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PV感染联合细胞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04-26宋晓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整倍体细胞核宿主

宋晓兵

HPV感染联合细胞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晓兵

目的 检测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情况, 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 联合细胞DNA检测, 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准确率。方法 100例宫颈癌患者HPV及DNA检测情况, 石蜡切片对比分析, 结果 HPV感染联合细胞DNA检测确诊99例, 确诊率为99%。结论 HPV感染联合细胞DNA倍体分析应用于宫颈癌筛查, 可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明确病因,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HPV感染;细胞DNA倍体;宫颈癌筛查;临床应用

近年来,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 发病年龄提前, 人们对于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它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 没有持续高危HPV感染, 没有可能发生宫颈癌。

1 HPV感染方式

在宫颈癌的病因学上, 几乎所有宫颈癌都是由15种致癌性HPV病毒引发的持续性感染, 有必要了解一下HPV病毒的基本知识和它的感染方式。HPV病毒是很小的双链DNA病毒, 在细胞核内复制, 有20面衣壳, 其感染方式有两种。

1.1 允许性感染:病毒DNA游离于细胞中, 并能自我复制。此种感染方式不会致癌,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细胞破裂死亡。1.2 整合性感染, 病毒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 根据病毒自我复制的活跃程度, 又分为以下两种。

1.2.1 潜伏感染:病毒不发生独立的自我复制, 仅在宿主细胞分裂时和宿主DNA一起复制, 因此拷贝极低, 虽然可以长期存在, 但常常检测不到病毒的存在, 对宿主的危害性也很小, 即使在一定的情况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免疫功能下降,又重新进入活跃复制状态, 现在, 研究表明, 危害性不大。

1.2.2 病毒活跃复制, 能够产生新的完整病毒颗粒, HPV的DNA具有两个编码区, 分别产生两种蛋白, 一类为早期基因区, 位于整个鳞状上皮分化早期如基底细胞内, 共有E1~E2, E4~E7, 6个早期蛋白, 需要了解的的主要有①E4蛋白, 虽然从基底层开始就能产生, 但在鳞状上皮细胞分化较好, 出现鳞化时产生的量达到最多, 此蛋白的功能是分解破坏细胞角蛋白网, 产生挖空细胞的外观, 因此, 真正典型挖空细胞只出现在整个鳞状上皮已经开始明显分化的中表层内。②E6和E7蛋白, 是病毒的癌基因, 是HPV能够致癌的罪魁祸首, E6通过与野生型P53结合, 促使其降解, E7能够结合Rb基因, 并抑制其活性。在它们二者的共同作用下, 使细胞宛如一辆失控的车辆, 在细胞周期内一路狂奔, 不断复制, 同时丧失分化能力, 这就是HPV致癌的根本原因。CE2蛋白, 能够抑制E6, E7的功能, 制约两种蛋白发挥作用, 不让它们过分扰乱宿主细胞的细胞周期, 让宿主细胞继续保留分化、成熟的能力, 以保证衣壳蛋白的供应和完整子代病毒颗粒的产生。因此, HPV感染人体后, 如果E2和E6/E7的相互制约能够达到平衡, 宿主细胞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破坏, 但依然能够分化和成熟, 此时, 患者表现为湿疣, 一旦发生整合感染, E2失去功能, 宿主细胞过度增殖, 就会产生癌前病变,甚至最终发展为癌。HPV16多见于宫颈鳞状细胞癌, HPV18见于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1]。

2 细胞DNA检测

如果HPV(+), 阴道镜活检, 发现病变相应治疗, 未发现病变, 锥切, HPV(-), 每半年一次, 直至正常, 然后每年一次,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进行阴道镜活检, 而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细胞核内遗传物质DNA倍体定量检测, 判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在细胞恶变过程中, 遗传物质DNA含量早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通过评价细胞核各参数改变的程度, 对于肿瘤预后进行判断, 指导肿瘤的治疗, 是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工具。

