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福建(之二)木偶戏

2014-04-24★文/张

音乐生活 2014年4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百戏傀儡

★文/张 晨

走进福建(之二)木偶戏

★文/张 晨

福建的戏曲历史悠久,至少在唐代,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百戏”就已经在闽中出现,并盛行于沿海市镇乡间。唐代百戏、傀儡戏、歌舞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给福建戏曲以丰富的滋养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宋代,福建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发达地区。戏曲活动在城乡间也相当普及。在漳州农村,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乡村演戏和看戏已经成为一种地方风俗,戏曲深受广大乡村民众的喜好。戏曲艺人乘农闲结社演出,戏台往往临时搭盖,过后拆掉。演员只管演戏,戏头负责集资及演员的薪酬。莆田城乡民众对看戏情有独钟,有时甚至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南宋诗人刘克庄写道:“空巷无人尽出嬉”、“丛祠十里鼓箫忙”、“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都在戏场”。宋代泉州太守真德秀担心百戏盛行延误农时,甚至发出了“莫看百戏”的劝农文。

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出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仅莆田一县就有戏班32个。梨园戏、木偶戏、布袋戏经常演出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福建戏曲的舞台艺术独树一帜,戏曲剧目、剧本浩如烟海,流传于民间的戏曲故事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戏装、戏具、傀儡头已超出其表演价值而成为中外观众的收藏品。各种戏台、戏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批堪称福建艺术文学佳作的剧本蜚声海内外。

“木偶戏”又名“傀儡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特殊剧种。福建素有“木偶之乡”的盛誉,以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最为有名。

提线木偶大约在唐末传入泉州,俗称“嘉礼”。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木偶”、“线戏”、“弦丝傀儡”,顾名思义由其操作的弦线而来。提线木偶由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

南宋时,提线木偶在闽南一带已广为流行。明代时的技艺有很大提高,已经可以表演复杂的大规模的历史剧了。清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中曰:“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线戏……泉人最工此技。”

清末民初,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在当时反帝思潮影响下,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木偶戏从此摆脱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

民国初年,泉州城里大小木偶戏班有6 0多个,艺人30 0多人。提线木偶以泉州提线木偶最为有名,它的特点是提线多,一个木偶的提线多的达2 4条,少的也有16条,若连人带马的有30条。能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多个不同动作,生动、活泼、准确、传神、细腻、逼真,常常令人拍案叫绝,极富感染力。木偶剧目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传统剧目近8 0 0出。在音乐曲调上有自成一格的“傀儡调”。泉州提线木偶的头型雕刻细腻生动、巧夺天工,著名艺人江加走雕刻的“傀儡头”享誉世界。

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有7 0 0余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其中有些戏文,如《窦滔》,为全国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成为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经数百年传承,提线木偶戏已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 “傀儡调”。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30 0多个曲牌。

近年来,提线木偶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受到中外观众欢迎。

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流行于闽南方言区、台湾及东南亚。因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故称“布袋戏”。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如今,在每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中,都有众多国内外的木偶表演团体汇集这里,进行木偶精品节目荟萃展演与交流,使得“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成为一种大型的多边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盛会。参加展演交流的外国艺术家赞叹:“我们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像泉州这样精彩的木偶戏还从未见过,泉州不愧是木偶之城!”……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百戏傀儡
水傀儡考论
东汉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一天早晨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