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国声乐梦”描绘生命的色彩
——金铁霖教授访谈录

2014-04-24★文/姜

音乐生活 2014年1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艺术

★文/姜 楠

用“中国声乐梦”描绘生命的色彩
——金铁霖教授访谈录

★文/姜 楠

唱响世界·我的中国梦——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现场

金铁霖教授,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铁霖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主席等。先后被多所大学和艺术团体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顾问。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音乐教育突出贡献奖;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十大艺术英才;获选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

1963年,金铁霖教授开始从事声乐教学,至今已在这个讲台上辛勤耕耘了五十个年头。五十载岁月,半个世纪的春秋,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歌唱家、教育家,为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声乐学派一直在努力着,他被公认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金铁霖教授从教的五十年是辛勤育人、桃李芬芳的五十年,是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五十年。他用自己对中国声乐事业的那份执着和真诚,把心献给声乐教育事业,把爱献给热爱声乐的学生们。今年适逢金铁霖教授从教50周年,笔者专程赴中国音乐学院对金铁霖教授进行采访。在一个周末的午后,笔者在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中国声乐教研中心的琴房里与金老师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问:金老师,您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的标题是“唱响世界·我的中国梦”。请问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答:作为中国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梦,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音乐梦,具体的讲是中国声乐梦。就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把中国的声乐做得更好、更强、更大、影响更远,把中国声乐发扬光大,让中国声乐走向世界舞台,唱响世界,让中国声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世界各国都喜欢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各地都有中国的声音,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问:金老师,您从教50年来,培养了那么多的优秀学生,为民族声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秘诀是什么?

答:从从事声乐教学起,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总结、积累和研究。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注重“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标准,以“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基本过程,遵循艺术规律,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总结出了“感觉式启发教学法”,调动学生思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总结得出了“反向平衡法”、“辩证教学”、“整体教学”、“支点教学”、“通道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至于秘诀,我觉得十个人有十个人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因人而异,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用科学的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挖掘出来,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和个性。

问:金老师,您桃李满天下,对待教育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口碑极好,请您谈一下与学生的关系。

答:我和我的学生们关系非常融洽、感情深厚。对我来说,学生们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把歌唱好,让每首歌都能广泛流传,作为教师,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观众喜欢。这样老师高兴,他们自己也高兴。学生们对我也像对父母一样孝顺。我和学生是合作者,亦师亦友。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注重他们的歌唱心理,以鼓励为主。重视他们的发展,多给他们提高的机会,让他们的长处发挥好、施展好、利用好。教师本身就是奉献者,是蜡烛,我要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的学生们。

问:金老师,请您谈一下从教50周年系列活动。

答:这次活动是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联、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此次从教50周年系列活动分为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12月6日的声乐教学研讨会和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以及即将到来的12月29日的香港之行。学术音乐会是对我从教50年来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教学研讨会是要探讨如何为中国声乐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总结、梳理中国声乐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成果、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里我还要谈一下我的学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在新闻发布会、教学研讨会和学术音乐会活动中,他挑起了重担,担任了主持人和演唱。在当初选谁来担任系列活动的主持人时煞费苦心,先从中央电视台多位著名主持人中反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刘辉来担任,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他是我的学生,对我的教学十分了解;第二,他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教师,和我一样一直从事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第三,他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院长,我也曾经担任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刘辉的主持发言很好,有层次、有分寸、有深度、学术性强、逻辑性强、理论性强,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大方得体,代表了正能量。他这次在主持过程中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我本人也很高兴。

问:金老师,请您谈一下艺术修养的提高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答: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具有的,都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需要从许多方面入手来培养。青少年时期不要急于进行声乐训练,等到变声期过去后,看变声后的嗓音状态,等声带状态稳定了,再看是否适合。艺术修养的培养可以从器乐入手,不论是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的学习,都会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会通过学习培养乐感,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只有多听、多看、多接触,才能培养艺术情趣,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才能提高艺术审美趣味,扩大艺术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

