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期刊源流、乱象及回归的理性思辨

2014-04-10余和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余和生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一、“学术期刊”的源流

“期刊”,也叫“杂志”,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1665年,法国著名文学科学期刊《学者杂志》(1665—1792)创刊,因刊名中首次采用了Journal(期刊)一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不过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其实是报导法国出版的各类图书目录;“期刊”而有“学术”,也在1665年,是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哲学会刊》,该刊被奉为“学术期刊”的鼻祖,至今仍在出版。这些350年前的期刊,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孕育了此后突飞猛进的期刊的历史发展。

中国最早的“期刊”出现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和西方比起来,时间上晚了150年,而且和期刊的“学术”宗旨也相去甚远,还不好称之为“学术期刊”。

20世纪以降,正在经历社会变革的中国知识分子顺应时代潮流,各种各样的“期刊”应运而生,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亦不为过。190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东方杂志》,这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在数十年的出版过程中,它顺时改革紧跟时代,编辑体例模式随时代需要而改变,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同年11月创办机关报《民报》月刊,“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想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孙中山语);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开创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期刊史上最杰出的杂志之一。据《中国现代出版史料》记载,截止1936年,全国三日刊以上的杂志达1793种。这一时期的期刊种类虽然很多,但多以时政、社会、知识、生活类为主,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还为数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期刊事业也在一片废墟上得以复苏,并且有过一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出现了一批奠定共和国思想文化根基的至今依然影响深远的“学术期刊”。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这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它坚持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始终遵循“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编辑出版了大量享誉海内外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信息资料,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至1965年,期刊总数达到790多种。这之后的十几年,文化事业有所停滞。1978年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从此迎来了真正的“学术春天”。1980年,代表了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准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正式出版发行,由此引发了大批的学术期刊或复刊、或创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介绍,2012年版共涉及期刊14400余种,其中学术期刊6000多种,[1]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4700多种。[2]

二、“学术期刊”的乱象

目前,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种数和论文发表总量世界数一数二。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3]另据人人网2011年11月23日报告,近十年(2000-2010)中国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数6,986篇排名在第9位、论文的总被引次数25,220次排名在第9位、篇均被引次数3.61未进前20名(第51位)[4];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统计,每年收到的中国投稿量为3000多篇,是来自英、法、德三国的投稿量的总和,稿源外流现象可见一斑;[3]目前中国大陆期刊只有127种自然科学期刊被SCI收录,1种社会科学期刊被SSCI收录。[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期刊事业尤其是学术期刊水平与世界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如此尴尬的局面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学术期刊的“乱象”吧。

一是学术期刊“妖魔化” 曾经读到过江飞博士的文章《不要妖魔化学术期刊》,[6]其为学术期刊解脱之情,拳心可鉴。然而,反观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现状,笔者倒是觉得“妖魔化学术期刊”不假,若“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之类,闹得整个学术界是“著者畏闻核心论,编者惧见来源刊”。如果说这是学术期刊“被妖魔化”了,那么,学术期刊自身的“妖魔化”现象似乎更能照见“学术期刊”的实际状况。君不见,也就十几年前吧,一本学术期刊,一百个左右的版面,一二十篇文章;有季刊、有双月刊,月刊都不是很多。一册在手,雅致大方、赏心悦目。现在你看看,有的“学术期刊”动辄二三百页,一两百篇文章;而且,原是季刊的,改成了双月刊;原为双月刊的,改成了月刊;原是月刊的,改成了半月刊,继而还改成了旬刊。有一份近百年历史的“学术期刊”,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大本,六、七百个页码,数百篇“论文”,不要说是研读,就是看上一眼,也会让你“胆战心惊”!这还是“学术期刊”吗?就是出版书籍也不是这么印的吧!?是学术期刊自己“妖魔化”了自己,变得让人们都不敢认了!

二是学术期刊“单位化” 我们当下的学术期刊都有一个自己的“单位身份”,机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照级别,可以拥有一份学术期刊,有的就直接标为“机关刊物”,刊载的文章基本上也来自本单位、本部门。若要用一些别的部门稿件,那是要被称之为“外稿”的。随便翻开一本学术期刊,先看一下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然后再看刊载的文章,十之六七是本单位人员的稿件,加上领导、名家,剩下的有十之一二“外稿”就很不错了;近年好像搞了一个什么“名刊工程”,由国家有关部门拿出不菲的经费,资助一些学术刊物,如获资助,每年可以拿到四十万元经费;刚刚试行不久,很快就有一些学术期刊拿出专门的版面,设立“某某基金”专栏。一旦本单位有人获得基金课题,同时就会收到本单位期刊编辑部的约稿函:“若有阶段性研究成果,请投本刊”。诸如此类,对于这种单位的学术期刊来说,显然是“锦上添花”;而相对于没有这些待遇的学术期刊来说,就无异是“雪上加霜”。如果再联系到目前各种各样的“学术评价”,那更是“火上浇油”了!

