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岫岩之太平鼓

2014-04-25关意宁

音乐生活 2014年10期
关键词:岫岩鼓面小鼓

文/关意宁

关于岫岩之太平鼓

文/关意宁

有的时候细细品味和一个艺术品种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识有点相似,看似是偶然,其实是一种缘分,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比如说我跟随东北大鼓课题组做田野调查,从榆树到锦州,又从锦州到岫岩,于是在岫岩遇到了皮影,还有太平鼓。

第一次见到太平鼓之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因为东北大鼓课题组在岫岩地区是大有名气的,大凡有田野经验的人可能都会时不时带着惰性地去凭以往经验自以为是地认为,地方文化馆常常会极力推荐当地的品种,而其中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往往凤毛麟角,研究者经常白费力气。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不甚称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源自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偏爱,他们的推荐往往夸张。久而久之,一些研究者也就因此麻木了。

太平鼓就是这样被介绍到我们面前的。岫岩市文化馆的一间办公室,一张大大的办公桌,一边是课题组的成员和摄像机、录音笔,另一边是还在虚席以待即将到来的民间艺人。门开了,走进一对父子,典型的东北农民模样。特别是父亲,脸型较长,丹凤双眼,在沈阳故宫画像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满族面孔,他就是岫岩太平鼓的省级传人袁德贵老人。这对在当地颇负盛名的艺人保持着朴实的态度,与由我们组成的“专家”队伍略微羞涩地稍作寒暄之后,自顾自地开始装扮。

这次文化馆演出是临时的,艺人们仅仅戴上了作为发响乐器的腰铃。整条腰铃由18支铁片制成的细长锥形铃错落地串联而成,艺人依靠腰部摆动,使锥形铃相互撞击发声。锥形铃的侧面没有被焊接起来,而是留有一条缝隙,我想这是使铃声更空冥的原因。除去腰铃外,艺人今天所用的道具只有鼓了。当时我还不知道太平鼓与萨满跳神之间的分别,太平鼓使用的必要道具,也是最重要的发声乐器单面鼓也与萨满鼓非常相似。单面鼓是由粗铁丝转成椭圆,绷着一面羊皮制成。粗铁丝的两端椭圆下部汇合连着鼓柄,以至于椭圆形有些变成了蚕豆的形状。鼓柄用布条层层缠绕着,看不见里面的情景。在鼓柄的下端又有三个水滴形的铁环,每个水滴下面又挂有正圆形铁环,大鼓上各挂3个,小鼓上挂2个。根据演出的功用,我所了解到的这种单面鼓只有大、小两种规格,而事实上我们见到的每面鼓大小都不甚一致,所以我想艺人对鼓的尺寸没有特别要求。但大、小鼓之间的区别是严格的,因为在每一次演出中,有多少个艺人就将有多少面大鼓,而小鼓则只有一面。鼓的发声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左手持鼓、右手拿一根很有弹性的细竹条,上端包上胶布是为鼓鞭,以此击打鼓面发声;一是左手持鼓时面对鼓面,依靠左手在身前逆时针画圈,促使鼓柄上的圆环互相撞击发声。其中鼓鞭击鼓的声音是非常让人难忘的,我很仔细地观察过这些单面鼓,制作鼓面的羊皮薄而细腻,而且具有相当的韧性,以至于紧紧地张成鼓面,所以单面鼓的声音中心分明,有一种特有的脆实和坚定。我遇到的艺人们多是从艺多年的老艺人,这些鼓自然也跟随了他们多年,于是羊皮上的毛孔里也积蓄了尘埃,也许是这样在鼓声的余音里又有些许难以名状的历史感和将生灵奉献给神明的神圣感,大小鼓都是如此。或许因为小鼓的声音更高,所以那音响更使人惊觉或者感悟。

短暂的装扮之后,演出正式开始了。因为这次并不是要呈现完整的演出现场,而只是以样品的形式展示给我们两个他们选出的片段,所以表演的两段一共只有十几分钟,而这短暂的演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艺人当时的介绍,他们选择了“站鼓”和“走鼓”各一段,我那时还并不知道这之间的区别,但那富有乡土气息的旋律和不断重复的神秘鼓点,却萦绕在我脑海久久不绝。回程的路上,东北大鼓艺人于晓霞老师幽默地这样形容袁德贵:“那老头可厉害了,一蹿多老高。”在大家的一片笑语声中,更深入完整的下一次田野调查行程也悄悄定下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岫岩鼓面小鼓
岫岩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寂静(外一首)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研究
——以岫岩玉雕为例
彩泥变变变
——鼓
你好,小鼓
小鼓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浅谈岫岩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永远的小鼓
漫谈岫岩玉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