问:金老师,请您谈一谈中国声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答:中国声乐是整个中华民族声乐形式的一种体现,涵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及不同类型的演唱,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用“中国声乐”来概括中国现阶段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形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国声乐发展的全面性,用中国声乐代表中国,也可以叫“中华声乐”。声乐教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民族声乐变成狭义的概念后,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有56个民族,汉族民歌只是中国民族声乐中的一隅,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民族声乐,各民族在音乐的韵律、味道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歌剧创作中,高音唱段多,中低音唱段少。声部发展建设不平衡,还有待完善,男女声部高音多,男高音中高腔类型多,中低声部少。我们要既继承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又科学地借鉴西方先进的声乐训练手段中的精华,把外来的形式、方法融汇进来,以满足中国人的审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人的嗓音结构区别不大,世界各国演唱的共性是相通的,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一样的。根据自己民族的语言、风格、情感、表演形式等,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掌握了方法,各国歌剧、艺术歌曲等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就都能演绎。科学方法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只要是演唱中国作品,并且具备了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就都应该纳入中国声乐的范畴。唱中国歌的人就是中国唱法,把中国语言、风格、特色解决好,就是中国声乐。只要学习好外语,中国声乐也能唱外国歌。中国声乐梦也就是世界声乐梦。希望中国声乐风格更多,色彩更多,那么世界的天空就会更加五彩缤纷。

在采访过程中,金老师饶有兴趣的给我讲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从小金老师就喜欢乐器和体育,会弹吉他、吹笛子,是学校的文艺部长。哪样乐器都会点儿,但谈不上精通,顶多算是爱乐者的水平,但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已经彰显出来。为了能够更系统、更专业,他自学了不少乐理知识。1954年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去哈尔滨招生,金老师决定报考作曲专业。因为年少的他认为从事作曲工作年限长,人即使不在人世了,作品依然流传给大家,如“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在哈尔滨一中的招生考场上,金老师从200多人报名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入围12人面试名单。在面试考场上,他还依稀记得一个高高的、年轻的、瘦瘦的、风度翩翩的老师让他唱首歌,金老师就唱了首南斯拉夫歌曲《深深的海洋》。背着唱完后,老师就建议他报考声乐专业,说“你的条件可以向声乐方向发展”。那时的金老师对什么是声乐很迷茫,认为是“吹笙”。走出考场只能向参加考试的同学咨询,有同学告诉他,声乐就是用嗓子唱歌,这就是金老师对声乐的最初概念。可正是这句“你可以向声乐方向发展”,为金老师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金老师就是从那时开始对声乐格外关注。用金老师的话说,虽没考上附中,不是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但那位老师给他指了一条光明大道,金老师也是按照这条路走出来的。

在几十年后回看当初,一个人与一份职业之间,似乎也需要一种天注定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金老师说他对沈阳音乐学院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格外关注。金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东北的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发展。他说,近些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发展迅速,培养出了不少音乐艺术人才。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不论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几次成功举办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现在已经成为沈阳音乐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国内大型文艺活动及比赛中到处可以看到沈音人的身影,在各大音乐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导队伍中也总能找到沈音校友的身影。金老师表示,他对东北这片养育他的沃土十分有感情,他会继续关注东北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金老师说:“我要为我的学生们多活几年,要为中国声乐的事业发展多工作几年。我会和你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共勉。”音乐是他的生命,声乐教学是他生命的支点。金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兴趣、全部的心智都放在了声乐教学事业上,心无旁骛。他的教学有成果、有“秘笈”。正是对艺术主张、艺术观念的正确认识,使他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声乐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研究出了一整套科学、简单、朴素,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秘诀”。金老师用50年来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给自己的中国梦写下了一个属于他的完美注释——中国声乐梦。正如在金老师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人到中年》中写到的,“岁月流离失所,光阴似箭,时光一去不再复返,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转眼之间已是中年,美好的生活在招手,事业的闪光在呼唤,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我们的信念就是奉献。”

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在采访中笔者能感受到金老师对待声乐艺术的满腔热情和坚定执着。在金老师琴房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满了字,还有示意图,金老师说他时刻在提醒自己和学生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金老师虽已是古稀之年,虽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仍然在坚持,仍然在努力。金老师作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的辛勤耕耘者,用自己的谦逊、严谨与坦诚,感染着我。人生在追求中升华,学路漫漫,他依然在追寻。他就是一支蜡烛,在点亮别人的过程中燃烧着自己,这就是一种付出,一种爱的付出,一种生命的付出。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