三是学术期刊“评价化” 学术期刊的本身定位,应该是某一科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发表研究成果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先是,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二十年来已经出到了第六版,虽然一再强调其主要目的:一是图书情报界研究“文献计量"的专门方法;二是为图书馆订购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三是为读者查找、阅读期刊文献提供便利。后来由于科研管理、专家评审、报纸刊物的评价需要,学术期刊成了这些学术评价的依据。经过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需要核心期刊论文,再到各级各类科研评奖,基金课题申报、立项、结题需要核心期刊论文的“推波助澜”,把“核心期刊”推上了风口浪尖;进入21世纪,教育部投入3000万元资金,“研发”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短短十几年间,“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已成考评指标体系的一统天下之势,成为评判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准绳、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权威、部门考核的指挥棒、专家评审的取向依据。如此“评价”,成了“学术期刊”的不能承受之重。

四是学术期刊“商业化” 这是当前学界诟病最多的“伪命题”,参杂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本来,学术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单位身份”,编审人员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和薪水。不成想自1997年起,上海财经大学率先推出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时间全国有研究生的高等院校竞相效仿,纷纷祭起了发表核心论文的大纛,核心期刊论文就成了研究生毕业的首要“通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7]以每个研究生每年发表1篇学术论文计算,现有的学术刊物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论文都不够。加上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也都需要核心期刊论文,核心的学术期刊热度可想而知。于是各种“拉关系、走后门、买版面”的学术不正之风遂成不可阻挡之势;各式的“论文掮客”论文代写、论文代发粉墨登场;各样的无良“刊物”及“编辑”人等纷纷伸出“捞钱”黑手,核心的学术期刊动辄每版千元、每篇万元。新民谣有云:“板凳只坐一时冷,文章买上核心刊”,硬生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学术殿堂,搞成了乌烟瘴气的“超级市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先“发迹”的核心期刊《商场现代化》在盘满钵满之后,成了最先被取缔的“不法期刊”。

三、“学术期刊”的回归

明确了学术期刊的源流及其身世遭遇,学界应该冷静下来,不要过多的责怪“学术期刊”的乱象或“过错”,还是让我们实事求是、设身处地的为“学术期刊”寻求一些解困之方!笔者认为,学术期刊要名至实归,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让学术期刊回归自身的本真地位。

一是学术期刊标准化 早在1994年和1995年,我国就相继出台过《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分别从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四个方面为科技五大类、社科七大类期刊进行了规范。近二十年过去,以目前期刊界的混乱状况,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还有这两部法规了。其中的一个最直接、最直观也最模糊的关键词“高水平学术论文”,是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界定的,或恐为此后“学术论文”的泛滥埋下了伏笔。我们有必要在原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尤其是对关键词“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界定,可以考虑引进“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8]的概念,让期刊编辑者有个标准,让刊物的读、作者也有个准绳。

二是学术期刊专业化 在当今各种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化、市场化的时代,学术期刊要想谋得自身的生存、立足、发展之境,那种“一册在手,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学人可以稍微回顾一下几年前的研学经历,那时专业人员的工资中都有一份“书报费”,一二份报纸,三五种期刊,是当时学人家中的“一道风景”。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但那份订报纸、买杂志的雅致反而不再了,何也?可以想见,我买一本学术期刊,其中能有一二篇自己专业的或喜欢的就非常幸运了。我们这些“以书为业”的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社会读者了。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争取业内外的潜在读者,服务那些虔诚的专业作者,学术期刊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看看那份没有多少人知道的《细胞研究》,这份代表了“中国制造”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的出现,会对当前国内学术环境产生影响吗?我国作为论文产量大国,在缺少国内顶级学术期刊支撑的情况下,有着怎样的学术生态?[9]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反思与警醒。

三是审稿编委专家化 学术期刊既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专家学者的汇聚之所,因为每一种学术期刊都会有一个由本单位最有成就、最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这些编委有名份、有权力,当然也有义务,保证刊物的正常运转。仅此还不够,学术期刊要办出水平、办出质量,除了本编辑部的编委成员以外,还应该建立一个审稿专家库,一旦收到好的或重要一点的稿件,随时通过“专家库”选取专家外审。这样,不仅杜绝了关系稿、人情稿,而且在稿件质量上也有了专业保证。在这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专家评审制”确实做出了表率,应该在各种学术期刊编委会推广。

