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间剪纸的当代转型——以柘荣、苍南剪纸为例

2014-04-14龚晓田刘慧云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苍南剪纸民俗

龚晓田,刘慧云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剪纸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重要的民俗艺术门类,它与刺绣装饰、宗教祭祀、节庆礼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母体艺术”,在传统的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剪纸艺术因其简便易学、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深得民众喜爱,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国内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转型,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极大地压缩了传统民俗剪纸的发展空间;同时,民众的生活需求、审美方式在近几十年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剪纸必须要针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当调整。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民俗艺术所蕴涵的商机也逐渐为商家所认同,市场化、产业化已成为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2013年5月,笔者一行人前往闽东柘荣考察剪纸产业发展状况,并在柘荣友人的介绍下,赴浙南苍南剪纸生产厂家了解当地商品剪纸的生产状况。此次调研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使笔者对当代剪纸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一些新思路,现就所见所思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柘荣:传统民俗剪纸的艺术转型与商业化发展

我国传统民俗剪纸大多是劳动妇女在辛勤劳动之余,凭借着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对周围物像的认知而创作的。内容多以祈福迎祥、吉祥长寿、求子求财、民间故事为主题。用途上,或作为窗花、墙花、门笺等装饰门庭,或作为礼花,用于婚丧嫁娶等各类民事活动之中,或作为刺绣底样用于生活用品上。这些传统民俗剪纸,为日常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或自我娱乐的需要而创作,作者一般都是业余或半业余性质,作品多为自用或在小范围内流通,极少作为商品买卖。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民俗剪纸艺术开始面临外来文化以及现代艺术的双重挑战。伴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上的转变,传统民俗剪纸已经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艺术,依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艺术形式对民众心理及生活方式的“浸染”及其自身发展的“惯性”,使它绝不会突然地消失,必定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与发展。

柘荣剪纸历史悠久,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在柘荣老一辈的剪纸艺术家中,有徐梅英、王描眉、袁秀莹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剪纸能手。柘荣传统民俗剪纸主要用于各类民俗活动中,表现形式包括窗花、礼花、喜花、鞋帽花、衣襟花、枕花、肚兜花等,兼有中原剪纸的古朴浑厚、刚健粗犷与南方剪纸的细腻柔美、典雅秀丽,显示出浓郁的山野气息与地域特色。

近年来,柘荣又涌现出游晓卿、郑平芳、孔春霞、吴秋凤等一大批新一代剪纸艺术家,她们以自己的剪纸创作推动了柘荣传统剪纸的艺术转型。受到当代美术的影响以及展览的需要,当代的柘荣剪纸已经在内容、形式、手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传统剪纸形成了较大差异:首先,当代柘荣剪纸已经逐渐脱离传统民俗生活与日常使用,逐渐成为一种纯观赏性的视觉艺术作品,更强调个人艺术风格的创造;其次,作品尺幅更大,内容更加多样,创作手法上剪、刻并用,在形态上更加开放、自由,汲取了当代版画、装饰画的造型语言;再次,当代柘荣剪纸的创作显示出较强的专业性,各位剪纸工艺师们都创办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谋求剪纸艺术的独立发展;最后,在价值取向上,当代柘荣剪纸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祈福消灾、求子求财等个体诉求,而逐渐转变成为舆论宣传或展览需要服务,在内容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柘荣剪纸从传统的民俗剪纸向艺术创作化、商品化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它受到当代社会分工与合作模式、展览竞赛机制、艺术理念与艺术形式传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商业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推动,对传统民间剪纸的定位已经从民俗活动中逐渐脱离出来,从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转变为具有一定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或纯观赏性的艺术品。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而言,活态化地保持传统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市场需求,加强传统艺术与民俗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才能带动整个剪纸艺术的地域化传承与合理创新。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剪纸的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也成为传统剪纸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苍南:商品剪纸的批量生产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紧邻柘荣。苍南印刷产业凭借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苍南龙港镇有400多家印刷企业,营销网点遍及全国各地,有“中国印刷城”的美称。笔者在柘荣友人的指引下,前往苍南考察当地商品剪纸的生产情况,并在苍南龙港参访了当地最大的一家专业剪纸工艺品厂。厂长吴先生从小在柘荣长大,并在柘荣跟随剪纸大师郑平芳先生学习剪纸,后来到苍南创办剪纸工艺厂。

