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2014-04-10曹雨琪

关键词:全曲乐段小白菜

曹雨琪

(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论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曹雨琪

(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于学友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歌曲《小白菜》将传统民歌与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的结合,是众多优秀民歌改编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别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无论从声音运用、音色控制、情感体会的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对作品理解的方面,该作品对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体现出对民歌改编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点的典范,和作为民歌改编的歌曲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民歌改编的歌曲;演唱风格;艺术特色;《小白菜》

民歌改编的歌曲是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形式结构较为多样化、风格曲调较为复杂化的一类作品,此类作品大都是大、中型的声乐作品,音域较广、演唱风格较难把握。因此,无论从声音运用、音色控制、情感体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文学角度对作品理解的方面来讲,这类作品对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流传于河北中部唐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后经于学友教授改编,成为一首戏剧性、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这首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小白菜》无论是从曲式结构和演唱技巧来讲,还是从音色控制、情绪走向的把握来讲,都是难度较高的作品,演唱这部作品对于演唱者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部作品曾作为数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指定演唱曲目,成为许多专业歌手、著名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并多次被各大艺术院校选入声乐教材,发表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等数家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声乐作品集中。它的创新和突破,充分的体现了由传统民歌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对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所以,以此为例,对民歌改编的歌曲演唱风格及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十分必要。

一、传统民歌《小白菜》的改编

河北民歌结构简单,大部分为分节歌形式,一段旋律,多段歌词。歌词通俗易懂,不加修饰,叙事类作品较多,大多是平铺直叙,并非江南民歌那般含蓄隐晦,体现出河北人民直爽质朴的性格。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经过对河北民歌的归类、整合发现,河北民歌多以小调为主,旋律以抒情、朴素、清新的风格见长,旋律跳进较多,高起低落,一般在歌曲第一句中就会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然后层层低落。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流传于河北中部唐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它结构简单,为典型的分节歌形式,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基本上是一音一字,没有过多的装饰,节拍为民歌中不常见的5/4拍子加上4/4拍子,旋律流畅,高起低落,朗朗上口。如歌曲的第一句的第一个音即为全曲的最高音,然后音高层层低落,表现出了小白菜失去亲娘,生活苦不堪言的无限哀愁。这曲民间小调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是河北乃至华北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歌代表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影响颇深。一九四五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其中经典选段《北风吹》就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进行改编的,成为刻画出喜儿性格的主题音乐。民歌《小白菜》讲述了一位从小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和旧观念的压迫下,备受后母虐待,生活凄苦,怀念生母的故事。这首民歌叙事性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曲调中有道不尽

的哀伤之情。

1989年,于学友教授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原型,进行加工、改编,重新填词谱曲,改编了民歌《小白菜》。一首民歌改编的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保留有原民歌的精髓,是否保留了原民歌的“原汁原味”。这部作品以原民歌的主旋律为基调,以原民歌的音乐色彩为原色,按照主人公——小白菜的情感走向和情绪变化,在原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西洋作曲技法,进一步的进行加工润色,发展、变化和创新,对整部作品进行了新的布局和安排。这部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歌和戏曲中的民族调性调式、节奏型和丰富多彩的传统唱腔,又大胆的借鉴了西洋声乐作品的和声特点、曲式结构和钢琴伴奏织体,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使其旋律、节奏更加丰富多样,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扬其长,避其短,将一曲简短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一首戏剧性、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

二、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艺术特点

于学友教授改编的《小白菜》,全曲的主题仍然是原始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旋律,因作品的发展,内容的需要,根据主旋律派生出新的旋律,来进行扩充,使作品结构扩大。

1.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方面特点

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为自由的变奏性多段体结构,符合启、承、转、合的结构逻辑,由引子到第一段降E徵调到第二段降B徵调到第三段降A徵调到最后一段,回归到降E徵调。曲式结构如下:

引子 A B C A’

