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浅析

2014-04-11吴珍珍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庆元神庙崇拜

吴珍珍

浙南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浅析

吴珍珍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浙南庆元 菇神崇拜 历史文化特征 香菇文化

浙南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是指从南宋咸淳元年(1265)开始的,菇民们因尊崇以吴三公为代表的对香菇生产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先贤人士,在其去世后将其供奉为神,并进行供奉祭祀崇拜,以达到感恩香菇之神、祈求保佑生产生活平安的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

清康熙《庆元县志》:“庆邑之民,以制蕈为业。老者在家,壮老居外,川、陕、云、贵,无所不历。”民国《庆元县情简编》:“全县有菇民6万,约占总人口七成。”在一个以香菇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地域,庆元县域因香菇生产而产生了香菇之神。

庆元县菇神崇拜现象历史悠久,菇神崇拜观念及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对今天的庆元县域菇民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

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的现象,主要有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等表现形式。

1.神位和神庙。

神位和神庙是菇民信仰菇神的寄托载体。庆元县域的菇神神位和菇神庙有以下四种类型:

(1)家庭香火榜。每个菇民家中都设有一个香火榜,香火榜中少不了五显神、吴三公、刘国师等。21世纪的今天,以龙岩村为代表的菇民区家家户户都还设有祀奉菇神的香火榜。这足以说明吴三公是龙岩人的灵魂,菇民们为自己是吴三公的后代而感到骄傲,菇神崇拜也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

(2)菇山神位。系菇民外出种菇上山时在菇寮里供奉香菇之神的场所。菇民上了山,选择好的地段建好“菇山寮”,之后便是搭建菇神神位,把从家乡带来的或以木头雕刻、或以泥塑的菇神像安置到神位上,神位设在菇寮内最好的角落,一般面向东方开门处,正中贴上吴三公和五显大帝的神榜长条,左右及其上方张贴对联横幅,并立马庄重谢神,之后每天上香礼拜;每月农历十四和廿九是“过旦”日(即菇山例定的供奉菇神“师父”日),过旦的当天晚上,菇民们喝酒、吃肉、唱戏,第二天携起神位前的香案,让全寮男女老少早晚虔诚跪拜;次年落棚下山回乡要先拜神谢恩再离开。百山祖主峰北茶枚圩香菇湾倡花寮遗址还遗存有菇山神位。

(3)村落神庙。菇民生活的每个村落水口都建有菇神庙。一般每个庙四五十平方米,也有二三平方米的。庙里祀奉的神像大小、数量不等,但都塑有吴三公、五显灵等神位。菇民们每年外出做菇前都要到村口菇神庙祭祀、跪拜后才上路,祈求外出做菇顺利、平安,祈求神灵赐予一个好“蕈冬”;在路途中,遇到有其他村落菇神庙都要进去拜一拜,晚上就住在庙里;到了目的地后,菇民们要先到当地的村落神庙上香跪拜后才会上山;第二年返乡时更要带着做菇带回来的祭品到村落神庙跪拜祭祀谢恩。留在村里的菇民家属经常到村落神庙去祭拜菇神,祈求外出做菇的亲人平安、发财。

(4)大型神庙。比村落神庙规模更大、辐射范围更广。如坐落在庆元县五大堡乡松源溪畔的西洋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菇神庙。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清光绪元年(1875)扩建至现规模。原名吴判府庙、松源殿,因香菇业的发展,香菇成为朝廷贡品,漂洋过海,畅销西洋各地,故有“西洋殿”之称,离该殿数里的小村也因此易名为西洋村。西洋殿1997年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菇神祭祀与菇神庙会。

庆元县域的菇神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临时性的菇神祭拜。这种祭拜一般是以家庭、社区为主,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良辰吉日就行,比较零散和随意。菇民自发前往附近菇神庙烧香、祭拜,祈求菇神的保佑。这是大多数菇民日常信仰菇神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节日性的菇神祭拜。如菇神的诞辰或节日、菇神庙会等,这种祭拜规模很大,过程很复杂,花费巨大,一般一年只举办一次。

菇神庙会是集菇神信仰与商业、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菇民们上山做菇,冬去春回,年复一年,他们没有过年等的概念,每年的菇神庙会便成了他们的节日。庙会期间,菇民们除了上香拜谢神恩,还有文化娱乐、交流种菇技术、交换菇市行情、会亲访友等诸多内容,领袖们则趁机商量香菇业发展的大事。其中文化娱乐以庙会戏(本地的二都戏,也有外地戏班子)为主,也举行体育竞赛表演等活动,以提高菇民防身捕捉山害的能力。庙会也吸引周边地区的菇民或非菇民来走亲戚、看庙会。庙会往往持续好几天,在高峰时段,整个神庙内仅菇民领袖就上千人,一般菇民上万人,这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是罕见的盛事。

