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成效

2014-04-08高贯林

山东水利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庄续建利用系数

高贯林

(菏泽市刘庄引黄灌区管理处,山东 菏泽 274000)

刘庄灌区位于菏泽市牡丹区境内,包括16个乡、镇、办事处,1 159个自然村,总人口80.3万人,设计灌区面积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5万hm2,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2)型引黄灌区。灌区内现有总干渠、干渠、支渠42条,总长221.84 km,干支级建筑物301座。近年来,由于灌区工程老化、配套差、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方式和管理运行机制落后,要维持现有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效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只有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1 项目的实施情况

自2006年国家对刘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行投资,工程已实施了7年。目前共完成干渠清基衬砌16.231 km,支渠清基衬砌26.8 km,改建和维修水闸18座,改建生产桥10座,完成土方109.98万m3,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2.73万m3,砌石1.99万m3,共完成投资8 39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 9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 447万元。已完成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正发挥工程效益。

2 灌区体制改革成效

刘庄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灌区体制改革放在首位,通过参观学习并结合实际进行改制,努力探索灌区改革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以“精干、高效、灵活”为原则,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压缩机构,精简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努力实现灌区人才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实行人事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杜绝“平均主义”现象,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2 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进行主干渠确权划界,明晰产权和管理权限。灌区骨干工程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其产权归国家所有,由刘庄灌区管理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对主干渠的管理范围确权工作正在进行。对由乡镇、村自筹修建的干级以下渠道及建筑物,其产权归乡、镇、村,在灌区统一规划下,做好骨干工程,放开田间工程,实行产权拍卖、承包制度,加强用水户协会管理。

2.3 灌区水价制度改革

刘庄灌区执行的水价为菏泽市物价局批准的5.6分/m3的标准,相当于成本价的40%左右,水费入不敷出,长期亏本运行导致工程效益衰减。下一步将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制定灌区终端水价,改革按亩收费,推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建立高效节水新机制。

3 工程效益显著

3.1 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经济效益

已经实施的续建配套项目共改善灌溉面积1.58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2 246.31万kg,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同时,由于工程条件的改善,每年灌区可节省清淤、护渠等维护、维修费近90万元。工程实施后,灌区年均引供水1.4亿m3,年水利净效益2 811.95万元。

3.2 缩短灌溉周期,做到作物适时灌溉

灌区冬小麦灌溉周期由原来的20 d缩短到目前的18 d,为灌区农作物充分进行两水灌溉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节水改造改善了渠道安全运行状况,缩短了灌溉周期,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保证了正常供水。渠道防渗衬砌为长时间大流量输水提供了可能,为灌区局部灌溉、特色农业的随机灌溉创造了条件,特别是2010—2011年遇到的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刘庄灌区适时进行抗旱放水,使灌区内冬小麦普浇一遍水减少了巨大损失,同时为牡丹区及其他县的抗旱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水资源

渠道防渗率的提高和建筑物的不断配套,有效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内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将提高10%~15%,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6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6,年节水量719万m3,节水效果显著。

3.4 提高渠道的输水输沙能力,减少干渠淤积

项目实施前输水渠道多为土渠,灌溉时大部分泥沙淤积在输沙渠、沉沙池及干渠上游段,不但造成再次引水困难,而且加重了干渠清淤负担。通过节水改造,加强科学引水、配水,渠道糙率减小,挟沙能力增强,改变泥沙分布规律,达到了分散沉沙及泥沙远送的目的,缓解了泥沙处理压力。刘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每年可减少泥沙淤积35万m3。

3.5 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

刘庄灌区基层管理段基本上都是沿渠而建,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管理房屋破旧,各种配套设施陈旧、落后,工作、生活环境差。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基层管理段的办公条件,提高了基层管理段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现代化管理设施,确保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使灌区管理人员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灌区职工得到锻炼,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为今后的灌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3.6 促进了科技进步

灌区在节水改造中采用复合土工膜对渠道进行防渗,并采用无纺土工布进行反滤等新材料和技术。在预制板的制作上引进大型的预制机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对施工缝的处理上,应用PT胶泥进行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较大的总干渠利用水泥土护底进行防渗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3.7 社会效益显著

刘庄灌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作物复种指数由1.70提高到1.72,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加大,农业产品出现多样化,农业结构多元化,加速了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改善了灌区内部与外部交通联络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3.8 灌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在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将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使灌区内山、水、林、田、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效益有了较大提高。经过改造,改善了沿渠两边的农田灌溉条件,防止了土地盐碱化的滋生,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灌区小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

4 结语

刘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资金投入、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不仅可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灌区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将成为牡丹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对促进牡丹区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提高灌区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刘庄续建利用系数
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试验研究
烧结漏风率对利用系数影响关系的探讨
史来贺带领刘庄村走正路
梅钢提高三号烧结利用系数的实践
钢铁战士刘庄
汲东干渠续建配套施工过程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对策
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在水库大坝尾留续建工程的应用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践和探索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十三五规划的思考
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及成果