降E徵 降E徵 降B徵 降A徵 降E徵

全曲开头以主人公“小白菜”对亲娘爆发式的呼唤,作为引子,全曲基调由此而定,引出整首歌曲的主旋律,也就是原始民歌《小白菜》的主旋律。

第一乐段的第一个乐句,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民歌《小白菜》的曲调旋律及歌词,旋律起伏不大,为阶梯式的平稳下行,体现了悲伤之情。第二个乐句相比第一个乐句稍作改动,也是由主旋律派生出来的,变化不大,旋律色彩和音乐情绪上完全延续第一乐句,交代了“小白菜”对亲娘的思念之情和对今后生活感到无望的悲凉之情。

经过间奏转调,音乐进行到了全曲最具有展开性的第二乐段,第二乐段转为降B徵调,旋律色彩的变化,导致情绪紧张起来,由第一乐段平稳的旋律走向转为跳进,情绪也由第一段的低声叙述转为这一段的悲痛哭诉。作者在这一段还借鉴了地方戏曲中哭腔的技巧,即“端起碗来(呀),泪汪汪(呀)”,此处要演唱出抽泣、哽咽的感觉,但又不能完全失控,来表达“小白菜”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无奈之情,悲伤、痛苦的情绪不断增加,即将崩溃。

紧接着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随着音乐矛盾的激化,全曲达到高潮,第三乐段转为降A徵调,在钢琴伴奏的气氛烘托、渲染之下,大气磅礴、悲痛欲绝的旋律鱼贯而出,第三乐段演唱的开始音便是全曲的最高音,节拍在3/4和4/4之间交替,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落在4/4拍,并且唱满四拍,更是加重了语气。如:“亲娘想我”的“我”,“谁知道呀”的“呀”,“我想亲娘”的“娘”。节奏急促而有力,仿佛试图在强烈的呼唤中能够见到亲生母亲。在撕心裂肺的呼唤之后,第三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又回到了主旋律,情绪也由之前失控的激动,转换为绝望的叹息。这一个乐段是全曲最能体现主人公情绪变化的一段,精心布置的转调、节拍的变化、节奏的拉紧,将主人公在痛苦的生活环境中,强烈思念母亲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看者伤心,听者流泪。

最后一段,回到原始民歌《小白菜》的主旋律,也转回了降E徵调,在经过之前一段强烈的情绪波动后,最终面对现实,回归平静。这一段旋律虽同第一乐段一样,旋律平缓,节奏简练,但意境上却是说不出的凄凉与哀伤,使整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更具感染力。

2.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钢琴伴奏方面特点

气势磅礴的钢琴伴奏无疑为这部作品锦上添花,也是点睛之笔,在烘托、渲染气氛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部作品中,钢琴伴奏的编配大量使用了震音的手法,来表现整部作品的情绪基调,推动、带动演唱者的情绪。钢琴伴奏在前奏时,为全曲情绪做了铺垫,右手使用柱式和弦,左手利用震音,推动演唱者尽快进入歌曲情景,带动演唱者情绪,进入到引子时,也利用震音烘托了主人公思念母亲的急切和极度悲伤之情。之后,在衔接每个乐段的间奏处,都利用钢琴伴奏进行转调,丰富和声色彩,凸显主人公内心情绪波动。

在第二乐段结尾处,为把乐曲推向高潮部分,钢琴伴奏使用了左右手反向八度推进,并且力度渐强,然后进入到间奏,进行转调。转调后,旋律和节奏都以主旋律为素材,并且使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整段间奏气势磅礴,渲染气氛,情绪上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愤,将全曲推向高潮。

最后一段,为配合主人公情绪,钢琴伴奏的织体不再是辉煌的柱式和弦和震音,而是改为琶音和弦,来营造静谧、失落的情境,并且力度也由mp减为p再减为pp,最后随演唱者的歌声一同消失在风中,与全曲的开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主人公无依无靠、绝望无奈的心情。

于学友教授利用钢琴音色、力度、钢琴伴奏织体等表现手法,来渲染、烘托这首作品的意境,使其具有

相当高的完整性、艺术性,这部作品的钢琴伴奏与改编的旋律一样重要,成为这部作品的特色。

三、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演唱风格

民歌改编的歌曲,有别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也不同于传统的原始民歌,它是作曲家在保留传统民歌本身的风格、韵味、韵律、歌词特点、结构特点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钢琴伴奏等音乐元素,进行发展、变化、创新,精心创作的一类歌曲作品。

