守女童具有教育和保护的责任,女童遭受性侵害折射出学校教育理念的落后,学校性教育方法的单一和教育效果的不足。2012年笔者的团队对所在城市6所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笔者在服务期间对学校师生进行了走访,这些学校都没有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或相关的生理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性教育教材。学校的卫生课程由生物老师担任,涉及青春期知识时,生物老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进行讲解。农村留守女童缺少性知识,性安全意识较差。近期媒体曝光的女童性侵案件中,性侵害发生在学校中并且学校男老师可能就是性侵嫌疑人则反映出学校管理不善、监督不到位和安全防卫能力的不足。学校缺少对男性老师的教育和监督,对性侵没有预防措施。社会人员进入校园性侵住宿的留守女童,反映出学校安全防卫的不足。

3.社区照顾不足

留守女童性侵害折射出社区基础功能的缺失,照顾和服务能力的不足。性侵女童的犯罪分子就在女童的身边,性侵害可能发生在社区中,反映出社区环境的不安全。社区承担了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没有做好对留守女童等特殊群进行社区照顾和保护。社区没有消除安全隐患,没有对社区的危险分子进行监督和矫正,没有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同时,社区没有做好教育的职能,没有对社区中的留守女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性教育,没有对社区居民开展犯罪预防的法制教育。

4.社会风气不良

留守女童的性侵害折射出社会风气的不良,社会缺少对女童的保护和关爱。目前,电脑、手机等成为黄色视频、文字的重灾区,娈童、强暴幼女等成人影片在网络传播,情色影片不加码不限制地在社会播出,黄色信息的蔓延扭曲了社会的性道德。不少犯罪分子以耍朋友为名,与未满14周岁幼女多次发生性关系。个别政府职员性侵留守女童后,把性侵说成嫖宿,抹黑留守女童的形象。媒体在披露性侵新闻时,对性侵细节、性侵受害者等信息不加限制的报道,对女童及其家庭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增加了社会模仿的可能。性侵害反映出社会缺少对女童的保护,没有为留守女童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5.政府保护不力

留守女童性侵害折射出政府部门权责不明,保护和照顾职能履行不到位。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国家要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留守女童父母在外打工,没有履行好家长的监护责任,按照法律规定,政府需要对监护人进行教育和监督,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监护。留守女童的保护涉及教育、妇联等多部门,部门间缺少合作和沟通,缺少对女童的保护。目前没有明确的牵头部门和协调机制开展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伤害的工作,缺少对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干预救助措施和程序的具体规定,导致政府部门对虐待儿童、儿童性侵行为早期很难介入,执法无据,使得儿童伤害案件的干预难[6]。当性侵害发生后,女童及其家庭面临着求助困境。

三、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预防

1.提升家庭的监护和教育

家庭是留守女童成长的重要场域,家庭对儿童负有监护、教育、保护和照顾的责任。家长外出务工期间,应多打电话、发短信关心女童的情绪,多与女童进行沟通,表达对女童的爱与关心,教女童保护自己。在女童幼年期,母亲对女童进行性别教育,让女童明白性别差异;在女童青春期,教女童青春期生理变化,教女童性知识,提醒女童预防性侵犯;在女童成年后,教女童性道德知识,让女童明白性与爱的责任。母亲用女童能够听懂的语言,利用一起洗澡等机会,告诉女童性别差异,女童背心和裤衩等隐私范围不能让男性触摸;引导女童对母亲没有秘密,鼓励女童告诉母亲成长的烦恼和秘密;母亲要细心观察女童的身体感受和情绪变化,信任、接纳和支持女童。如果受到性暴力,女童要及时告诉家长,寻求家长的保护,同时还要注意保留受强暴的证据(如内裤)等。母亲外出务工期间,委托女性长辈对女童进行性安全教育,关注女童的身体变化,及时为女童提供性知识。

