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滑县大弦戏存续至今的合理性

2014-04-15尹艺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滑县合理性

尹艺蓓

摘要: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需求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方剧种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遭遇了不同程度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剧种在面临即将消亡的危险中艰难的生存着,以大弦戏为例对家乡流传已久并面临同种尴尬的地方剧种存续至今的合理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滑县;大弦戏;合理性

一、前言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戏”、“弦子戏”,是流传于豫北鲁西和冀南一带的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是河南戏曲中女儿腔。2009年春节作者来到滑县采访期间,正好赶上左庄乡左庄村正月十一的老奶奶庙会。听说:在滑县很多村庄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邀请大弦戏去演出,这些演出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了定式。比如左庄乡正月十一的老奶奶庙会,每年都会从正月初七唱到正月十一,为时五天,在这五天必须一天上、下、晚三场的唱,这样才算是诚心。当作者听到“诚心”二字时,觉得很好奇,立即打断了宋团长的讲解,顺便问道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宋团长解释到: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是古时候左庄乡有一个财主,为庆祝当年的丰收,特邀请其大平调戏班来村唱戏,刚开戏他家的独子就卧病不起,多方求医无效,并且每个医生的结论都是没有病,但就是起不了床浑身瘫软。

像这样固定开戏的例子在滑县很多,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初七,滑县栆村乡古营村为三姑娘庙唱大弦戏;滑县白道口镇北留村年年正月初八都会选同样的一场戏《杨府挑将》庆玉帝生日。听宋团长说大约在八十年代,有一个存的村长把大弦戏改成了大平调,可凑巧的是在正会那天,他家里死了人,这种巧合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所以村里就传的沸沸扬扬说这是神灵显灵,对他们的不满。人们为了心灵上能够得到一丝安慰便再也没有人该提出改戏这件事,并且立下“谁改大弦戏男盗女娼”的誓言。

二、存续至今的合理性

(一)华北平原农村特性

大弦戏一直在山东、河南、河北的华北平原农村流传,这些地方历史上均以农耕社会为主,多处亦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战事频繁,当地的农民也多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土地产出有限,生存异常艰难,逐渐形成,思想保守,农本意识强烈的性格特征,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所以针对当地而言,民众的娱乐方式形成单一化、重复化的特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对于大弦戏而言,这种单一化的接受反倒为她提供了生存土壤。让大弦戏在动乱、艰苦的年代一直成为当地民众稳定的娱乐方式。

(二)大弦戏表演的社会性

大弦戏作为一种稳定的演出形式一旦被固定下来,并被某一个地方的民众所接受就会表现出较为浓厚的社会性。因为大弦戏在脸谱设计、人物塑造和曲调唱腔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色,所以从事大弦戏表演的演员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对这一剧种进行系统的学习。也就是说,想把大弦戏唱的地道,就必须有专业的、稳定的演员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表演实践。所以,这种剧种寻找到表演市场后自然就会有一批从事大弦戏演出的人员也跟随大弦戏的稳定而稳定下来。他们的主要收入就是戏班的演出,这些人往往在大弦戏的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所掌握的求生技能仅有大弦戏的表演,所以他们仅能依靠戏班的演出来赚取金钱糊口否则就只能回家务农。因此,伴随大弦戏的定型,从事这种戏剧演出的群体也就逐渐定型,并且他们迫于生计会钻研大弦戏的表演技法,开发出新的题材,将唱腔训练的更加纯熟,于是大弦戏就在这种社会性的催化下获得发展,得以存续。

(三)娱乐化本质与习惯性认可的交叠

笔者在前往河南省滑县探访当地大弦戏剧团的路上曾结识过一位名叫樊仲芹的大娘,在谈及村里人为何年复一年的听大弦戏而不听其他剧种时,这位纯朴的大娘告诉笔者:“他们村人这么些年都是听着弦戏过来的,已经形成了习惯,大家觉得过大年的时候聚在一起聊天、听弦戏,就算没有听懂唱的具体是什么也感觉很高兴。之前,村里也请过唱其它剧种的戏班,乡亲们都觉得戏唱的不该是这么个味儿,年过的也不该是这么个味儿。”其实,在很多大弦戏传播广泛的地区都流传着关于大弦戏的传说,我在前文也有关于此类传说的引述,这些传说和樊大娘的话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当地民众对大弦戏的热爱和依赖。很多大弦戏的忠实听众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弦戏,一直以来都跟随村里的长辈一同在重大节庆或特殊时日围坐一处听戏。久而久之,大弦戏就成了这一带村民代代相传并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听大弦戏也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习惯的形成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理由,众多因素促成的一种既定事实,就是习惯。大弦戏本身就是一种戏曲,她的终极目的就是娱乐观众的身心,现在观众已经将她接受,将听大弦戏作为一种必经的情感宣泄或感情表达,等于说对大弦戏进行了习惯性认可,而这种认可又和大弦戏娱乐化的本质属性相契合,自然在民众的生活中大弦戏就变得不可或缺甚至无可取代。

(四)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最后需要提到的就是大弦戏本身的艺术特色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被观众所欣赏、接受、传唱必然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大弦戏的唱腔高亢有力,圆润质朴;脸谱特色鲜明,色彩丰富;很多题材均出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非常贴近农民群众的生活,代表着农民群体所认同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大弦戏的演出者也多为农民,他们多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曲目、唱腔的理解巧妙的融入到大弦戏的表演之中让观众不自觉的在戏曲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和认同,这样听演双方也就容易取得共鸣。大弦戏的艺术魅力也就一次次将观众们征服。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猜你喜欢

滑县合理性
滑县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滑县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