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的朝圣者

2014-04-15田明封立

甘肃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学点校长母亲

田明+封立

“老师,你是父亲,让我有了聆听窗外声音的耳朵;老师,你是太阳,悬挂在我的心中……”

教师节表彰会上,一位智障学生献给戚荣的一首小诗,让已“知天命”的他潸然泪下。

戚荣,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康宁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他一身朴素的衣裳,一张平静中凸显睿智的笑脸,30年来,在4所小学当过校长,他用点点滴滴的平凡,诠释着一位师者的本色,用真实朴实的方式,虔诚地守望着乡村孩子美丽的梦。

为学校,他匍匐而行

1989年春天,27岁的戚荣被调到小满乡河南闸小学任校长。

学校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校园是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四面是庄稼,围墙是用土垒起的梗。“学校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两三个老师轮换着坐一套‘摇头晃脑的椅子,四五个娃把书包挂在脖子上,围着一张桌子,连上厕所也在庄稼地里。”戚校长失眠了。

他瞅准了自家修房子的木头。“妈,娃们没桌子写字……”儿子的心思母亲最懂。“都是校长了,说话咋说半截留半截。”“我想,把咱的木头……给娃做课桌。”“没桌子娃咋上课,捐!”母亲说。一个假期后,20套新桌椅搬进了教室,戚荣还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购置了10把椅子。

村民的心最实在了。“戚校长是外村人,都帮咱办学校,咱还有啥舍不得的……”村民感动了,杨大爷被感动了……杨大爷把自家培育的槐、柏等苗木捐给了学校……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戚荣告诉自己。在他极力倡议下,经村民多次讨论,决定重建校舍。建校的任务落到了戚荣肩上。为了节省钱,他和老师们搬运土块、砖块,亲自拉着架子车,把老校园的树,一车一车地运到新校园,一棵一棵地栽上。新学校建成了,村民高兴地说:“我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

在石桥小学任校长期间,戚荣向村上要了5亩荒地做学农基地。村支书笑了:“一群书生能种出庄稼,蚂蚁滚到了泰山。”他不信这个邪,硬是带着老师和同学们平地、翻地,手都磨破了……秋天终于收获了,戚荣把收获的菜籽油送到村支书的手上,村支书服了:“这样办教育,村上支持你!以后学校缺啥,给我说。”

为学问,他寝食难安

戚荣不是“生而知之者”,甚至连“学而知之者”都不是,他说自己既笨又蠢。刚工作那会儿,有一次,老支书让他写几条标语,他把人民的“民”的第4笔的一短横写成了一撇,粗识字的老支书说:“小伙子,人民的‘民字写得不对吧?”他找来一本字典,亲自把这个“民”字查给他看,并语重心长地说:“农民的孩子识个字可不容易啊!”

这个“一字师”,让戚荣羞愧难当。之后,在他办公桌上就多了一块“记事牌”,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不懂的词语,他都一律把它写到记事牌上,然后查字典、问同事。他从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一些钱,买来书,自定了读书计划:每月读3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就这样,从高中学到中师,再到专科,30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

“不会教学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戚荣一点不愚,一点不蠢。为了备好一节课,放学后,他就把自己关在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里,反复推敲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一夜竟用完了6根蜡烛。

“薄薄的一册书,有时怎么也读不懂。”于是,他决定抄书。为了弄懂、吃透书里的内容,他边抄边读,在笔记本上标上各色的注解、记号。

高尔基说过:人世间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30多年中,戚荣多次带毕业班,当校长20多年,一直上主课。

戚荣讲课旁征博引,在教学中,用形象的教具引导学生“稀释”抽象概念,“浓缩”具体事例,让孩子们找到书本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一进入戚荣的课堂,就像着了迷一样。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他辅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中获奖,他撰写的《心有千千结》等多篇教育随笔、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他所在的学校常成为全镇的观摩点,他连续两届通过竞聘被任命为校长。2012年,50岁的他参加全镇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

为孩子,他心无旁骛

康宁教学点,只有1~4年级学生,90%都是留守儿童。一天,一个老人手里拉着一个孩子找到了戚荣。

这不是智障的孩子丽丽?“大婶,娃为什么不上学?”戚荣问。“娃到古浪小学上学,要跑几公里的路,万一……让娃在这里再上一年吧!”老奶奶惴惴不安地搓着衣角。按常理,丽丽该上初一了。“行,学校帮着照顾,您放心吧。”戚荣没推辞。

就为丽丽上学,戚荣没少遭老师埋怨。“太仁慈了,这样的学生太麻烦。”“服从安排。”戚荣回答,“在学校,最起码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去家里咋办?”老师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戚校长的“关系户”,谁也甭想劝动他。下课后,丽丽就来到戚荣办公室,戚荣一句一句教丽丽说话。

