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2例疗效分析

2014-04-14王锦李倩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4期
关键词:帕米帕酮室上性

王锦李倩烨

(1、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云南 昆明 650031)

✿论著/心律失常✿

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2例疗效分析

王锦1李倩烨2

(1、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云南 昆明 650031)

目的分析研究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6例。实验组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维拉帕米治疗,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药物;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 Smalsupra Ventricular Tachycarelia,PSVT)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本研究所述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PSVT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PSVT在人群中发病率0.029%,然而年发病率为3.6%[2],并且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呈现递增趋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诱发因素相对较多、复杂,主要分为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大部分都为非器质性。还与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病平均年龄为56岁,男性少于女性,女性发病人数是男性的两倍。现如今,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主要采取药物以及射频消融法进行治疗,但是有些治疗方法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根据这一情况,笔者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132例,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处理措施,比较两种临床治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急诊收治的1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均采用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150-240次/分之间。全部通过单侧按摩颈部动脉窦、Valsalva动作以及对眼球进行压迫,都没有任何明显效果,故而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本文笔者采用随机抽取模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38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为52.3岁。分为第一次发作和再次发作,它们依次为45例、21例。本次平均发作时间1.6小时,发作时平均心率为167次/分。临床诊断类型包括有预激综合征、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它们依次为26例、20例、15例、5例。对照组男性病人24例,女性病人42例。年龄在18-71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分为第一次发作和再次发作,它们依次为40例、26例。本次平均发作时间为2.1小时,本次发作平均心率为162次/分。临床诊断类型包括有预激综合征、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它们依次为24例、17例、16例、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用维拉帕米进行治疗。

1.2 临床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全部在心电监护之下实施药物治疗,对用药前和药物以后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相关指标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记录。用药期间发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血压明显降低、胸部疼痛以及昏迷等不适时立即停止药物,改为电复律。

1.2.1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病人接受普罗帕酮7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采取静注方式,要求在10分钟以内全部注射完毕。如果没有明显效果或者没有效果,间隔15分钟后重新注射1次,总体药物量应该<210毫克。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维拉帕米5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采用静注方式,要求在10分钟以内全部注射完毕。如果没有明显效果或者无效,间隔15分钟以后重新注射1次,总体药物量应该<15毫克。

1.3 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动态监测血压和心率,对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任何不适均详细记录,后续由资深心内科专科医师评判是否属于药物所致反应。

1.4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有效:病人在使用药物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全部转为窦性心律,心率每分钟80-100次,心悸、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效:病人在用药后心慌、胸痛、胸闷等相关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心电图虽然一度显示为窦性心律,但持续时间小于10分钟[3]。

1.5 病人满意度评价标准

病人满意度评价标准:使用我科室自主研制的满意度评价标准,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采用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来进行判定。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样本率比较都使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之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共66例,其中有效62例、无效4例、总体有效率为93.9%;对照组病人共66例,其中有效53例、无效13例、总体有效率为80.3%。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率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共66例,其中有1例病人出现窦缓、1例病人口干、1例病人胸闷,停止药物后全部消失,其不良反应率为4.55%;对照组病人共66例,其中有2例病人出现窦缓、5例病人出现口干、2例病人出现胸闷,停止药物以后心律恢复正常、1例病人出现头晕、停止药物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病人出现窦性停搏,采用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后,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其不良反应率为19.70%,因此,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之间对比

表2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之间对比

3 讨论

PSVT通常发生在心房和房室交界区域以及房室间,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约87%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还有就是因为触发激动一场或者冲动起源[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通常好发于成年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则好发在儿童。在临床当中大约有33%的PSVT出现在健康人群当中,并且查明诱因非常困难,通常这些人既往有吸烟、饮酒史、过度劳累、饮茶以及咖啡等。心率过快、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会出现晕厥、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所以,应该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终止。现如今,对其主要采取射频消融手术治愈,不过发病初期采取药物治疗也起到良好作用。

普罗帕酮是一种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对钠离子内流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使心肌细胞零的时候相去极化的速度,同时对心肌细胞复极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5]。

维拉帕米是一种钙内流阻滞剂,能将慢通道完全阻断,对窦房和房室传导起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对心肌收缩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心肌氧耗量明显减少,对高血压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6]。本文笔者对PSVT病人分别采取上述两种药物分别进行治疗,其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不管任何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在治疗PSVT的同时也会潜在造成心律失常的作用,应该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在没有效果的情况之下,应该采取电复律进行治疗[7],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虽然这两种药物都会对病人产生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是维拉帕米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可以采用普罗帕酮作为PSVT的首选药物。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5):363.

[2]曲舒如.急诊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4(10):13.

[3]蒋翎,徐尚誉.维拉帕米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3,33(10):2104.

[4]谭子彦,黄洋妹,谭敏豪.胺碘酮与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11,14(2):1786.

[5]孙铁.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8(5):137.

[6]蔡自力,元令志,孙理社,等.普罗帕酮与维拉帕米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对比研究[J].中原医刊,2011,35(8):21-22.

[7]黄卫东,林样欢.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1(16):2103-2104.

猜你喜欢

帕米帕酮室上性
维拉帕米治疗丛集性头痛机制研究进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变异因素的临床分析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维拉帕米对胡桃醌Caco-2细胞转运特性的影响
尼卡地平联合维拉帕米对瘢痕组织的抑制效果研究
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34例病毒性心肌炎致期前收缩的效果观察
帕米磷酸二钠合成工艺的改进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普罗帕酮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