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物及理 理趣相生

2014-04-17潘路希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践生活化

潘路希

摘 要:本文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实例来开展课堂教学,具体介绍由物及理,理趣相生的教学过程。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物理,摸到物理。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7-01

物理学“寓”理于“物”,而世间的万物又呈现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情景,从而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情景有很强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实际上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 “从生活走向物理”,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在此,笔者将生活化教育结合力学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由物及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活动的第一向导——兴趣。教师可以从兴趣角度入手,由物及理地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比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我就让学生模拟“泗水拔鼎”的情景,用钩码和橡皮筋来构造这个“节点模型”,先请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方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然后我又对称地增加分力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分力的变化情况。通过现象,学生马上就提出问题:“为什么夹角越大,分力越大?”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入手来解释,通过讨论很快就得了解析和图象两种方法。通过实验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原本单调的学习变的生动、有趣。

二、“由物及理”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由物及理”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见所闻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认知的来源。比如学习力学中的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要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这里的“效”就是力的效果,但学生一般都不会找“效果”,为了让“效果”形象化,我们可以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像菜刀切割物体,衣服上的拉链等等,一提到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马上就可以找到效果;由此可见,用实物来进行物理教学,可以降低课程本身的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由物及理”可以破除错误观点

虽然生活是学生的感知来源,但是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片面,头脑里有一些凭直觉形成的错误观点,它是学好物理的障碍。如果我们只凭语言去纠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很多同学都错误的认为-“刚性物体受力后,不会发生形变”,因为此时我们观察不到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片面认识。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我们就要利用直观的实验。用力学、光学放大法,组装实验装置来放大力的效果、观察微小形变。由此可见,通过实验就可以很轻松地帮助学生,去纠正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

四、“由物及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高中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爱动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验给他们,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例如在校运会上,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体育项目的课题研究——比如“拔河中的取胜因素”、“两种跳高方式的比较”等等。在拔河前我先鼓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决定胜负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首先我先引用了物理学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方便站在一侧”的结果是减小了合力,这样使的力越大,对合力的副作用就越大,这一分析使得原来想站在同一侧的同学,都开始感到不安。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拔河时的受力情况,顿时教室里像一锅沸水,你一句我一句,都积极参与了这个讨论行列。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最终得到了三个条件:一是力气大,二是质量大,三是鞋底凹凸明显,除此以外还有学生提出了降低重心,防止摇摆的措施。全班同学在拔河的争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了很多创新的闪光点。第二天,同学们便带着“秘密武器”轻松取胜。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也处处用到物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本着这种教育思想,结合物理教育的实际特点,我们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实践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