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们的80年代

2014-04-11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巩俐理想主义寻根

本刊编辑部

张艺谋:

《归来》背后的寻找和呼唤

由张艺谋导演,陈道明、巩俐领衔主演的文艺大片《归来》定档5月。近日,该片已基本确定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归来》试映讨论一片称赞。

有人评价道:“《归来》应该是张艺谋继《活着》之后最好的现实主义小品,在风淡云清中听无声处的惊雷,80年代归来,巩俐归来,张艺谋归来。”

80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张艺谋的电影为何要回归80年代?回归80年代的什么?

张艺谋可以回答为:是《红高粱》大放异彩的年代,是巩俐、姜文、刘晓庆、陈凯歌、谢晋、谷建芬等“文艺英雄”辈出的年代。

80年代是哲学热,美学热,主体性讨论,批判国民性,以《今天》为代表的诗歌,朦胧诗运动,白洋淀派,《黄土地》、《红高梁》等第5代电影,西部风,寻根文学,实验小说,现代艺术,崔健的《一无所有》等等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阿城的《棋王》以及《孩子王》,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都可以看作是在经历了异质文化生活后,对于所谓“寻根”最有力的阐释和无畏的尝试;萨特红极一时的理论“自我选择”,第一次将中国人从“集体主义”中解救出来,《存在与虚无》成为“红宝书”;女排姑娘将国家的青春符号和激情精神发扬到了极致;柳传志、牛根生、张瑞敏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跃跃欲试,纷纷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展身手……

突破自我、打碎禁忌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无论电影、音乐、文学、体育、经济领域,中国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那还是一个理想主义大于消费主义,艺术热情高过市场冲动的年代。

“怀旧”精神源动力:

追忆只是为了再出发

许多人把八十年代归结为“理想主义”。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尤其可贵,上接晚清“幼童”赴欧留美的思想资源,中接五四西学东渐的革新传统。

三代中国人的命运,交叉于八十年代:一代是毛泽东的婴儿,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获得知识启蒙和复苏机会,从此改变命运走向;一代是邓小平的婴儿,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度过成长期,不再受饥饿的威胁,个性和内心开始表现,在城市中拼搏获得自己的位置;一代是全球化的婴儿,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被称为新新人类,受惠于八十年代的余温。

可以说,我们享受的一切,均来自八十年代的馈赠和遗产:读书无禁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术、文艺和实业纷纷繁荣;娱乐兴起、身体解禁、生活方式在年轻人那里首先得到了召唤和响应;知识分子阶层和工商实业阶层,风气为之一变。

八十年代的“好”在于“每天都有好消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现在的变是物质的巨变,当时的变是思想的裂变;现在的变是有形的变,当时的变是无形的变;现在的时代变化也很快,但都不及八十年代“只争朝夕”的劲儿。

对八十年代的追忆不仅仅是一个“情结”,而且是着力要寻找到的精神力量。也许它存在着许多不足,但价值观很多元、很有朝气。

正如刘索拉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中所说的:“你别无选择。”听八十年代的故事,感觉陌生,像个神话,也羡慕不已:父兄辈们,这样活过。回首八十年代,我们想带给我们的不是怀旧,而是进一步迈向“新世界”的精神源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巩俐理想主义寻根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巩俐 霸气源自底气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