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7肖天仙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误区问题语文

肖天仙

摘 要:时至今日,语文教学从误区走向误区,仍在泥沼中行走,教学效率低下,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却总是难以厘清,其中值得思考的真是太多太多。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思考分析。

关键词:误区;问题;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17-01

一、注重积累,忽视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为考试、升学而积累,当然不值得提倡。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来看教科书,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广度深度,可谓精挑细选,在数量上,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可结果学生不仅远离“下笔如有神”,而且仍然出现语言苍白、理解肤浅、思维单一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达不到语文起码的要求,原因何在?打个比方,学习一篇课文,如同看一场电影。普通观众走进影院,只是了解电影的一些内容情节,享受一场电影而已。学生走进教科书这个“影院”,不仅要看懂“电影”,享受“电影”,还要学会“说电影”、“评电影”、“编电影”“演电影”,才能达到“看电影”的目的。现实中,一篇篇课文对于学生而言,如过眼烟云,仅仅成为“过客式”的学习载体而已。再来看课外阅读,学生摘抄诵读不可谓不多,积累不可谓不丰富,古诗词、名篇佳作、成语、格言警句、优美词句等等。但摘抄诵读之后呢?没有了下文。虽然积累的知识在学生作文、日记等偶尔出现,也仅仅是“搬家式”的运用,更多的是深藏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可以说,很多的积累徒劳无益,只是浪费掉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积累的目的为了运用,运用是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语文实践能力。积累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也是无米之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积累的鲜活知识如果藏在记忆深处,得不到及时挖掘,它在漫长的等待中就会渐渐地沉潜、消失。因此,教师唯有化积为用,边积边用,积累的知识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具体方案,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空洞的概念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知识的积累源源不断,练习实践源源不断,方法技巧灵活了,修辞意识自觉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自然提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识记生字是学生必备的的基本功,常见的做法是一遍遍抄写,反复听写,巩固记忆。结果学生学的字越多,错别字也越多,而且还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如果改为扩词训练,再连词成句,这样边积累边运用,则会事半而功倍。积累是前提,运用是目的,积累为运用服务,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找到有效教学的一条途径了。

二、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灌输为主,教室里只有教师洪钟般的声音,学生鸦雀无声,课堂气氛异常沉闷,这无疑遭到了摒弃。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渐入人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自觉追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于是,课堂上就想方设法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小组讨论、大组发言、表演、模拟、媒体演示,硬硬地塞满课堂。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英雄雨来》时,为了追求情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鬼子的残忍、雨来的勇敢,还没来得及了解课文就让小组讨论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表演“雨来勇斗鬼子”一节(耗时近15分钟),结果惹得全班学生笑得前仰后合。这样的表演只是“穷开心”而已,无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甚至让学生对战争、英雄产生误解。换一种思路:让学生简单了解课文的背景,静静地默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雨来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体会雨来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雨来“有志不在年高”的形象一定会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还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花大量的时间播放桂林山水的影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桂林山水美在何处。教学过程热闹,但失去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好玩,有趣,真逗,这些不是衡量语文课堂的标准。笑声、歌声、掌声,学生精神得到了自由,却失去了语文应有的味道,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了。

三、过度拓展,忽视语文本质

传统语文教学“以本为本”,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忽略拓展,致使学生的语文视界狭窄,语文教学弊端凸显。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观念走进语文教学的视野,深入人心。当语文被贴上这一标签时,语文不再简单,教学内容被无限放大,上至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无边无沿。于是,课堂之上,教师旁征博引,四处开花,课文涉及音乐内容的,必然放个音乐让学生欣赏,课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必有大量的背景资料拓展......“泛语文”“非语文”的知识越来越多,进而喧宾夺主,语文课又变成了科学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教学成了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 结果造成了“肥他田,荒己园”的现象。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师竟别出心裁要学生探究某一条件下,兔子应该睡多久乌龟才会赢,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师生足足花了15分钟才算把这道数学题算完。还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新型玻璃》时,课堂变成了各种新型玻璃知识的介绍课、交流课,设计课,语文与科学片面整合,上成了一堂科学课。难怪有人戏称,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无目的、无计划、无明确内容的“原生态学习”。

面对日益膨胀的语文,守住语文的家园,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呼声。王荣生先生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在热烈、再活跃,价值也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教师静心思考语文,弄清“种的是不是自己的田,浇的是不是自己的园”,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那么,语文到底教什么呢?杨再隋曾呼吁: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要化繁就简,以简奴繁。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教师认清了语文的“一亩三分地”,铲除杂草,精耕细作,就会谷粮满仓,真正实现立足于语文教语文。

猜你喜欢

误区问题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