吴先生的工艺品厂主要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福喜字、剪纸、对联、红包、吊钱、相框等年俗工艺礼品,其中以大型企业定制的各类用于年节发放的剪纸礼品需求量最大。这些商业剪纸大多是采用机器印刷,结合冲压及镂刻技术镂出花纹,以现代印刷技术解决了手工剪纸难以大批量复制的问题;同时通过植绒加工、压痕加工、烫金加工、激光加工等现代工艺,丰富了剪纸产品的视觉效果。除了加工纸质剪纸工艺品外,该厂还设计销售静电膜窗花剪纸、不干胶窗花剪纸、铜版纸窗花剪纸、激光植绒布窗花、双面红窗花剪纸、镂空植绒布剪纸、印刷带胶型剪纸、镂空型绒布对联等新型剪纸工艺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

采用印刷机器加工生产的商品剪纸,产量大,价格低,主打低端市场。除此以外,吴先生的工厂还承接高端的纯手工定制剪纸。这类手工定制剪纸,主要由驻厂设计师设计或委托柘荣剪纸大师合作设计来完成剪纸图样,图样设计完成后再发给柘荣的剪纸艺人手工加工完成,最后统一装裱后销售。此类高端手工剪纸也深受海内外顾客好评。

苍南吴先生的工厂,巧妙地利用了苍南印刷技术优势,通过机械加工完成低端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托柘荣的人才与人力资源优势,发展高端剪纸。通过这样的方式,牢牢抓住了市场的两端,并以苍南的商品剪纸生产带动了柘荣剪纸的产业化发展。精品手工剪纸是传统剪纸技艺传承的必要脉络,剪纸产业化生产是保证剪纸形态在民间存在和传承的必然途径。就目前所见,由于定位不同,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剪纸并没有挤占手工剪纸的发展空间,而商品剪纸的市场化发展,也为传统手工剪纸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市场契机。

三、产业化视角下的传统民间剪纸

文化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同创造和积累的无形的社会财富,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资源。为满足生活需求,适应消费潮流,对原有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是指面向市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或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代社会环境下,民众对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化产业化也就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传承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传统剪纸的产业化发展,要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运作,通过规模经营、资源整合,在满足剪纸行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盈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是我国民众数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传统剪纸艺术丰富的形态,以及民俗艺术深厚的群众基础,都是传统剪纸在当代发展的保障,也是剪纸的商业化、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必须要承认,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民众有着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发展要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通过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借助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1]

柘荣是福建省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2012年,柘荣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柘荣剪纸工作室林立,近年来郑平芳、游晓卿、孔春霞等一大批中青年剪纸艺术家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屡获奖,成绩斐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传统的柘荣剪纸在形态、工艺上都有较为突出的形态特色,这是千百年来民间艺人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对剪纸图式的特征不断提炼、强化的结果,而在当前以市场为指向的剪纸发展进程中,很多年轻的剪纸艺术家并不太注重对本地域剪纸图形的整理和发掘,而更愿意汲取现代绘画,如版画、装饰画的造型语言。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上弱化了剪纸的地域特色。如果失去地域特色,柘荣剪纸在国内将没有立足的基石。如何保障传统剪纸艺术在地域特性上的延续成为一个必须要直面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剪纸工艺简单,易于复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没有严格的市场法规或缺乏行业自律,抄袭的情况难以避免。这样的结果必会影响优秀剪纸作品的产生与优秀艺人的发展。如何加强剪纸作者的版权意识,通过法律手段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促进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的良性竞争,都是当前柘荣剪纸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再次,在柘荣从事剪纸创作、生产的工作室都属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也需要更多的学者、文化工作者介入其中,深入发掘柘荣剪纸的文化价值,为行业发展建言建策。只有行业的兴盛,才能保证柘荣剪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通过此次对柘荣、苍南剪纸产业发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传统剪纸的文化身份与生存形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柘荣剪纸已经从传统的“民俗剪纸”转向“艺术剪纸”,并通过自身的商业化、产业化,使传统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同时,通过与苍南印刷工艺的合作,实现了剪纸的批量化生产,让柘荣剪纸这一传统民俗艺术形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获得了新的市场契机。

正如刘魁立先生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我们往往看到有些文化事象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和前进在不断变异,有的由于不再与新的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而被淘汰,被送进历史,但同样也还有相当多的事象在继续展示着自己的强大的生命力,或者在变异中获得新的发展。”[2]笔者也由衷地祝愿传统剪纸艺术能在新时代转型成功,并获得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

[1]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2]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51-54.

猜你喜欢

苍南剪纸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剪纸
苍南
民俗节
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
滴水见阳光——《苍南叫停大渔湾围垦工程》采写体会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日子过成段子,“苍南派”和“芒果宓”把幸福喂胖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