演唱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抓住了河北民歌的特点,也就是抒情、朴素的风格,也就是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从而使得这首歌曲并没有过多的、华丽、繁琐的装饰音,而且河北方言与普通话极为接近,所以改编在歌曲语言特点和民族性、地域性的把握上做出了努力。

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基调即为“悲”“叹”“念”。“悲”,是指主人公“小白菜”生活在封建社会,旧思想的统治下,在失去母亲、父亲娶了后娘之后,过着凄凉生活,悲痛欲绝的心境;“叹”,是指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又对改变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只能一声长叹;“念”,是指对亲生母亲的想念、怀念,想起亲娘泪汪汪。在歌曲开始的引子部分,两句“亲娘啊!亲娘啊”,虽然句式短小,旋律简单,但却要用爆发的情绪来演唱,凸显出主人公对亲生母亲的怀念,引出全曲的第一段;第一段情绪较为缓和,是主人公在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情绪基调以平缓的,讲述故事的状态为主,情绪不宜过激;一段间奏转调后,旋律色彩变化,主人公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唱腔中要带有哭诉的状态,特别是到了第二段的最后一句:“端起碗来呀,泪汪汪呀”,这一句中,作者加入了河北地方戏曲中哭腔的写法,渲染悲苦、凄凉的气氛,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把“哭腔”揉进旋律中,方能体现主人公“小白菜”对现实对其不公正的待遇表示无奈,而又对改变命运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哭诉。

紧接着就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高音区集中的部分,在演唱这一段时,更要做到良好的延长技术与激昂的情绪完美结合,以情带声,将激昂的情绪融入到声音中,把握好对声音的控制力,将情感全部喷发出来,无需保留,唱出主人公对亲生母亲接近失控的、撕心裂肺的呼唤,把“小白菜”的绝望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一切恢复平静,情绪虽然平缓,但可以看出“小白菜”内心的凄凉,受到强烈刺激之后,内心诚惶诚恐,歌词一遍一遍的重复,仿佛主人公“小白菜”在默默地私语,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只能化作一阵风,不知吹向何处,内心的悲哀、怀念,不足为外人道……演唱这一段时,情绪要及时的从第三段转变回来,为表现出作品的意境,演唱这一段,音量不宜过大,而且在两遍重复的唱词中,要逐渐减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的,甚至是神经质般的感觉,最后一句“亲娘呀”,在“亲”处,稍作停顿,以示对亲娘的无限怀念,声音要慢慢地消失,让人若有所思。

四、民歌改编歌曲在民族声乐发展历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于学友教授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歌曲、近年来民歌改编歌曲的代表作品《小白菜》的具体分析,可以见出,民歌改编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点,能够在理论上,为演唱者在演唱这一类型作品时提供帮助,对演唱者演唱技能的提高,艺术表现力的丰富、艺术修养的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国传统民歌改编的歌曲,有别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是作曲家在保留传统民歌本身的韵味、韵律、歌词特点、结构特点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钢琴伴奏等音乐元素,进行发展、变化、创新,精心创作的一类声乐作品,这类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所接受。民歌改编的歌曲可以说是中国声乐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作品,在现代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既保护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了民族精髓,使之不至于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消亡,又对传统民歌的发展创新和中西方音乐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音乐学家在实践中证明,民歌改编的歌曲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民歌改编的歌曲是继承、再现传统民歌精髓最好的艺术载体。民歌改编歌曲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符合当代人民审美标准和欣赏水平。

[1]樊祖荫.中国民间歌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58-64.

[2]江黎.《小白菜》钢琴伴奏的艺术处理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1):32-34.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30-35.

[4]钱玲之.歌曲《小白菜》演唱过程中的再创作[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58-59.

[5]周革新.简论河北地方民歌的音乐特色[J].杭衡水师专学报,2002(4):43-44.

【责任编辑 曹 萌】

H81

A

1674-5450(2014)05-0190-03

2014-05-18

曹雨琪,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音乐学院助教,民族声乐演唱硕士。

猜你喜欢

全曲乐段小白菜
小白菜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小白菜】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小白菜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春小白菜品种的耐抽薹性评价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