2.改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在预防留守女童的性侵犯中,学校的性教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学校担任性教育的老师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具有从事性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又有趣的性教育,可以采用绘本、漫画、动画、游戏等儿童喜爱的方式进行性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同辈群体的互助作用,用小组工作的形式,设计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在活动中传递女童性安全和性教育知识,鼓励同辈群体分享各自的经验,相互支持和鼓励。学校可以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的性安全教育手册,教学生预防性侵犯,防拐骗。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在男性教师入职前进行犯罪前科的审查,对于有性犯罪前科的老师,不得聘任。入职后性犯的老师,一律清退出教师队伍,永不录用。学校的男性老师课后不能单独约见女生,老师与学生的会面需要会谈记录。最后,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寄宿的学校,社会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女童住宿的房间安装防盗门窗,夜间有女老师或生活老师陪护,保护女童的安全。

3.发挥社区的照顾功能

农村社区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社区要鼓励邻里互助,引导女性邻居照顾留守女童,关注女童的身体发育,为女童提供青春期的指导,协助女童临时监护人保护女童,尤其是临时监护人不在家女童独居的时候,保护女童的安全。动员社区志愿力量,发挥社区党员、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作用,用好社区的功能室,在女童放学后为女童提供下午课堂,辅导留守女童的作业,开展丰富有趣的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女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弥补家庭监护和教育的不足。发挥农村社区妇联组织的作用,在农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幸福家园,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览资料,有趣的性教育视频,开展多样的性教育小组活动,协助家长做好女童的性教育。同时,做好社区安全的治理,组织志愿力量加强社区安全的巡查,尤其是社区中偏僻荒废的地方,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对社区中的矫正对象、高危人群,加强监督和管理,在社区中进行法制教育,威慑犯罪,避免留守女童安全事件的发生,营造安全友爱的社区环境。

4.营造安全友爱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预防,需要净化社会风气,对手机、电脑上的黄色信息、黄色影像等严格屏蔽,对公映的电视电影节目进行分级审查放映,尤其要加强对儿童喜爱的动画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审查,为社会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女童防性侵的意识和能力;为有需要的女童提供个案管理和服务,长期跟进女童的成长;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治疗,修复家庭关系,为女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开展留守女童小组活动,为女童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鼓励女童的参与,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社会组织服务进社区、进学校,在学校、社区和社会开展留守女童社会保护的宣传,提升全社会保护女童的意识,共同保护女童的成长。

5.政府加强对女童的保护

留守女童性侵害的预防,离不开政府的努力。第一,政府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监督家庭对女童的监护,对于没有监护能力的家庭、高风险的家庭,由政府福利部门代为监护,保护儿童的权益。第二,完善和修订法律法规对女童的保护。对于性侵儿童的犯罪分子,出狱后加强监督和矫正,明令不得接近儿童聚集区。第三,明晰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清晰界定各部门在儿童保护中的职能和责任,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考核。第四,完善留守女童性侵害的社会救助。对于遭受性侵害的留守女童及其家庭,政府需要提供紧急庇护和经济救助,协助女童及其家庭渡过难关;为性侵女童提供医疗救助,预防意外怀孕和性疾病,指定女性医生陪同女童完成医学取证;为女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协助女童及其家庭发泄情绪,修复家庭关系;为女童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女童及其家庭维权;在案件披露、取证、录口供、上庭等环节为女童设置隐私保护,全程由女性职员陪同。

四、结语

在中国的农村,留守女童性侵事件屡屡曝光。留守女童性侵害事件折射出家庭对女童的监护不到位,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善,社区服务能力不足和政府保护不力。性侵害严重伤害了女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了女童的成长。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和政府应行动起来,为女童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保护女童的性安全,预防性侵害的发生。当性侵害发生时,及时有效地为女童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支持,鼓励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协助女童及其家庭的复原,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

(2013-05-10)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

3-21437965.html.

[2]韩晶晶.性侵害案件儿童被害人法律援助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3,(4).

[3]龙玲,陈世海.农村留守女童性侵害的社会工作服务[J].宜宾学院学报,2013,(8).

[4]吕金星.性侵犯案件中生物物证收集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

[5]詹海玉.农民工与留守子女日常沟通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洪英.浅议女童权利保护相关法律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13,(4).

猜你喜欢

预防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浅谈学校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浅谈发票腐败及其治理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