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2014-04-23钱勤

化学教与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提高有效教学途径

钱勤

摘要: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创设探究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关键词:实验;有效教学;提高;途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迫于升学的压力,使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轻过程、重结果;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较少;有些学校的化学老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等等。长此以往,化学实验必将失去它应有的一些功能。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经过自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一、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 精心准备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上教师做的演示实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目的地使实验中的化学现象简单、明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此外,演示实验也是教师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的示范,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演示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精心准备每节课的实验,在实验室里将没有把握的实验先自我演示一遍。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常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便将这些本来可能出现在课堂上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如二氧化碳使高低两支蜡烛熄灭的演示实验,有几次自我演示都出现失败的情况。如有时两支蜡烛一起熄灭;有时两支蜡烛都不熄灭;甚至有时高的蜡烛先熄灭。当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便马上查找原因。发现该实验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玻璃片一定要掌握方向,应同教材上的图示一样;②两支蜡烛火焰的大小应尽量相同;③二氧化碳最好是刚刚制取的;④存放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体积大于烧杯的体积。控制好这些条件后,演示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再如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为了说明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我进行了以下实验:分别加热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课前我将这个实验做了一遍,发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加热后并没有变浑浊。经过我和几位化学老师的共同探讨,可能是因为实验室里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放置时间太长,已有部分变质。于是我改用新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实验非常成功。

失败的演示影响师生情绪,引起学生疑虑,有时会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成功的演示则以令人信服的深刻印象,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正确处理实验意外现象

化学反应大多发生在复杂的化学环境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准备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当演示实验出现意外时,有的老师表现得比较慌乱;也有的老师不加分析重新再做实验;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的态度不严谨。如果我们尊重事实,因势利导,采取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那么这些意外现象反而会生成有利的教学资源。

如我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做氢气爆炸的演示实验时,就出现了一个意外。由于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用底部带小孔的塑料小瓶收集好氢气后,一时忘记在塑料小瓶口放一根小木条,致使氢气纯度太高,实验失败。这时我并没有感到难堪,而是觉得这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加以利用。我想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才能变不利为有利。于是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设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氢气为什么没有爆炸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来找找原因。”我的话音一落,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很快有学生讨论出来可能是老师收集的氢气不纯。还有的学生的想法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纯净的氢气应当不会发生爆炸。双方各持己见,讨论非常激烈。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道:“我认为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氢气的纯度太低或太高应该都不能爆炸,必须达到一定的体积分数范围才会发生爆炸,实验失败很有可能氢气的纯度太高了。”此时,我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爆炸,我们把这种体积分数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明白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还了解了“爆炸极限”这一概念。于是我又重新演示了一遍实验,实验获得了成功,震耳的爆炸声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失败,学生认识到可能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会导致实验失败,实验的成功要有严谨的实验态度。本节课我利用了这个偶然的意外现象,随机应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本节课课堂教学获得意外收获。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意外现象是实施教育的好资源,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机会,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功能与教学价值,就可以取得从正常实验中所得不到的效果,达到用正常实验难以实现的目标。

3. 及时反思课堂实验教学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在实验教学中更不能缺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实验教学的反思,改进实验教学,可以使实验教学更为有效。

如在讲“酸的化学性质”时,将Fe2O3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我发现产生了如下问题:①把市售的试剂Fe2O3的粉末放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几乎看不见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发生。②把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只见铁与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气泡把铁锈冲刷下来沉积在试管底部,而真正属于铁锈溶解的现象却很不明显。这些现象,与传统实验理论不合,为了究其原因,我到图书馆查了些资料,原来Fe2O3有α和γ两种不同构型。新制的铁锈主要含γ- Fe2O3,可溶于稀酸,而久置的铁锈属于α-Fe2O3,只能溶于浓盐酸。因此做这个演示实验,可以用新制的铁锈来完成。endprin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平常的一个实验也可能隐藏着我们还不知道的知识,只要做个有心人,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找出原因,一定能对实验教学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施教外因,激发、完善、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因。在有些实验教学中,许多学校学生实验只做基本的三四个甚至不做,有些教师还越俎代庖,用演示实验取代之。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实验,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试剂的选择、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案的选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选择,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差异、选择的依据,从而获得实验设计方案。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我先让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使学生找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使用的试剂、使用的装置等。学生在选择制取CO2的药品时,想到了多个能生成CO2的反应,如:木炭燃烧、蜡烛燃烧、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等。但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从制得CO2的纯度、收集的难易程度、操作可行性等角度考虑,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用于实验室制CO2。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选择好药品后,学生又在制氧气的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设计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自己成功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好得多。初中化学实验有很多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探究实验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看实验、背实验”为“亲自实践”,能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在失败中锻炼自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实验试题越来越活,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不只是考查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体现了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当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减少,因为蜡烛燃烧后变短了;有的学生回答增加,因为铁生锈后表面多了一层铁锈;极个别学生回答不变。对他们的回答我首先肯定都有可能正确,提问如何才能判断哪个猜想才是正确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在我的引导下,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白磷在密闭试管中燃烧;实验二: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分别用天平称量两个实验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实验三:大理石和稀盐酸在一个带有瓶盖的塑料瓶内反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各小组实验完毕后,出现了两种现象,有几组称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还有几组称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自己实验基础上,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称得反应后质量减小的几组同学是因为没有盖上瓶盖。我进一步启发,怎样将产生的气体质量也称量进去呢?经过学生积极思维后一致提出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再请一位学生按照新的方案演示,很快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千万不可忽视气体的质量。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实施。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知识的探求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性想象能力比较丰富等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实验的活动。课外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小仪器或实验装置等,做许多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例如,用废旧金属、导线、水果等自制水果电池,牙膏中碳酸钙的检验,用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测生活中某些物质溶液的酸碱性等。另外,我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如怎样除去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并如何防锈;用白醋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怎样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无壳鸡蛋的制作;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增加一些化学课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化学世界。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享受着探究未知化学世界的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改进以往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发现自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朝着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强大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 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 化学教育,2001,(3):37