四是期刊编辑学者化 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命题在业界已研讨多年,许多较有成就的学术期刊确实也是率先垂范。学术编辑要注重编辑学研究,对某一学科有所深造,关注学术动态,广泛涉猎有关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提倡常练笔,常写文章,提高科研水平。毕竟,学术期刊编辑不是简单的纠正错别字的“排字工”;编辑用学者化的目标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也有助于杜绝低劣的论文,多出精品。因为编辑的学识水平决定着学术期刊的质量。实践证明,一个不搞科研,不会写作的编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编辑,更谈不上实现学者化了。[10]

在学术期刊乱象丛生的今天,学术期刊编辑又多了一项工作——“学术打假”!就是在众多的来搞中将那些“学术不端”的稿件甄别出来,剔除出去。所幸现在有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可以一试即知,重复率超过一定比例,即刻淘汰。这样做编辑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是同为“学者”的编、作双方,编辑能够从中读出作者善意的或者不知情的过多引用,造成了重复率过高,你就可以严正指出,善意指正,说不定还可以沙里淘金,从中“淘出宝来”的,这就需要看编辑的“学者”功夫了。

五是摘要写法多样化 学术期刊的论文摘要,是对发表的论文的简洁陈述。一篇60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字数不要超过论文字数的5%,一般二三百字为好。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读者不用阅读全文即能获得必要信息;同时也方便二次文献收录,扩大文献交流。

摘要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第三人称写法,即综合概括法,类似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种是第二人称写法,以编、作双方交流对话的形式,类似于“编者按语”。还有一种写法,那就是第一人称写法,由作者旗帜鲜明的阐述论文的构思、缘起、研究过程、结论,类似于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这种写法现在基本上被学术期刊编辑们排除殆尽。在“学术评价”无处不在的今天,被评价的主体对象——论文和作者反而被排除在“评价”之外,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其实,在“学术评价”上,论文和作者最有发言权,可是他们却没有机会参与评议,怎么办呢?——让作者以“摘要”的形式讲述他的创作的心路历程:怎么想的、怎么写的、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结论?是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这会比任何评审专家都更清楚,可以为学术论文评审、学术期刊评价提供不二法门。

六是评奖方式分类化 新闻领域的评奖方式可供学术期刊借鉴的就是“分类设奖”,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评奖。新闻、广播、电视,通讯、播音、主持等等分门别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术期刊也一样,每年定时将刊物发表的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进行分类,由期刊编辑部选送,地方主管部门推荐,直至参加全国竞评。这样评选的结果,排除了“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的影响,能够做到准确、及时、公正、理性。事实上,“核心期刊”也好、“来源期刊”也罢,它们在研制的时候,用的至少都是两、三年前的数据,等到它们“出笼”,时光早已飞逝了几个年轮。这种连小孩子都不敢相信的说得好听叫“前人栽树后人乘荫”的把戏,“学者们”却乐此不疲,岂非咄咄怪事?

七是奖励机制对象化 奖项评选出来了,怎么奖励呢?这又可以借鉴体育运动的奖励办法。竞技体育奖励的对象是运动员,教练员也会获得相同份额的奖励。我们可以“依葫芦画瓢”,在对论文、作者进行奖励的同时,也对编辑部、责任编辑进行相同份额的奖励。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般设有大项25个左右,现时的一级学科恰好也是这个数。体育竞赛中还有专项的世界杯赛、洲际赛、全国运动会、全省运动会等;学术期刊同样也有国际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全省性的。各级各类的竞赛奖项、名次、奖金额度也都有不同的层级。这样一来,就完全没有“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什么事了,它们正好也可以回归“文献检索工具”的本位。而且,这种对象明确、奖项具体、效果实惠的奖励机制,对编、作各方的积极性都将获得空前的提升。联系到国家有关部门拿出40万元经费资助一份学术刊物的举措,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都听说过报纸、电视台的记者、编辑、文章、节目获奖的,但没听说过还有报纸、电视台获奖的事情。希望这种“举措”能够尽快得到纠正。

[1]仲伟民.中国学术期刊现状谈[N].中华读书报,2011-05-18(14).

[2]钱炜.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J].中国新闻周刊,2012,(19):68~69.

[3]张贺.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N].人民日报,2012-03-02(6).

[4]近十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2000-2010年[EB/OL].http://page.renren.com/601048261/note/781473808.

[5]陈磊.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N].科技日报,2012-12-27(4).

[6]江飞.不要妖魔化学术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01(A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3-02-23(5).

[8]余和生.为“学术论文”正名[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2013-02-22.

[9]李天舒.《细胞研究》的成功提示了什么[N].健康报,2012-12-11(1).

[10]张玉华.学术期刊编辑实现学者化之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7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