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14-04-17刘文勤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倍数周长直径

刘文勤

摘 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还要重视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具备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29-01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

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还要重视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具备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我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

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因而,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确立服务意识,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发展。

二、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教师教的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巧妙的设计新课导入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序幕”。也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二是在点拨技巧性上下功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教,而是重视教师的“导”。如在教学倍数时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在1——600这600个自然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按照一般的解法是:因为2的倍数共有300个,3的倍数共有200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即6的倍数)共有100个,所以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600-(300+200-100)=200(个)。但这种解法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主要是思维上出现了种种障碍,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学生:现在请大家把1——12这12个自然数依次写出,先划去2的倍数,再划去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有趣的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终于明白:原来从1开始,每3个连续的自然数作为1组,每组中有且只有1个数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1、2、3;4、5、6;7、8、9;10、11、12;),列出算式:600÷3×1=200(个)。然后教师把1—600改为1—900,让学生算一下在这9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学生能很快的运用刚才的方法得出结果:900÷3×1=300。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一下,开拓他们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可以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得到规律。通过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三是让学生带上问题学习,培养自觉学习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使学生从教师的“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习课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问题,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操作过程,说思考过程,说依据,说

质疑,说独立见解。重视对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圆的周长》一课,我引导学生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首先用电脑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直径与周长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再利用电脑演示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无需要更多的语言,便将不易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促使他们

的思活动,不仅品尝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促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倍数周长直径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各显神通测直径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山水(直径40cm)
巧算周长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