面对那些困难的孩子,戚荣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一个农村孩子的幸福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他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次回城,戚荣都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些新衣服,还带些本子、课外书。

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一天早上,丽丽奶找到戚荣,说:“孙子昨天下午回家后,给我洗脚了……孙子懂事了。”

老人眼里闪着泪花。

在石桥小学,一天,学生告诉戚荣,学生李欣家承包了果园,家长让李欣去看果园,不上学了。下午放学,戚荣骑着自行车就去找李欣。见到李欣妈时,天已经黑了,“大嫂,你要看远一点,孩子不上学这咋行!只要李欣不上学,我就一天来一趟。”人心是土地,感动是泉水,李欣妈心里的冰融化了:“戚校长,您别说了,孩子去上学,明天就去。”戚荣给李欣补了课,看着她把作业做完,才返回学校。

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目标的终极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在“知识、做人、心灵”这一人生“三大世界”上,戚荣不囿于“知识”一条腿,让每一个迷茫的心灵都看到了希望。戚荣是幸福的!

为教育,他满含泪水

谈起母亲,戚荣几乎说不出话来。

1990年,母亲患上癌症住院了。为了不耽误工作,白天他爱人在医院护理,夜晚戚荣就赶去医院照料。那些日子,他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每天走30多里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

他母亲的病不断恶化,住进兰州陆军医院治疗。“还没有放假,离开教学去照料母亲,学生咋办?”他与弟妹商定,让他们去兰州照顾母亲,等放假后,由他独自料理。开学后,母亲怕耽误儿子的工作,硬是回到了家里。每天戚荣下班回家的时候,母亲都会强忍着病痛,走下床来坐到院子里。戚荣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呀。自古忠孝难两全,一天,戚荣下班回到家,母亲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迟了一步。

有人说,人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格。戚荣亏欠母亲,却把爱给了学校和孩子们。他说:“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有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我没有理由不把农民的孩子教好。”

学生生活上的小事,成了他眼中的大事。在金城小学工作期间,冬天,戚荣怕学生冻着,每天早上为学生生火炉;在石桥小学,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作业没有演草纸,而在书本背面乱涂乱画。他自费买来一批纸,装订成册,发给学生……

在“两基”迎接国检工作期间,康宁小学被确定为全区唯一一个被参观的教学点。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肛肠病复发,有时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硬坚持到了工作结束。

他和爱人都是乡村小学教师,自家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中午饭都是自己做。同事们说:“孩子自理能力很强!”其实,孩子的无奈,戚荣心里最明白。

一天下午很晚了,戚荣接到一个电话,是城里上四年级的孩子打来的。电话一头孩子哭了:“爸爸,我害怕!”他半响说不出话,是自己把孩子忘了。老师们还告诉记者一件事,一次学校开完会,戚校长满校园找不到孩子。最后,在校园一处墙角找到了早已睡着的孩子。那时,孩子刚学会走路。

心之切近,这就是爱人如己,视事业如己出。30多年来,在校与家的天平两端,他始终站在学校这一边,没有一丝埋怨。

为他人,如痴如恋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戚荣知道,办好农村教育离不开老师,“教师才是农村娃心灵的播种者。”

戚荣常说:校长要把教师当“人”看。在他担任校长期间,遇到过两位其他学校不愿意用的年轻教师。戚荣没有嫌弃,在他的培养下,这两位教师后来都成为全镇的骨干教师。

戚荣“严”得苛刻。郭建兰有十六年的教龄,调到康宁教学点任教。“六一”节将至,她和往常一样,将“六一”节活动方案交给了戚荣“把关”。“第二天一上班,戚校长把方案给了我,我几乎惊呆了,方案改得面目全非,密密麻麻一大片。”郭建兰说:“吓死了,没想到戚校长这样认真!”

如今已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胡爱萍对记者说:“学校制定了候课制、带教具上课制度,每次戚校长第一个带着自制教具候课,谁好意思落后。”她告诉记者,一次学校举办“春之韵”歌咏比赛,她把布置活动室的任务忘了,等中午一觉醒来,戚校长已经把教室布置好了。

无论多忙,他心里念念不忘“家”。一次,镇上开完会,与戚荣一起回到学校的教导主任王兴昌发现校长不见了,原来,“见水管出水,校长下到水井关闸。”学校屋顶的瓦掉了,戚荣二话没说爬上去瓦贴。年轻人只咂舌,“那么高,多危险!”

