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端

2014-04-08王志刚高翠翠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王志刚,高翠翠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端

王志刚,高翠翠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需要继续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改革开放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而且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开放能否继续稳妥地进行,直接关系到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13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曾作了系统阐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7、10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业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光辉旗帜。

一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

(一)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转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成绩斐然。但由于一直没有摆脱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贯彻执行,特别是“文革”十年造成的巨大破坏,似乎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中国社会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3]266“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表明我国已经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彰显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人民生活已由温饱转变为全面小康。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最快时期,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最大。

单一的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和平均主义大锅饭为特征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色,这是党在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的必然选择,归因于完全模仿苏联模式,没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由于我们党当时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不清,客观上导致党的许多决策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轨道,进而出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党的十二大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基本点,表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我们党从根本上破解了社会主义姓“社”姓“资”的问题,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次,亦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改革开放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虽然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但是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现实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个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而立之年的改革开放,不但为实现伟大复兴创造了巨大财富、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而且提升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4]。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同样,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式现代化”,更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适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10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表明党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制定决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绘制出了宏伟蓝图。遗憾的是由于“左”倾错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影响,四个现代化未能真正付诸实践。“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1501979年,邓小平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即客观又科学,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传统的“四个现代化”侧重于经济、科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经济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文明”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阶段(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位一体”的大格局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范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深入、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深入的历程,中国现代化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

二 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思想不断破除旧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143,这表明邓小平已经率先意识到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和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1978 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党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两个凡是”的迷信,实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主题也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因此,有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才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也才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根本上解除了社会主义姓“社”姓“资”的问题,是党的又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改革开放拓宽道路扫除了思想束缚的障碍。党的十五大,破除了社会主义姓“公”、姓“私”的所有制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了与时俱进的新思路,具有思想解放的巨大意义:它具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具有紧跟时代的创新意识,具有锐意改革的坚定信念,具有振兴中华的奋进精神[6]。鉴于当代如何发展的问题,时代呼唤科学的理论,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过改革开放,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认识实现了从僵化到活跃再到开放的转变,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精神力量并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文革”悲剧的上演。粉碎“四人帮”,人民期待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重新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然而,“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表明在党内“左”的思想依然没有彻底清算,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徘徊时期。

1978年12月,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7]这充分显示出党已经重新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长期指导意义,事实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三)执政路线的全面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政治上对当时的路线进行了彻底地调整,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表现为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胡锦涛曾强调“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在组织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所有这些为改革开放从政治高度提供了保证,并为改革开放往纵深方向发展拓宽了空间。

经济上,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文化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落实,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国际关系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拓宽中国道路提供了更高、更远的发展平台。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在许多领域进入攻坚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阵痛。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如何认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何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唯一的方式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坚持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奉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思想解放

首先,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指导。众所周知,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主题、不同历史任务,党总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胜利地完成历史交给的任务。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思想解放,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两次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些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思想解放才能进一步深入推进。

其次,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思想解放亦不例外,否则就会偏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同时,正是基于这个实际的思想解放,才能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思想解放的成效。第二,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共长期以来一直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思想解放必须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第三,要树立世界眼光。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党必须具有放眼世界的战略视野。这就为思想解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更加坚定地进行实践创新,实践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不停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13。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掷地有声的宣言,向世人彰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改革开放的力度。改革开放无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改革开放已涉入“深水区”,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样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就必然要求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第一,坚持把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两个“基本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二,始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统一起来。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能够充分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但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创造了政治前提,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第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够形成改革的共识,增强改革的动力,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局面。”[8]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统一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的。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事实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指引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早已和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脱离甚至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将重蹈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覆辙,使中华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形势下,党能够经受住长期的、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党全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同时,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时代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必须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17表明党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也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亟待解决。比如,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经济结构比例不是很合理,粗放型经济有待进一步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高,但是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等。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应该坚持和贯彻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彻底做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实践进一步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已经并将继续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开放一直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事实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必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也将更加鲜明。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伟,等.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中国道路与经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0.

[5]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石仲泉.“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8-9.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7-29.

[8]改革开放的中国基本经验与中国特色——学习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76-180.

[责任编辑贺良林]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cho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NG Zhi-gang,GAO Cui-cu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430079,China)

"reform is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reform needs to continue to open".Glorious achievements show that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our tim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rea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form and opening up not only opened up a new road,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d a new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New stage,we should intensify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actively join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ought liberation;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2

:A

:1008-9128(2014)06-0052-05

2014-04-29

王志刚(1979—),男,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