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灌输到互动式的转变

2014-04-10郑雪滢

关键词:灌输式灌输互动式

郑雪滢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灌输到互动式的转变

郑雪滢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对高校大学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虽然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要点,却只是灌输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影响之下,灌输式教育不合时宜,不能因材施教。究其原因,第一,没有理清灌输式教育与灌输理论的关系;第二,没有科学地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三,没有正确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教育方式即互动方式来替代它。互动式的教育方式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堂教学、课后谈心、社会实践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教育;互动式教育;灌输理论

大学生因其具有独特的年龄结构、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不同于其他民众的特殊群体。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由来已久,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意义更为深远。“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1]“‘灌输’就是正面的系统性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对大学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虽然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要点,但在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影响之下,这种教育方式出现了种种问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转变与发展。

一、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当代遭遇的困境

众所周知,任何观念都是所处时代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外环境的日新月异,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灌输式教育更是陷入了尴尬的处境。

(一)灌输式教育的效果堪忧

1.灌输式教育不合时宜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正在缩小彼此间的时空距离,出现了“地球村”现象。不少学生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进而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动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为我国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景象,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由社会向自我的转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追赶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2.灌输式教育不能因材施教

当前,在校研究生以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居多,本科生以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人居多,大学生人群突显了与以往不同的特质。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富有进取心与竞争意识。当代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与盲从,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但是,他们更强调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自己的事情上,很少有人关心和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另外,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灌输式教育的固有理念和方式,没有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不能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互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追求。

(二)灌输式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1.没有理清灌输式教育与灌输理论的关系

灌输式教育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灌输式教育方式是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宣传教育,即把“灌输”当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运用多种方式与途径感染和教育人民大众的工作原则。其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是灌输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能以偏概全地理解。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的应用,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初采用灌输的方式,有利于工人阶级对理论快速的接受和消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也在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2.没有科学地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着外部世界。感性认识包括了感觉、知觉和表象三部分。“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3],它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系统地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的结果,它的任务是要把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全面地再现出来”[4]。那种误解灌输理论的观点,没有看到灌输理论是广大民众在自身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性认识,最后生成自己的理性认识,而将此种认识带到实践中检验的互动辩证过程。灌输理论体现了认识辩证运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有单向的教育过程,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双向辩证过程。

3.没有正确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最直接的书面表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马克思主义既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批判地汲取了人道主义的合理内容,但又以科学社会主义而超越了人道主义。”[5]以人类自身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使命。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宣称,共产主义是一种完全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理想。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就会机械、片面地使用灌输方式。只有准确理解灌输理论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材施教。

二、从灌输到互动式教育的转变

在信息传播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灌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虽然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其机械化、片面化的弊端却日益显露。可以说,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明显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教育方式来替代它,因而,“互动教育方式”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一)互动式教育的基本原理

在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创立了符号互动自我理论,在此基础上,“互动教育”便逐步地形成了。这种教育方式,把教育活动的各个主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交流的空间网络,通过互动、沟通形成一个动态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过程。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促使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7]。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互动教育”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多重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核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借助一定媒介载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将特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达给对象群体,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集团所需要的思想品德。”[8]可以说,互动式教育是区别于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方式,与灌输理论不存在矛盾之处。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育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有益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互动式教育的基本形式

1.课堂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将互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就形成了课堂互动教育方式。在大学课堂的互动教学中主要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

从学生工作中可以发现,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学生们,对身边的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热情,随着自主意识的不断开发以及接触视野的不断开阔,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也在逐步增强。这就为我们开展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辅导员进行新生教育、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等课堂教学时,可以开展课堂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学生将原本教师需要灌输的思想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继而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发起者的角色,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态,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式教育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并且还存在很多有利因素。师生之间由于客观的年龄差距、地位、认识程度的不同,存在许多差异。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内心想法毫无顾忌地向教师全盘托出。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不同,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和生理成熟度上基本一致;有着大致相同的受教育程度,基本都接受了完整的国民教育;有着相对一致的校园生活环境。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相互影响。当然,教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中所应发挥的引领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2.课后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形态

互动式的教育理念,不仅在课堂中有所体现,各项互动的深入,也激起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的新浪潮。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是接受认知的主体在心理的认同与承接的过程,而教育的过程与接受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的有效性,也更是要注重提高接受认知的有效性。这对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内容与把握人生规划,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方式,切实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素质修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选取学生中的典型,与之近距离谈心,“以一推多”,可以准确把握某一类型学生的思想特质,总结学生之间普遍保有的心理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加切实有效的作用。

其次,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与实践间的互动就是一般的师生的实践活动的互动的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与课堂教育内容相互依存,但可以独立延伸以达到真正互动的结果与成效。教育,有其自身存在的多种形式,它们相互作用,并不独立存在。单向的理论说教形式枯燥而乏味,很容易使得教育失去乐趣。一味地灌输理论内容,只能使大学生头脑麻木,缺少社会实践动力,无法真正培养检验真理的多向性思维。学校的教学成果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网络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与更新,更是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式的新时代。在这一新领域中,教育的新颖性与实用性又有了新的突破。虽然我国新媒体的教育互动制度改革还未普及,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仍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来检验互动方式的有效性以及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认知的成果。

在我国,传统教育制度与理念根深蒂固,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发展更新速度快,但是网络互动教育才刚刚开始起步,不成熟、不完备的领域还有很多,教育的发展更新速度不如网络的发展速度快。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教育应用新媒体的互动化发展。反而,教育还要通过新媒体的相应发展来促进教育本身更加全面系统的完善。

新媒体在现代社会贯穿在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在教育互动时,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状态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师和大学生可以通过腾讯聊天工具、人人网、博客、校园聊天室等聊天工具进行互动。互动的内容大到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评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小到谈论学习、生活当中的点滴细枝末节,可谓“润物细无声”。一方面,搭建在网络基础上的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虚拟化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学生自己意愿的表达,对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网络互动还可以应用于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增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金鑫,张耀灿.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6):12-15.

[2]董立人.对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再认识[J].理论与改革,2001(12):76-8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6.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403.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5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1.

[7]吴小妮.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互动教育”模式[J].考试周刊,2009(26):46.

[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

【责任编辑 赵 颖】

G641

A

1674-5450(2014)02-0040-03

2014-01-05

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2DB11)

郑雪滢,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讲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灌输式灌输互动式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中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策略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