菇神庙会是强化菇神崇拜的一种有效手段。祭祀活动是菇神庙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祭祀活动有着一整套严谨的祭祀仪式程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菇民们认为菇神可以感知阳世的一切,关注着世代菇民的生产生活。只有虔诚祭祀菇神,才会得到菇神的保佑。菇神庙会中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2007年,“菇神庙会”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缘由

对香菇之神的崇拜,是庆元民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庆元县域尤其是菇民区,除了大大小小的菇神庙之外,每个香菇寮(指菇民上山做菇时搭建的临时茅屋。菇民日常起居都在此,每个香菇寮都供奉有菇山神位。)设有菇山神位,各家也都置有香火榜,供奉着五显神、吴三公、刘国师等香菇守护神。菇民外出,见菇神庙就烧香膜拜的也大有人在。一遇到急事难事,更是祈求菇神保佑。每逢庙会,全村男女老少,到菇神庙进香拜神谢恩、抬着神像沿村巡行、昼夜举行菇民戏演出,虔诚而隆重。更有毫不吝惜个人钱财捐献给神明者。这种对菇神的狂热信仰,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现象,而是以香菇业为轴心,历代传承下来的,也是以香菇生产为中心的村落乃至整个庆元县域民间的社会生活信念与行为现象。

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

庆元位于浙闽边界,全境山岭连绵,群峰起伏,交通闭塞,耕地稀少贫瘠等恶劣的农耕条件致使农民所种粮食不够养家糊口,人们经济生活十分贫困。直到十二世纪中期,吴三公发明和推广了种菇术,才开始发生变化。深山密林中,飞禽走兽众多,他们不仅会偷食香菇,还会对菇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种菇当地有些财主吞财成性,千方百计搜刮菇民钱财。面对种种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菇民没有任何可战胜的手段,唯独寄托神灵保佑。

早期的菇民基本上是靠种植香菇以交换粮食和生存必需品,他们常年劳作于深山密林中,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与改造自然。香菇生长受自然影响很大。风调雨顺时,菇民完成砍花作业的菇树能层层叠叠地长出香菇来;天气长期干燥或受到某种恶劣气候影响时,香菇就会绝收。且香菇无根、无花、摸不到种子,与通常的种子植物播下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完全不同。菇民们无法解释香菇这种奇异的繁衍方式,无法解释香菇作为一种真菌特殊的生产规律。尤其他们世代在深山密林中劳作,本地菇民能够自如运用砍花法种植香菇,而外乡、外省的人却无法使用这一绝技的时候,他们就把这种真菌的繁衍解释为神灵对他们特有的恩赐。

菇神崇拜起到情感寄托的功能。菇民对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对衣食无忧、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渴望,激发其对神灵保佑的热切盼望。基于这种依赖和盼望心理,人们便自发地产生了具有宗教信仰意味的对某些香菇种植前辈名人的信仰和崇拜,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增强安全感、确定感,增强生活和工作信心。

2.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大地影响深远。宋时,山清水秀的处州地区道教盛行。吴判府(吴三公之父)是庆元地域一位知名的道士。生活在道教兴盛时期,加之受到父亲的影响,吴三公对道法也有所精通。他巧妙地把风水术和制菇术结合在一起,使制菇术带有“神”的色彩。

根据《庆元县志》和《吴氏宗谱》记载:以吴三公为代表的百山祖菇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和总结了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砍花法”和“惊蕈术”,这本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但是在道教盛行、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山区,菇民们无法识别“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系孢子真菌繁衍的生产规律,认为是吴三公受命于天,受五显神点化学得菇术,并传授给乡亲们,使乡亲们能靠种菇生存,将真菌繁殖误解为神灵给人们特有的恩赐和相助。于是菇民认为必须虔诚地按道教习俗敬神,种菇才能成功,才会有个好收成。

所以,香菇文化滋生于道教文化之中,使制菇术带有“神”的色彩,早期香菇生产代表人物吴三深受人们尊敬,生时人们称他吴三公,去世后被奉为菇神。可以说,菇民信仰的是同制菇术发明传播有机融合的道教。从家庭香榜、菇山神位、村落神庙到菇神庙会,都充满着道教的色彩。

3.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

吴三公发明香菇生产人工栽培技术,带领菇民区的贫困农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地形、气候条件种植香菇,改善了菇民的生活条件,为菇民区带来温饱,给贫困的山区菇民带去了生存的希望。随着菇业的发展,菇民们更加崇拜菇神吴三公,怀着崇敬感恩之心去祭祀他。随着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的传播,菇神信仰在整个菇民区扎根,并逐渐扩散到县域非菇民区。

4.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

由于菇神在庆元菇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他在民间百姓当中具有十分强大的世俗力量,各种小型的祭祀活动和大型庙会等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世俗习惯,世世代代将菇神祭祀作为一种节庆活动传承着。同时也使得历代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菇神,将其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默许甚而支持菇民修缮菇神庙、举行菇神祭祀活动,以保护香菇产业和香菇文化。

