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陈丹青:怀旧是为了再出发

2014-04-11尹丛丛

齐鲁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伊藤热衷陈丹青

尹丛丛

《笑谈大先生》、《退步集》、《木心作品集》……民国范儿、80年代等怀旧话题一直是陈丹青热衷的范畴。作为80年代崭露头角的艺术家,陈丹青怎么看待80年代,怎么看待怀旧?不久前,陈丹青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报告厅举行了名为《我在东北出了第一本书》的讲座。会后,本报记者就此访问了陈丹青。

《齐鲁周刊》:无论阿城、北岛、陈丹青、艾未未,查建英或者您,都有很长一段海外生活的经历。是什么让你们这部分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在80年代选择了精神流放?

陈丹青:当年严复在英国留学时与伊藤博文同班,严复的成绩永远超出伊藤很多。但是多年之后,伊藤已经领到日本帝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大清,而严复只是翻译了天演论,成了知名学者,然后成为北大校长。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人才不多,而在于体制封闭。 在当时中国独特的语境下,卓有成就的文化人士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就是为了感知作为他者的存在,试图触摸一种异质的文化,与自己的文明相对的,或至少对自己文明的另一种的解构。

《齐鲁周刊》: 1980年您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评论说您最有力的阐释和无畏的尝试了当年的“文化寻根”。80年代对您重要吗?为什么文化精英大都热衷怀念80年代?

陈丹青: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探索是真挚的,但都很粗浅,急就章,它知识填补了“文革”后的真空。80年代我在中国只待了两年,1982年移居纽约,后遇老师木心先生才完成了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学再教育”。

刚到美国,很失落,猛然发现我什么都不是。人家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文学,还有绘画。我很难告诉你80年代的反差:纽约的一切,西方世界的一切,没有中国的位置。

无论怀念民国还是80年代,基于的不过都是当下的回望,是反省也是自我批判。怀旧只是为了重新寻找精神源动力,只是为了再前进。我们想要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建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伊藤热衷陈丹青
用于求解多约束QoS路由优化问题的改进伊藤算法
张岪与木心
樱花发卡
张岪与木心
这些年我们热衷的健身项目
从背后射来的箭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资产重组,农药企业为何如热此“热衷”
高校热衷更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