[2] 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83-284

[3] 刘怀乐. Al2O3和Fe2O3为何不溶于盐酸[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37-38

[4] 郑长龙等. 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endprin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平常的一个实验也可能隐藏着我们还不知道的知识,只要做个有心人,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找出原因,一定能对实验教学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施教外因,激发、完善、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因。在有些实验教学中,许多学校学生实验只做基本的三四个甚至不做,有些教师还越俎代庖,用演示实验取代之。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实验,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试剂的选择、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案的选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选择,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差异、选择的依据,从而获得实验设计方案。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我先让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使学生找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使用的试剂、使用的装置等。学生在选择制取CO2的药品时,想到了多个能生成CO2的反应,如:木炭燃烧、蜡烛燃烧、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等。但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从制得CO2的纯度、收集的难易程度、操作可行性等角度考虑,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用于实验室制CO2。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选择好药品后,学生又在制氧气的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设计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自己成功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好得多。初中化学实验有很多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探究实验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看实验、背实验”为“亲自实践”,能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在失败中锻炼自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实验试题越来越活,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不只是考查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体现了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当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减少,因为蜡烛燃烧后变短了;有的学生回答增加,因为铁生锈后表面多了一层铁锈;极个别学生回答不变。对他们的回答我首先肯定都有可能正确,提问如何才能判断哪个猜想才是正确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在我的引导下,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白磷在密闭试管中燃烧;实验二: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分别用天平称量两个实验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实验三:大理石和稀盐酸在一个带有瓶盖的塑料瓶内反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各小组实验完毕后,出现了两种现象,有几组称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还有几组称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自己实验基础上,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称得反应后质量减小的几组同学是因为没有盖上瓶盖。我进一步启发,怎样将产生的气体质量也称量进去呢?经过学生积极思维后一致提出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再请一位学生按照新的方案演示,很快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千万不可忽视气体的质量。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实施。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知识的探求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性想象能力比较丰富等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实验的活动。课外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小仪器或实验装置等,做许多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例如,用废旧金属、导线、水果等自制水果电池,牙膏中碳酸钙的检验,用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测生活中某些物质溶液的酸碱性等。另外,我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如怎样除去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并如何防锈;用白醋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怎样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无壳鸡蛋的制作;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增加一些化学课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化学世界。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享受着探究未知化学世界的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改进以往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发现自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朝着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强大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 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 化学教育,2001,(3):37

[2] 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83-284

[3] 刘怀乐. Al2O3和Fe2O3为何不溶于盐酸[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37-38

[4] 郑长龙等. 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endprin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平常的一个实验也可能隐藏着我们还不知道的知识,只要做个有心人,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找出原因,一定能对实验教学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施教外因,激发、完善、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因。在有些实验教学中,许多学校学生实验只做基本的三四个甚至不做,有些教师还越俎代庖,用演示实验取代之。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实验,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试剂的选择、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案的选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选择,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差异、选择的依据,从而获得实验设计方案。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我先让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使学生找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讨论使用的试剂、使用的装置等。学生在选择制取CO2的药品时,想到了多个能生成CO2的反应,如:木炭燃烧、蜡烛燃烧、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等。但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从制得CO2的纯度、收集的难易程度、操作可行性等角度考虑,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用于实验室制CO2。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石灰石和稀硫酸,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选择好药品后,学生又在制氧气的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设计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自己成功制取了一瓶二氧化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效果好得多。初中化学实验有很多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探究实验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看实验、背实验”为“亲自实践”,能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在失败中锻炼自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精神。

三、创设探究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实验试题越来越活,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不只是考查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体现了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当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减少,因为蜡烛燃烧后变短了;有的学生回答增加,因为铁生锈后表面多了一层铁锈;极个别学生回答不变。对他们的回答我首先肯定都有可能正确,提问如何才能判断哪个猜想才是正确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实验!”在我的引导下,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白磷在密闭试管中燃烧;实验二: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分别用天平称量两个实验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学生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实验三:大理石和稀盐酸在一个带有瓶盖的塑料瓶内反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各小组实验完毕后,出现了两种现象,有几组称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还有几组称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自己实验基础上,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称得反应后质量减小的几组同学是因为没有盖上瓶盖。我进一步启发,怎样将产生的气体质量也称量进去呢?经过学生积极思维后一致提出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再请一位学生按照新的方案演示,很快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千万不可忽视气体的质量。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实施。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知识的探求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性想象能力比较丰富等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实验的活动。课外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小仪器或实验装置等,做许多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例如,用废旧金属、导线、水果等自制水果电池,牙膏中碳酸钙的检验,用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测生活中某些物质溶液的酸碱性等。另外,我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如怎样除去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并如何防锈;用白醋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怎样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无壳鸡蛋的制作;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增加一些化学课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化学世界。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享受着探究未知化学世界的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改进以往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发现自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朝着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强大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 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 化学教育,2001,(3):37

[2] 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83-284

[3] 刘怀乐. Al2O3和Fe2O3为何不溶于盐酸[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37-38

[4] 郑长龙等. 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高有效教学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