每一种正常细胞的体细胞核内均有23对染色体, 只有增殖期的细胞才会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加倍, 但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绝大多数细胞处于静止期, DNA含量相对恒定, 当致癌因素早期作用于细胞时, 细胞核内DNA结构和含量发生改变, 最终发展为细胞形态异常和恶性增殖。因此, 细胞DNA定量分析可通过测量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 在细胞形态不明显前即可检测出病变细胞, 实现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癌症是一种染色体疾病, 致癌物质、罕见的遗传病症及偶发的有丝分裂错误都是通过产生非整倍体引发肿瘤的, 非整倍体以千计的基因和它们编码的蛋白处于失衡状态, 为细胞发展成更严重的非整倍体创造了条件。不过, 从非整倍体早期发展成恶性肿瘤需要较长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 医生可见从容的进行检测和实施外科手术。在癌症早期, 还可以通过检查非整倍体来区分恶性肿瘤和相貌雷同的良性肿瘤, 当癌症进入晚期, 检查与耐药或转移性相关的非整倍体, 医生就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质量方案, 癌症的发生都是从细胞恶变开始的, 即细胞核的改变开始, DNA是人体染色体组成成分,是遗传物质, DAN突变(染色体的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是癌变基础, 在癌变过程中, 染色体不稳定导致其数目和结构的高度异常, 最终积累, 演化为癌症[2]。

细胞DNA定量分析标准DNA指数和临床意义:

DI=1(0.8~1.2), 二倍体细胞、2C细胞, 正常细胞, 可以定期正常筛查, 2~3年。

DI在1~2(1.2~1.8), 1~2个异常细胞, 少说细胞为正常细胞的增殖周期, 多为慢性炎症或HPV感染, 如有细胞锋出现,肿瘤可能性大, 建议临床4~6个月进行复查, 以便明确原因。

DI=2(4倍体细胞、4C细胞), 如果大于细胞总数的10%,可能是癌前病变和肿瘤细胞, 建议活检。

DI>2.5(异倍体细胞、5C细胞), 癌前病变细胞、肿瘤细胞、HPV感染, 建议临床活检。

DI>4.5(异倍体细胞、9C细胞), 多为肿瘤细胞。

3 讨论

DNA倍体分析是反应肿瘤良恶性的客观指标, 因此联合HPV检测提高了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及病因学并简便易行。DNA倍体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细胞核通过全自动DNA倍体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扫描处理。细胞片染色质量控制采用大鼠肝细胞片作对照, 一般情况下, 该系统对每张玻片上5000个以上的细胞核进行扫描分析, 对每个细胞核的123个核特征参数值包括细胞核面积、细胞核积分吸光度、具体结构特征和长度特征, 自动进行分类和计数, 如正常上皮细胞、增生或癌变细胞、淋巴细胞及未参与诊断的垃圾细胞(重叠细胞核, 聚焦不良细胞核和核碎片等)。全自动DNA倍体分析系统可以自动的测定出每例玻片上的DAN指数(DI)>1.25, >2.5细胞数占被测细胞总说的百分比, 不正常上皮细胞DI的均值.然后自动打印DNA倍体分析直方图和细胞点阵图.凡是有>5C细胞的玻片, 都要在显微镜下逐一进行核实, 以排除该系统垃圾和重叠细胞核误认为异常细胞[3]。

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DNA非整倍体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标记之一, 随着DNA含量的上升, 异倍体细胞或非正倍体的出现率也随之升高, 因此, 测定细胞核DNA含量与倍体可以了解细胞增殖状态, 从而判断细胞有无恶变倾向或恶性程度,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增加, DI值、DNA异倍体检出率逐渐增加, 肿瘤组织细胞DI值越高, 肿瘤恶性度越高。所以, HPV感染联合细胞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重要:①早期检测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②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 整倍体肿瘤其预后通常较非整倍体肿瘤好;③指导肿瘤的治疗, 经过放疗、化疗治疗后, 非整倍体细胞是否消失直接反映治疗的效果好坏对于宫颈癌疗效的评估, 浸润性宫颈癌中, 非整倍体细胞越多放疗敏感越强;④明显提高传统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检测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 回允中.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278.

[2] 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5-120.

[3] 回允中.妇科病理图谱.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2-105.

462300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

猜你喜欢

整倍体细胞核宿主
指向科学思维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非整倍体结肠癌对顺铂的耐药性研究
不同指征患者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的比较
野生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报告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酶在整倍体与非整倍体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产前健康教育干预降低胎儿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研究
抓住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