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抓好语文阅读教学

2014-04-17雷玉哲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雷玉哲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阅读,积极投入训练,力求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阅读。

关键词:目标意识;阅读教学;感觉全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18-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下面就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要有明确、强烈的目标意识

在“目标、对策、评价”这三个要素中,“目标”最为重要。因为唯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正确的对策和评价。

教学目标既是要落实的教学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我们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考虑提问、板书、练习等,使目标成为“神”,其他方面则是“形”,以“神”统“形”,以“形”达“神”。以此求得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如:《草船借箭》的“借”,是全文学习理解的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借”的前因后果之后,进行探究性学习,便把“借”与“神机妙算”紧密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中体会诸葛亮预先估计情况,决定正确计策的非凡才能,从而一线串珠,自然贯通,又层层深入扩展,构成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磁力场。

二、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显示出发展的层次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1、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像《白杨》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爸爸的心”,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它的过程显示出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并举的发展趋势。这里仅以“读”为例,有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体现出“读”的层次性。通常,全课的“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认读—再现—移情—领悟—运用。

三、要有足够的训练量、训练面和训练时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有效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阅读,积极投入训练,力求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要留出足够时间阅读。我在教《可爱的草塘》时,就作过这样的尝试:仅仅第二段(描写草塘美景)中的朗读就有七八次之多。学生就是在这不同层次的、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入情入境,感悟出语言文字的美。所以,这样的读法不是教学时间的浪费,而是语言训练的需要,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朗读是把握词语的关键一步。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朗读能够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作品的主旨。一篇文章,作者总是通过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的,有的则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管何种情形,都应注意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一步细读、深读、品读原文。投入感情,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深华,认识提高,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诵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之中,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随后问:“‘非常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呢?”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动感情不可。他们哽咽着说:“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到了。”“因为这种幸福,中国人民不会再享受得到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我们更加悲哀!”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与引导,他所要做的是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角色,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莉萍;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8)

[2] 周美玲;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J].科技资讯;2009(25)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