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传承保护
——以1978年电影《刘三姐》为例

2014-04-17苏文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彩调刘三姐文化遗产

苏文劲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

浅谈电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传承保护
——以1978年电影《刘三姐》为例

苏文劲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刘三姐》;保护与继承

彩调是广西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源起桂北语言也采用桂北官话,大致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清末民初开始兴盛,以后时沉时浮,绵延至今,又称“彩灯”、“唱灯”、“采茶戏”“调子戏”等等,到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简称“彩调”。

彩调作为一种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它是一种从产生以来,就和民间习俗密切相关的乡土艺术,农村中的祭祀、社村庙会及村民家中的婚丧庆典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开彩调的演出。在彩调还是其雏形采茶戏的时候,就是和民间节庆和祭祀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彩调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彩调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这不仅是彩调这一种地方戏曲面临的困境也是其他许多地方戏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用电影的手段记录彩调

在广西彩调中刘三姐的题材由来已久,建国后1959年,柳州市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随后,广西掀起了大演《刘三姐》的热潮。在此基础上,1960年4月,广西举办全区《刘三姐》大会演。电影对刘三姐这一题材的拍摄最著名的要数1960年由苏里执导的故事片,这部老电影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藤缠树》等,在被音乐打动的同时我们是否知道音乐的来源就是彩调呢?这部电影的推出也使刘三姐这一广西壮族的歌仙形象在全国家喻户晓,不能不说电影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是这部电影尽管取材于广西彩调但是经过曲作者雷振邦的改编许多曲调已经歌曲化,彩调的曲调特点并没有较为完好的保存下来,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刘三姐这一题材和歌舞电影类型的发展上还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具有非物质遗产保存价值的个人认为是1978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舞台艺术片《刘三姐》。这部电影是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导演,傅锦华领衔主演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傅锦华配唱的是黄兴宁,她并非专业从事彩调演出而是广西歌舞团一名独唱演员,而出演刘三姐的傅锦华则是广西彩调剧团的专业演员,这是出于何种考虑现在还未看到详细资料,但是从唱、念、做、舞彩调的这几个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看,1978年的《刘三姐》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彩调的艺术特色。

(一)传说与剧情。1958年后,全国掀起了大规模采集民歌的运动,并且提倡编写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广西文艺界对流传在自治区内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和山歌进行了采集工作,并且在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新的文学创作。刘三姐这一歌仙形象有着众多传说,当地民间更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用节日来纪念她,可见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人民代言者的形象只是让时代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记而不能完全概括刘三姐的传说对于广西地方的意义。

(二)舞台与银幕。彩调进入了银幕,人们同样是在通过对唱、念、做、舞的程式化表演在欣赏的过程中,来感受内容之真的。这是电影与彩调合璧成功上演主要前提。关于影片类型,电影在开始的定义是舞台艺术片,银幕真实的表现了舞台感,影片也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片的一个分支。在对戏曲片艺术规律的探讨中,一般都认为戏曲一旦进入银幕,舞台演出的假定性便随之消失,观众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习惯也全部改变,而代之以像欣赏故事片时那样用逼真性去要求。但是对于中国戏曲程式化特点的适应使观众放弃了故事片的逼真性而选择了戏曲的写意性。

1978年版的电影《刘三姐》基本采用了舞台表演形式,山水实景在电影中只是点缀,从这一点上来说1960年版的《刘三姐》更具有电影的特性,而前者则更多的保留了彩调的特点,从舞台到表演最后的艺术成品,电影与彩调的结合都体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彩调最突出的特点是歌舞并重,表演分唱、念、做、舞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说一下1978年版电影《刘三姐》对这几种表演样式的表现,相应的这几种艺术表演形式对电影的构成也产生了影响。

1.美化唱腔、保留念白。彩调本身就是采用桂北官话,在语言上并没有太大的隔阂,这在传播上比其他的一些地方戏曲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不仅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方便对后期传播也是一大优势。前面也曾提到过刘三姐的配唱演员并不是彩调演员,而是独唱演员。所以在唱腔方面电影其实做了一定的美化,配乐在传统彩调乐器上也增加了所以有些大的场面得到突出。在念白方面全部采用彩调念白,影像作品的字幕这个时候就能够发挥优势,也可以使得传播范围扩大。

2.程式化动作、扩大化舞蹈。在电影中演员的动作全采用彩调中的做派,没有电影表演,其中突出表现在人物亮相上,而人物的亮相在传统的回头望月、金鸡独立等基础上有用电影特写的方式加以渲染,视觉上冲击更强,人物塑造也更鲜明。舞蹈则突出表现在彩扇舞、绣球舞当中。相比传统彩调戏其中道具的使用更真实化,人物舞蹈场面更大,动作更优美。

(三)审美与技术。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它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在这方面导演在1978年版《刘三姐》中做了比较好的平衡。实景在影片开头出现这是对电影背景的一个总体交代,在此基础上的舞台布景也是融合了桂林山水,并且影片的第一场就运用演员的舞台表演表现了一段水中乘竹筏的戏,影片也正式进入舞台表现的主要部分。其中导演陈正鸿是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舞台布景、演员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做得十分细致,色彩明亮,给人一种愉悦感,这也是对彩调充满喜剧元素、轻松活泼特色的一种继承。

二、用电影的手段传播彩调

随着电影的发展其传播优势越发明显也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附着于电影之上,而彩调的艺术形式也决定了它不能只靠纸质媒介的记录和传播,电影便成为上个世纪媒体传播最好的选择。电影作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之一,依凭视听语言优势,可美化非物质文化遗形象、优化传播效果;而以地方性知识为内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民间情感和生态智慧,这有助于电影释放出独特唯一的美学效果。但是电影传播注重奇观效应,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趋于碎片化,导致电影原生态保存的价值降低。所以说影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应偏离其原真生态与核心价值。

彩调在全国众多戏曲剧种中,属花灯系统,与安徽黄梅、湖南花鼓、江西采茶、云南花灯等剧种为伍,区别于皮黄剧种如京剧、桂剧、川剧、湘剧等。清新、自然、明快、优美,充满了芬芳的泥土气息。彩调剧目内容谐趣,形式活泼,与群众生活、情趣十分贴近。这些特点在彩调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电影吸取的重要特点。

三、电影手段的局限与彩调保护方法

电影虽然能记录彩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它的文化消费品属性在彩调的历史发展性和整体性方面还是产生了冲突。一部电影作品要求有其完整性,所以电影只是反映彩调一个截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彩调其确立的目的是达到保存文化多样性的目的。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举办一些研讨会也将对彩调艺术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作用。研讨会是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就彩调艺术的传承,在母体的基础上,如何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彩调的出路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穆昭阳.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4).

[2]周鹏程.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策略.中国市场,2012(13).

[3]何奎.论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电影文学,2012(14).

[4]谢中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传播.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film ar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angxi Caidiao
-- Take the film of " Liu Sanjie" in the 1978 as an example

Su Wen-j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541001, China)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fers to a variety of life and the masses with a non physical exis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Caidiao is one of the local operas 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angxi people love to see and hear the local opera,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06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m art after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ture comprehensive art form,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talk about the film art to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guided by Wu Yong-gang, Chen Zheng-hong in 1978 of Caidiao stage art film "Liu Sanji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m; "Liu Sanji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J90

A

1000-9795(2014)02-0132-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6

苏文劲(1985-),女,山东淄博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戏曲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彩调刘三姐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娃娃彩调扬名声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