戚荣告诫老师,“在教学点,不能懒”。他要求教师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读一些文学艺术或者科普方面的书;晚上晚睡一个小时,读一些现代教育理论的书。学校教研活动多,不但不枯燥,而且生机盎然,每周学校都“以会代训”,探讨课堂教学。

尽管是教学点,组织学生课余活动,他一点不含糊。记者看到,教学点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和音乐教室等功能室一一俱全;自制铅球、哑铃、乒乓球拍等孩子人手一个。

在担任校长期间,有5位教师先后走上了校领导岗位,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老师们说,戚荣是一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伯乐式校长。

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戚荣是一位虔诚而执着的“朝圣者”。他“朝”的是农村教育之“圣”。他在乡村教育的朝圣路上,守望着一个个质朴的理想,守望着一个个甜美的梦,走出了一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路。

编辑:马德佳

为教育,他满含泪水

谈起母亲,戚荣几乎说不出话来。

1990年,母亲患上癌症住院了。为了不耽误工作,白天他爱人在医院护理,夜晚戚荣就赶去医院照料。那些日子,他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每天走30多里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

他母亲的病不断恶化,住进兰州陆军医院治疗。“还没有放假,离开教学去照料母亲,学生咋办?”他与弟妹商定,让他们去兰州照顾母亲,等放假后,由他独自料理。开学后,母亲怕耽误儿子的工作,硬是回到了家里。每天戚荣下班回家的时候,母亲都会强忍着病痛,走下床来坐到院子里。戚荣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呀。自古忠孝难两全,一天,戚荣下班回到家,母亲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迟了一步。

有人说,人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格。戚荣亏欠母亲,却把爱给了学校和孩子们。他说:“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有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我没有理由不把农民的孩子教好。”

学生生活上的小事,成了他眼中的大事。在金城小学工作期间,冬天,戚荣怕学生冻着,每天早上为学生生火炉;在石桥小学,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作业没有演草纸,而在书本背面乱涂乱画。他自费买来一批纸,装订成册,发给学生……

在“两基”迎接国检工作期间,康宁小学被确定为全区唯一一个被参观的教学点。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肛肠病复发,有时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硬坚持到了工作结束。

他和爱人都是乡村小学教师,自家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中午饭都是自己做。同事们说:“孩子自理能力很强!”其实,孩子的无奈,戚荣心里最明白。

一天下午很晚了,戚荣接到一个电话,是城里上四年级的孩子打来的。电话一头孩子哭了:“爸爸,我害怕!”他半响说不出话,是自己把孩子忘了。老师们还告诉记者一件事,一次学校开完会,戚校长满校园找不到孩子。最后,在校园一处墙角找到了早已睡着的孩子。那时,孩子刚学会走路。

心之切近,这就是爱人如己,视事业如己出。30多年来,在校与家的天平两端,他始终站在学校这一边,没有一丝埋怨。

为他人,如痴如恋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戚荣知道,办好农村教育离不开老师,“教师才是农村娃心灵的播种者。”

戚荣常说:校长要把教师当“人”看。在他担任校长期间,遇到过两位其他学校不愿意用的年轻教师。戚荣没有嫌弃,在他的培养下,这两位教师后来都成为全镇的骨干教师。

戚荣“严”得苛刻。郭建兰有十六年的教龄,调到康宁教学点任教。“六一”节将至,她和往常一样,将“六一”节活动方案交给了戚荣“把关”。“第二天一上班,戚校长把方案给了我,我几乎惊呆了,方案改得面目全非,密密麻麻一大片。”郭建兰说:“吓死了,没想到戚校长这样认真!”

如今已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胡爱萍对记者说:“学校制定了候课制、带教具上课制度,每次戚校长第一个带着自制教具候课,谁好意思落后。”她告诉记者,一次学校举办“春之韵”歌咏比赛,她把布置活动室的任务忘了,等中午一觉醒来,戚校长已经把教室布置好了。

无论多忙,他心里念念不忘“家”。一次,镇上开完会,与戚荣一起回到学校的教导主任王兴昌发现校长不见了,原来,“见水管出水,校长下到水井关闸。”学校屋顶的瓦掉了,戚荣二话没说爬上去瓦贴。年轻人只咂舌,“那么高,多危险!”