三、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的历史文化特征分析

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肇始于13世纪中叶,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菇民对于菇神的崇拜有增无减,且愈演愈烈。至今,菇神仍是庆元县域菇民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菇神崇拜已经扩展到非菇民区,成为了庆元县域的一种广泛性信仰,影响重大。

1.菇神崇拜的本土特色。

庆元县域的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特色:

(1)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如:发明和推广种菇术的吴三公,明初进献香菇成为贡品并奏请朱元璋敕封香菇“专利”的刘伯温,历史上都实有其人。菇神在菇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菇民的世俗心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而能在世世代代传承保留下来,最终形成了严谨的菇神信仰体系。

(2)菇神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菇神信仰以信奉吴三公为主,把吴三公的神像放在首位,其他五显神、刘国师等神像位列其旁。菇神崇拜既有神鬼佛道、三教九流混合泛神的特点,又明显地偏重于道教。众多菇神庙中泥塑或木雕的神像中少不了有五显神、吴三公、太上老君,还有八仙、陈十四、林妈祖、马天仙三夫人等民间常见的神袛,都是道教人物。

(3)菇神的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以吴三公为例,他的神性既包括发明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向菇民传播制菇术,又包括驱魔降怪、骑虎巡山造福菇民,还包括征服自然、创建香菇生产的有利环境等等。

(4)菇神崇拜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五显神、吴三公、刘伯温这些菇神主要是历史上对香菇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古代人物,他们造福一方,菇民们于是集资建立庙堂祭祀。在其他地区影响就比较有限。

2.菇神崇拜的政治文化功能。

菇神崇拜是庆元菇民现实的生存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最初,菇民们崇拜菇神是为了解决在香菇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菇神崇拜作为菇民的一种信仰,它的内容和形式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基本形态、基本功能还是一直延续到现在。菇神崇拜作为庆元香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精神鼓舞等方面。

(1)菇神崇拜的政治功能。

菇神崇拜是各菇民区的共同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讲,菇神庙是菇民区的象征,菇神崇拜是整个菇民区共同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加强菇民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菇神崇拜促使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封建宗法式管理机构“三合堂”的建立。由菇民领袖组成的“三合堂”维护菇民的利益和菇业生产秩序,监察规范香菇生产禁忌的实施,对菇业大事做出决策,很多官府衙门不能够有效组织和治理的事情“三合堂”都能办到。

(2)菇神崇拜的道德功能。

菇民们最初祭拜菇神并不是为了精神上的解脱,而是为了让神灵帮助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题,达到菇业丰收、生活安稳的目的。菇神在菇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菇神崇拜的观念逐渐进入到伦理形态,菇神崇拜开始具有引人向善、维系社会道德、鼓舞人心的功能。在祭祀文献中记载的关于限制人们行为的“禁忌”逐渐成了菇民们遵守的一种公共道德。菇民们认为虔诚祭拜菇神、祈求菇神保佑、严格遵守“禁忌”后,菇神便会赐福保佑。所以说,菇神崇拜具有维系菇民道德准则和鼓舞菇民的作用。

(3)菇神崇拜孕育了“二都戏”。

二都戏起源于菇民聚居的庆元东部二都(今百山祖、荷地、贤良等乡镇)一带。二都戏的演员本身是菇民,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在劳作空闲之时演唱、表演,为菇民的贫苦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在每年的菇神庙会期间,菇神庙的戏台上都有整日整夜的二都戏表演。最开始是为朝拜菇神,为献给菇神的自创菇民戏,随着历史的发展,二都戏更多的是出于菇民的娱乐需要。二都戏对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璀璨的优秀文化遗产。

香菇经济的发展借助于菇神的力量,菇神的影响促进香菇业的发展。假若没有对菇神的崇拜,菇民区群龙无首,成千上万菇民自生自灭,或因生活无着而成为一股社会极不稳定的因素,也有可能因香菇技术的盲目扩散,而招致森林资源的毁损,使香菇业夭折。因为有了对菇神的崇拜,菇民们才有了一股与艰苦环境做斗争、艰苦创业致富的精神力量,菇民区才有了以菇神为中心的凝聚力。菇神崇拜对庆元县域民众世俗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

[1]樊寿康.试论百山祖菇民社区文化的特征[A]. 1993年全国香菇研讨会入选论文[C].

[2](清)程维伊.浙江省庆元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3]姚德安,胡培华等.香菇文化系列丛书二都戏[M].庆元:中共浙江省庆元县委宣传部,2005.13.

吴珍珍 丽水学院文学院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庆元神庙崇拜
神秘的神庙
曹庆元
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书之帕特农神庙
百善孝为先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牛河梁神庙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