戚荣告诫老师,“在教学点,不能懒”。他要求教师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读一些文学艺术或者科普方面的书;晚上晚睡一个小时,读一些现代教育理论的书。学校教研活动多,不但不枯燥,而且生机盎然,每周学校都“以会代训”,探讨课堂教学。

尽管是教学点,组织学生课余活动,他一点不含糊。记者看到,教学点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和音乐教室等功能室一一俱全;自制铅球、哑铃、乒乓球拍等孩子人手一个。

在担任校长期间,有5位教师先后走上了校领导岗位,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老师们说,戚荣是一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伯乐式校长。

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戚荣是一位虔诚而执着的“朝圣者”。他“朝”的是农村教育之“圣”。他在乡村教育的朝圣路上,守望着一个个质朴的理想,守望着一个个甜美的梦,走出了一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路。

编辑:马德佳

为教育,他满含泪水

谈起母亲,戚荣几乎说不出话来。

1990年,母亲患上癌症住院了。为了不耽误工作,白天他爱人在医院护理,夜晚戚荣就赶去医院照料。那些日子,他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每天走30多里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

他母亲的病不断恶化,住进兰州陆军医院治疗。“还没有放假,离开教学去照料母亲,学生咋办?”他与弟妹商定,让他们去兰州照顾母亲,等放假后,由他独自料理。开学后,母亲怕耽误儿子的工作,硬是回到了家里。每天戚荣下班回家的时候,母亲都会强忍着病痛,走下床来坐到院子里。戚荣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呀。自古忠孝难两全,一天,戚荣下班回到家,母亲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迟了一步。

有人说,人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格。戚荣亏欠母亲,却把爱给了学校和孩子们。他说:“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有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我没有理由不把农民的孩子教好。”

学生生活上的小事,成了他眼中的大事。在金城小学工作期间,冬天,戚荣怕学生冻着,每天早上为学生生火炉;在石桥小学,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作业没有演草纸,而在书本背面乱涂乱画。他自费买来一批纸,装订成册,发给学生……

在“两基”迎接国检工作期间,康宁小学被确定为全区唯一一个被参观的教学点。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肛肠病复发,有时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硬坚持到了工作结束。

他和爱人都是乡村小学教师,自家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中午饭都是自己做。同事们说:“孩子自理能力很强!”其实,孩子的无奈,戚荣心里最明白。

一天下午很晚了,戚荣接到一个电话,是城里上四年级的孩子打来的。电话一头孩子哭了:“爸爸,我害怕!”他半响说不出话,是自己把孩子忘了。老师们还告诉记者一件事,一次学校开完会,戚校长满校园找不到孩子。最后,在校园一处墙角找到了早已睡着的孩子。那时,孩子刚学会走路。

心之切近,这就是爱人如己,视事业如己出。30多年来,在校与家的天平两端,他始终站在学校这一边,没有一丝埋怨。

为他人,如痴如恋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戚荣知道,办好农村教育离不开老师,“教师才是农村娃心灵的播种者。”

戚荣常说:校长要把教师当“人”看。在他担任校长期间,遇到过两位其他学校不愿意用的年轻教师。戚荣没有嫌弃,在他的培养下,这两位教师后来都成为全镇的骨干教师。

戚荣“严”得苛刻。郭建兰有十六年的教龄,调到康宁教学点任教。“六一”节将至,她和往常一样,将“六一”节活动方案交给了戚荣“把关”。“第二天一上班,戚校长把方案给了我,我几乎惊呆了,方案改得面目全非,密密麻麻一大片。”郭建兰说:“吓死了,没想到戚校长这样认真!”

如今已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胡爱萍对记者说:“学校制定了候课制、带教具上课制度,每次戚校长第一个带着自制教具候课,谁好意思落后。”她告诉记者,一次学校举办“春之韵”歌咏比赛,她把布置活动室的任务忘了,等中午一觉醒来,戚校长已经把教室布置好了。

无论多忙,他心里念念不忘“家”。一次,镇上开完会,与戚荣一起回到学校的教导主任王兴昌发现校长不见了,原来,“见水管出水,校长下到水井关闸。”学校屋顶的瓦掉了,戚荣二话没说爬上去瓦贴。年轻人只咂舌,“那么高,多危险!”

戚荣告诫老师,“在教学点,不能懒”。他要求教师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读一些文学艺术或者科普方面的书;晚上晚睡一个小时,读一些现代教育理论的书。学校教研活动多,不但不枯燥,而且生机盎然,每周学校都“以会代训”,探讨课堂教学。

尽管是教学点,组织学生课余活动,他一点不含糊。记者看到,教学点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和音乐教室等功能室一一俱全;自制铅球、哑铃、乒乓球拍等孩子人手一个。

在担任校长期间,有5位教师先后走上了校领导岗位,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老师们说,戚荣是一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伯乐式校长。

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戚荣是一位虔诚而执着的“朝圣者”。他“朝”的是农村教育之“圣”。他在乡村教育的朝圣路上,守望着一个个质朴的理想,守望着一个个甜美的梦,走出了一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路。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教学点校长母亲
论校长的修养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